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练习
一、单选题
1.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以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
A.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的人身自由
C.以上规定有利于市民适应城市化
D.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2.19世纪初的中国,在拥有3000人及以上人口的1400个城市中,至少有80%是县衙所在地,而人数超过1万的城市中,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这反映了( )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政治功能 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3.下表反映了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年份 1751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2 32 54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C.政府鼓励人口迁往城市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下表是1936年六大城市邮政可达性的横向对比。这可用于说明( )
1936年六大城市邮政网络覆盖面积(单位:Km )
城市 1—2 日可达面积 2—3 日可达面积
北平 76756 ▼ 158818 ▼
西安** 110660*▲ 237412*▲
汉口** 133768*▲ 318836*▲
上海** 93623* 183036*
成都** 82222*▼ 178442*
广州* 97924* 146185▼
平均值** 99159* 203788 *
说明:(1)表中数字高于同列的北平数据,数据后加*;(2)城市名后的*个数,为本城市高于北平数据个数;(3)同列数据的最大值前2位,数据后加符号▲,最小值后2位,数据后加符号▼。
A.南京国民政府重视邮政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低迷
C.多中心分布邮政网络覆盖全国 D.社会形势影响邮政的可达性
5.1842年上海开埠,在清政府默许下,各国向上海地主进行租赁活动,租界区人口不过千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地价飙升,租界人口暴增至54.4万人,但整个上海本地人口却无太大变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时局动荡的推动 B.西方列强的扩张
C.洋务运动的扩展 D.工业崛起的吸引
6.下图是1900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分布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全球水陆空交通体系形成 B.世界人口分布重心东移
C.欧美国家工业化成效凸显 D.英美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7.重庆餐饮一向以川味为主,其他地方菜系很少。20世纪三十年代末,福建海味、广东糕点、湖南辣子鸡、北京烤鸭等菜品纷纷出现在重庆城内外草草搭成的肮脏棚子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庆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B.当地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C.跨地域人口流动空前加剧 D.全国性贸易网络开始形成
8.洛阳至1948年解放仅是人口不足7万的小县城。“一五”时期,洛阳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在国家统一安排下洛阳于1953年开始了城市规划工作。至1957年末洛阳涧西区建成了425幢三、四层的居民楼,各种办公楼、营业楼、影剧院等公用建筑也拔地而起,城市人口增加到23.29万。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
A.借鉴了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B.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被打破
C.经济建设中心转向中西部地区
D.工业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9.下图所示是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情况。据此可知( )
A.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速始终快于发展中国家
B.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增速一致
D.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10.20世纪60年代中期,重庆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基地逐步建成,配套民用工厂也陆续迁建至此。1983年,中央赋予重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引进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城市工业不断转型升级。这反映出( )
A.国防安全是国家经济建设核心战略
B.西部地区工业布局得到显著改善
C.国家战略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D.重庆经济模式主导技术引进方向
11.下表是1871—1910年德国城乡人口变化状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
时间 总人数(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1871年 4105.9 63.9 36.1
1880年 4523.4 58.6 41.4
1890年 4942.8 57.5 42.5
1900年 5636.7 45.6 54.4
1910年 6492.6 40 60
A.政治统一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源 B.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C.德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世界领先 D.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12.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
A.清末新政加剧地方的独立倾向 B.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
C.市政建设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D.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13.下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
C.1960—1978年因“右”倾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D.1978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14.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曲折前行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贵族妇女在晚清率先觉醒
15.在近代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开辟的口岸和租界往往处在外国势力的掌控之下,如上海、汉口等地的租界使城市的市政严重分割,导致“国中有国”“城中有城”的局面形成。这一局面的形成( )
A.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打开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C.不利于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D.使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
16.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人不夜城也。”这表明( )
A.上海开埠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近代化
B.上海紧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C.实业救国促成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D.城市发展推动国人居住条件改善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来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中国总人口(万人) 中国城镇人口(万人) 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1950 55196 6169 11.2
1960 66207 13073 19.7
1970 82992 14424 17.4
1980 98705 19140 19.4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表格中中国城镇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说明理由。
18.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
材料二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探究]
(1)根据材料一“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阶段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在托管局主持下,原东德共有14万国有企业被重组,在四年时间失去了250万个工作岗位。联邦政府和欧盟的大量资金支持,使东德政府对城市未来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预期过于乐观,大量进行住房以及产业空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城市就业岗位缺失的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东德人民对独户住宅需求的日渐增长,城市边缘快速发展,内城空置现象日益加剧。据统计,1990至1999年间,原东德超过10万人的大城市流失了近16%的居民。
——摘编自邓嘉怡《统一后原东德城市收缩现象及机制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位优势和外来资金的削减,东北地区城市收缩问题开始出现;至21世纪初,城市收缩问题日益加剧。其中,以煤炭、林业资源为核心的朝阳、辽源、鹤岗、伊春四市,自2000年年以来人口增长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均为负;铁岭、吉林、白山、齐齐哈尔等城市,由于第三产业人口占比的上升,使得市辖区虽然出现收缩,部分市辖县人口却出现增长,呈现出与西方有明显差异的“逆城市化”现象。
——摘编自梁源钊等《城市收缩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90年代原东德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北城市收缩原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城市收缩”问题的建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了“生产力—社会分工—城乡分离—城市”的城市发展轨迹。在马克思看来,除了开垦土地等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和交往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新的分工,不久每个城市都设立了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可见,城市的繁荣文明与乡村的贫穷并非自然物,而是资本的产物。
