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练习
一、单选题
1.“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陆游诗中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主要从大理等地区买卖。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宋朝羁縻政策失效
D.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
2.下面为考古学者在广西北海发现的东汉时期文物统计表(部分)。这可用于说明(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丝绸之路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
C.东汉与南亚国家商业贸易联系密切
D.文明交流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技术发展
3.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规定了田宅出典活动。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这一做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了自耕农民利益
C.解决了财产关系纠纷 D.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
4.下表所示为宋代市舶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据此可推知,宋代( )
市舶机构 今所在地区 所属市舶司
密州市舶机构 山东 密州市舶司
秀州市舶机构、温州市舶机构、明州市舶机构、澉浦市舶机构、杭州市舶机构 浙江 两浙路市舶司
江阴军市舶机构 江苏 两浙路市舶司
泉州市舶机构 福建 福建路市舶司
广州市舶机构 广东 广南路市舶司
A.朝贡贸易发展迅速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C.政府财政收入剧增 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5.1169年,湖广总领周嗣武上言反对朝廷回收限流通于京湖地区的湖北会子:“每年商旅贩官盐至此获利数百万缗,却难找到获取利润的商品运回出发地,故而多将会子就买茶引,回往建康、镇江等处兴贩。今用能跨地区使用的东南会子取代之,谁肯向政府买茶饮?”最终朝廷决定同意湖广总督的意见,湖北会子继续流通。朝廷这一决定( )
A.适应了全国商贸的需要
B.有利于稳定京湖地区经济秩序
C.意在维护茶盐专卖制度
D.反映出宋朝中央集权的式微
6.下图所示为1998年打捞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上出土的中国瓷碗,中间的字母为阿拉伯文,为敬礼、致敬、祝贺之意。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阿拉伯对外贸易( )
A.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 B.推动了异域文化交融
C.主要以中国瓷器为主 D.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
7.明清时期,商书大量出现并出版发行。清人汪溟为了鼓励远在他乡的“儿曹”“子侄”学习“挟本居寄,无微不入”的经商本领,手抄增订《生意世事初阶》,并在书前序中指出“出而欲国,与入而居家,无不以理财急务”。这表明( )
A.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B.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
C.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商业受到人们的重视
8.明代民间契约格式多样化,契约内容高度完备。财产契约的交易对象包括不动产土地、房屋以及不动产组成部分的“田骨”“力坌”的买卖、租佃、典当等。仅《中国历代契约粹编》中有记载的,包括买卖契约、契尾、税票等357件,典当契约9件等。这反映明朝( )
A.民众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B.政府限制民间交易活动
C.商品交换关系比较发达 D.新型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9.盐引是古代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清代两淮盐备中,由根窝、朱单组成的引窝(领受盐引、运销官盐的凭证)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 围绕其交易、炒作,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根窝虽可交易,但须受盐运使司、总商严密控制;朱单在经系列改革后,成为可通过引行中介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趋于严厉 B.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
C.官商分利渐趋稳健 D.引盐运销商成本增加
10.下表所示为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使用的货币。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
朝代 货币
北齐 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
北周 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
刘宋 鹅眼钱
萧梁 剪边钱
南陈 陈五铢、太货六铢
A.源于市场管理意识的缺乏
B.表明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
C.反映出钱荒问题较为严重
D.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制约
11.1560年,中国金银交换比率为1:4;16世纪的最后20年为1:5.5;17世纪的最初30年间为1:10。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中欧银丝贸易的扩大 B.海禁政策阻碍了贸易发展
C.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 D.中国白银开采技术的进步
12.宋代船户在户籍上被专列为一项,称为“海船户”。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验实,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 )
A.巩固专制统治 B.维护海禁政策 C.增加财政收入 D.强化经济管控
13.下表是关于宋朝经济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记载 出处
宗室赵善泽“未第时……得钱百缗,出贷市人,计息以自给” (宋)佚名《京口耆旧传》
“大贾之室,敛散金钱,以逐什一之利;出纳百货,以收倍称之息,则其居必卜于市区” (宋)秦观《安都》
煮盐亭户“或有未尝亲熬波之劳,居近场盐,贷钱取息,射利为厚” (宋)楼钥《攻媿集》
A.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商业经济活力较强 D.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4.在明代的土地买卖文书中,“经理厶(某)厶号”“四至保簿(与‘经理’均指土地图册)可查”之类的套语比比皆是。如《万历十二年汪文观卖田赤契》标注所售土地为“原黎字一千一百十九号、今编鳞字一千六百十一号”。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峻 B.契约制定程序的规范化
C.民众法律意识开始萌发 D.政府社会控制力的增强
15.古巴比伦时期,一般自由民的借贷行为异常活跃。他们主要是向宫廷、商人借贷大麦、椰枣、油等物品以及少量银子。其借贷的利率通常较低,被称为“公平利率”,甚至还有“无息利率”。这表明古巴比伦( )
A.对外贸易较为兴盛 B.商业借贷蕴含人文关怀
C.社会群体基本平等 D.货币借贷成为信贷主流
16.晚明对外贸易中,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使得美洲、欧洲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这也促使苏、湖地区农户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原先“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逐渐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晚明农业格局的变化( )