——摘编自范惠《马克思恩格斯城市观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A C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D C C A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上海租界制定的各种规定及违反相关规定的惩罚措施,都与近代城市化生活有关,所以有利于市民适应城市化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从材料并不能看出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会使城市生活更有序、整洁,而不是侵犯人身自由,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上海租界是否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中国)。据材料“80%是县衙所在地……府或省治的所在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县衙、府是清朝地方行政机构,而其所在地多数是人口聚集的城市,这说明清朝多数城镇具有政治功能,C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县衙、府或省治的所在地是人口密集的城市,没有强调其经济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没有提及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更没有体现原有政治制度的变化,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开展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英国的城市化发展都是受第一次革命的影响,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据表格可知,1936年六大城市邮政网络覆盖面积方面,西安、汉口、上海、成都、广州乃至平均值均高于北平,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日本已经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脱离中国版图,北平社会形势极其严峻,这影响了邮政的可达性,D项正确;政府重视邮政业主要表现为采取发展邮政业的各种措施,六大城市邮政可达面积对比不能完全代表政府对邮政业的态度,排除A项;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下,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六大城市邮政网络覆盖面积,不能说明邮政网络覆盖全国,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至6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地价飙升,租界人口暴增至54.4万人,但整个上海本地人口却无太大变化。”及所学可知,上海人口大增,这与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关,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再者1856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社会动荡,上海租界内的稳定环境吸引大量人口涌入,A项正确;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是清王朝挽救统治危机的一场自救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当时上海工业尚未崛起,排除D项。 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的世界,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00年五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说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成效凸显,C项正确;全球水陆空交通体系形成以航空交通的发展为标志,与材料中城市人口的分布情况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当时的世界部分城市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并不能得出世界人口分布重心东移的结论,排除B项;仅凭城市人口分布情况无法直接得出英美国力对比发生逆转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描述了重庆餐饮多地菜系汇集的现象,这可以说明当时有大量人口从不同地区迁移到重庆,带来了各地的饮食习惯与风味。这种现象与跨地域人口流动空前加剧密切相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重庆城内外其他地区的菜系增多,而非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不能得出重庆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排除A项;菜系的增多不能直接反映市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与经济发展项联系的,排除B项;全国性的贸易网络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3-1957年(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一五”时期,洛阳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随着工业建设开展,大量公用建筑建成,城市人口从较少增长到23.29万,城市规模扩大,说明工业建设推动了洛阳的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借鉴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五”时期的特点之一,但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洛阳的城市化建设,且当时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并未被打破,排除B项;建国初经济建设中心是在东北地区,并未转向中西部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80年(世界)。据图表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情况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B项正确;“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速始终快于发展中国”的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速度较发达国家要快,“增速一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初期有显著加快,后期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至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基地建成”“城市工业不断转型升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三线建设战略的提出,重庆国防工业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工业发展,而改革开放后,在对外开放战略的引领下,重庆实现了工业转型升级,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这表明国家战略推动了重庆城市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国家战略对重庆经济和城市化的作用,而非强调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核心,排除A项;三线建设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工业布局状况,但材料未体现出工业布局的改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重庆经济模式主导技术引进的方向,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871年至1910年德国的农村人口占比显著下降,城市人口占比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的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德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非根本因素,根本因素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德国同世界其它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对比,排除C项;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初(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在清末新政时期地方自治和市政建设的进程,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治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B项正确;地方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独立倾向,但没有概括出材料的全部含义,排除A项;清政府推行工程总局的建设以及地方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但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反映上海城市治理的进程,不能说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至201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D项正确;从图表可知,1949—1960年我国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无法得出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这属于“左”倾错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困难。1960年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6年(中国)。据题干“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等信息可知,铁路这种新式交通的出现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更新,出行上选择乘坐新式交通工具,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铁路这一新式交通对人们观念更新的作用,而不是强调铁路对妇女解放的作用,且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也不是铁路,排除A项;题干提到铁路这一新生事物一出现,人们就纷纷尝试乘坐,并未体现出近代化步履维艰,排除B项;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不符合史实,而妇女的觉醒是随着男性的觉醒而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不平等条约开辟的口岸和租界往往处在外国势力的掌控之下,这种“国中有国”“城中有城”的局面形成,使得中国城市发展受制于列强的特权限制,所以不利于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C项正确;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及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性、量的比例以及排列关联的状况。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信息,排除A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从明清之际就开始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廷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与题干时间和题意都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至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及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1865年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到19世纪80年代煤气灯在戏馆、酒楼、茶肆广泛使用,改变了城市夜晚的面貌,使城市“亮”起来,这是城市近代化在照明方面的体现,说明上海开埠后引进新事物客观上推动了城市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紧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无关,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提出的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国家的主张,与题干中煤气灯的使用情况没有关联,且材料也未涉及上海对外贸易繁盛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煤气灯在公共的戏馆、酒楼、茶肆等场所的使用情况,并没有涉及国人居住条件改善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
原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
(2)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总体不断提高,1960—1970年发生逆转。
理由:(提高因素)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国策;计划经济的执行;“大跃进”;改革开放。(逆转因素)经济上“左”倾错误;“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可知,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从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劳动力方面分析。
(2)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数据可知,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总体不断提高,但是1960—1970年城镇人口占比下降,发生逆转;第二小问理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以及国际环境方面分析,注意从上升和下降两方面分析。
18.(1)阶段特点:在18世纪中期以前,发展缓慢且水平较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发展迅速;此后发展平缓,维持在较高水平。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现代的英国。根据材料一“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可知,A到B段:在18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城市化发展缓慢且水平较低;B段到E段: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城市化发展迅速;E段后:此后发展平缓,维持在较高水平。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二“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还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
19.(1)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转型困境的作用;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快;外部环境变化。
异:德国:两德合并的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失误;逆城市化的影响。
中国东北: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自然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单一。
(2)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丰富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详解】(1)本题是比较题。时空:20世纪90年代(东德与中国)。同:据材料一“原东德共有14万国有企业被重组”与据材料二“以煤炭、林业资源为核心的朝阳、辽源、鹤岗、伊春四市”“铁岭、吉林、白山、齐齐哈尔等城市,由于第三产业人口占比的上升”可知,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据材料一“在四年时间失去了250万个工作岗位”与结合所学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困境的作用;据材料一“原东德超过10万人的大城市流失了近16%的居民”与材料二“人口增长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可知,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快;据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初”与材料二“随着区位优势和外来资金的削减”可知,外部环境变化。
异:德国:结合所学从两德合并的角度分析,据材料一“联邦政府和欧盟的大量资金支持,使东德政府对城市未来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预期过于乐观,大量进行住房以及产业空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城市就业岗位缺失的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可知,城市发展战略的失误;据材料二“西方有明显差异的‘逆城市化’现象”可知,逆城市化的影响。中国东北: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位优势和外来资金的削减”可知,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结合所学从自然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20世纪90年代(东德与中国)。建议:据材料一“联邦政府和欧盟的大量资金支持,使东德政府对城市未来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预期过于乐观,大量进行住房以及产业空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城市就业岗位缺失的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可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据材料二“以煤炭、林业资源为核心的朝阳、辽源、鹤岗、伊春四市,自2000年年以来人口增长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均为负”丰富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据材料二“随着区位优势和外来资金的削减”可知,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20.示例:
论题: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飞跃,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一方面加速城市脱离农村,生产和交换产生了分离,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同时也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18世纪末19世纪初现代大工业城市时期的工业资本,不仅展现了机器的广泛分工、资本的成熟状态,还生动地体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大工业使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了货币关系,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劳动与工业劳动进一步分离,资本强大的吸附能力和空间塑形能力得到凸显,在资本的作用下,产业聚焦、人口聚集现象日益普及,城市化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中,阶级对立的实质在于城市的剥削阶级从经济政治方面盘剥与利用乡村的劳动阶级,这正是城乡对立形成的根源,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生产力—社会分工—城乡分离—城市”“生产和交往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新的分工,不久每个城市都设立了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城市的繁荣文明与乡村的贫穷并非自然物,而是资本的产物”等信息,可拟定论题: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其次,依据“生产力—社会分工—城乡分离—城市”的逻辑思维并结合工业革命和近代城市化发展等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如从生产力推动社会分工方面阐述,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飞跃,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和交换产生了分离,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从社会分工推动城乡分离方面阐述,如一方面加速城市脱离农村,生产和交换产生了分离,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同时也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18世纪末19世纪初现代大工业城市时期的工业资本,不仅展现了机器的广泛分工、资本的成熟状态,还生动地体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大工业使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了货币关系,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从社会分工和城乡分离推动城市化方面阐述,如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劳动与工业劳动进一步分离,资本强大的吸附能力和空间塑形能力得到凸显,在资本的作用下,产业聚焦、人口聚集现象日益普及,城市化得到发展。最后,总结概括即可,如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中,阶级对立的实质在于城市的剥削阶级从经济政治方面盘剥与利用乡村的劳动阶级,这正是城乡对立形成的根源,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练习(含解析)--2025-2026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