A.助推地域性商人群体兴盛 B.导致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C.促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D.阻碍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徽州是朱熹的故乡,号称“东南邹鲁”。自朱熹以后,这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理学家、汉学家,可谓“名贤辈出”之区。在他们的倡导下,徽州成为“户诵家弦”“儒风独茂”的地区。徽州山多田少,明万历时期,人口日增,粮食不足以自给,故徽人不得不四出经商,藉以谋生。这些商人中有许多人本来就是读书人,他们或因家境清寒,或因科场失意,不得不弃儒服贾。这些人虽已服贾经商,却不甘心与“贾竖为伍”,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贾名而儒行”者谓之“儒贾”,“以儒饰贾”者谓之“贾儒”,“于其为贾儒,宁为儒贾”。明末大盐商黄鉴在扬州行盐,对那些投机取巧的商人深为不满,他说:“此辈卑卑取富,益目前耳。大贾顾若是耶!当种德也。德者人物之谓也。”
——摘编自曹天生《徽商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徽州商人的职业观念,并概述上述职业观念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代徽州商人职业观念形成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宋代的商业贸易活动相较于唐代有何变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古资料和中外历史文献表明,至迟公元前9—4世纪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运到了今天的印度、中亚、西亚等地。以丝绸贸易为基础,由多向、多条对外通道共同组成的丝绸外销网络……由海陆两大系统、多条相互关联的对外贸易通道……和而不同的丝绸之路网络系统,构建了传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空间布局。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丝绸之路,既是全方位、多领域长期持续对外开放的通道,又蕴含着鲜明的追求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
——摘编自王文成《丝绸之路:传统中国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和平友好之路》
材料二 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以及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原先向西到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等地转向东至日本,或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美洲大陆,然后再经阿卡普尔科和塞维利亚把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运往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葡萄牙殖民者和荷兰东印度公司除了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贩运到日本盈利外,也利用其返程船只将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运往欧洲各地销售,遂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摘编自李金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州位于祖国南端,濒临南海,背靠广阔的腹地,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连接海外世界的重要枢纽,海外贸易的历史延续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中断。尤其自清中叶以来,广州口岸以独特地位总揽中国对外海上贸易85年,是名副其实的“两千年永不关闭的门户”。
——摘编自曾玲玲《广州古代海外贸易历史研究40年回顾(1979—2019)》
请围绕“广州与古代海外贸易”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通顺,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D B B D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D B A
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设立茶马司,与大理等地进行马匹贸易,并采用多种交换方式,这一举措增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促进了区域间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买马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且花费大量财物,并不能缓解南宋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羁縻政策主要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情况下,羁縻政策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不变,承认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权力,具一定独立性,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并未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羁縻政策的相关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与西南夷的管辖归属无直接关系,无法得出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波斯陶壶”“绿柱石(主要产区在南亚,是当地流行的奢侈宝石)”“域外色彩”“俑座为男性胡人”可知,西北海发现的这些文物具有不同的域外色彩。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只是广西北海地区的文物发现,并不能得出“丝绸之路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这一结论,排除B项;与南亚国家“联系密切”通过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国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规定了田宅出典活动。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可知,朝廷专门为田宅交易制定法律,间接反映出田宅交易活动的增多,需要进行规范,说明这一做法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D项正确;契约文书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现象,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兼并就会始终存在,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不能保障自耕农民的利益,该做法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田宅交易,财产关系的范围面更广,且“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主要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市舶机构在南方的分布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这反映出南方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此可推断出当时南方经济地位上升,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市舶机构的分布情况,没有涉及朝贡贸易相关内容,排除A项;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并没有废弛,排除B项;根据市舶机构的分布情况,不能直接推出政府财税收入剧增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商旅在京湖地区贩卖官盐获利后,通过购买茶引等方式利用湖北会子进行商业活动。湖广总领认为如果用东南会子取而代之,就会破坏当地的商业活动。朝廷允许湖北会子继续流通,有利于稳定京湖地区原有的商业往来和经济秩序,B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京湖地区而非全国商贸的需要,“全国”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中朝廷的决定是基于湖北会子对京湖地区商业活动的影响,而非维护茶盐专卖制度,排除C项;仅从朝廷对湖北会子是否回收这一决定,不能得出宋朝中央集权式微的结论,这一决策是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考量,与中央集权强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中间的字母为阿拉伯文,为敬礼、致敬、祝贺之意”可知,出口的中国瓷碗上有阿拉伯文字,且该文字蕴含着中文内涵,说明的是当时阿拉伯对外贸易推动了异域文化交融,B项正确;阿拉伯对外贸易属于民间交易,与官方色彩无关,排除A项; 中世纪阿拉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包括香料、丝绸、珠宝、武器、奴隶、粮食和茶叶等,不光是中国瓷器,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的实用价值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书大量出现,汪淏重视教导晚辈经商理财本领,这都能体现出商业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D项正确;根据材料解析可知,材料强调人们对商业理财的重视,并不能直接体现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排除A项;材料表明商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活字印刷术有利于推动商书的出版,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政府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民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契约,并且其种类各样,这反映民间的财产交易活动频繁、多样,这是商品交换关系发达的表现,C项正确;题干指出契约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性,但签订契约不代表民众一定要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不能得出民众法律意识强,排除A项;民间契约大量出现,反映政府维护民间交易活动,排除B项;这一时期新型生产关系是指在江南地区纺织业等行业中出现的雇佣关系,而题干是指契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围绕其交易、炒作,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根窝虽可交易,但须受盐运使司、总商严密控制”“朱单在经系列改革后,成为可通过引行中介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等信息可知,朱单在经系列改革后,成为可通过引行中介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这种变化使得朱单的交易频率增加,使得朱单成为保值增值的有价产品,提高了引盐运销商成本,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朱单的流通,有利于商人参与官盐的经营,不属于抑商政策,排除A项;资本性借贷指能够增加借款人资本的贷款,材料中的做法不能促进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引窝”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具有炒作性,实际上不利于市场稳定,风险性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上处于大分裂、大割据局面,政权更迭频仍,不同政权发行代表自己统治权力的货币,促使货币市场上币制更迭频繁,同时民间私铸货币问题严重,因此存在多种货币并存的局面。货币体系过于复杂,对商品交换及市场秩序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制约,D项正确;这种币制混乱源于政治动荡,政权难以对货币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而非缺乏市场管理意识,排除A项;仅凭材料货币的多样性,无法反映出南北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供关于货币供应充足或短缺的直接信息,无法得出出钱荒问题较为严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至17世纪的中国、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金银的交换比率在不断的扩大,说明白银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其价值在逐渐降低,这主要得益于当时中欧之间开展的丝银贸易,使得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A项正确;海禁政策阻碍了贸易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中白银增多的现象相反,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改革,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C项;16、17世纪,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白银开采技术进步”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验实,方得出海’”体现的是官府对海船户的严格管控,从而体现了对贸易的严格控制,主要目的是强化经济管控,D项正确;专制统治指统治者权利高度集中,而材料反映的是对海船户的严格管控,不能体现其目的是巩固专制统治,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材料反映的是对海船户的严格管控,并非限制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海船户的严格管控,并未涉及到税收,所以不能反映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宗室、商人、煮盐亭户都进行了借贷活动,这表明在宋朝时期,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活力,C项正确;基层市场是指县以下的市场,材料没有涉及“基层市场”的论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论述,且中国封建社会基本奉行的是该政策,未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借贷活动,但并未反映阶级矛盾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土地买卖文书中都标注了所售土地在《鱼鳞图册》中的信息,表明当时政府对社会土地资源的掌控力较强,使得《鱼鳞图册》成为土地交易中的重要凭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文书的数量变化情况,也无法得知土地集中化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鱼鳞图册》中的土地信息成为土地交易的重要凭证,与契约制定程序无关,排除B项;秦汉时期,民间契约就已出现,反映出当时民众法律意识已经萌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古巴比伦时期的借贷行为中,利率较低甚至无息,体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文关怀。这种商业借贷方式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还关注借款人的负担和社会的和谐。因此,这样的利率安排可以被理解为商业借贷中蕴含了人文关怀,B项正确;材料为涉及西亚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涉及的是民众的借贷行为,排除A项;从较低的借贷关系无法得出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关系,且此时处于奴隶社会,等级关系明显,社会群体基本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借贷关系以事物借贷为主,只有少量的银子,不能得出货币借贷成为信贷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增长、白银大量流入”,在利益刺激下,苏、湖许多农户改种桑、棉等经济作物,导致农业格局的变化,形成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这有利于国内长途贩运的发展和商帮兴盛,A项正确;“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说明晚明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出超)地位,排除B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农业新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职业观念:追求儒商的双重身份;经商要不失儒者本色。
原因:徽州历代贤儒的熏陶;商人自身教育经历的影响;科举之路的艰难;徽州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商业交易中的不义现象突出。(答出两点即可).
(2)示例补充原因:明代乡约制度在基层的推行。
说明:乡约的内容主要涉及儒家教化,明代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力更强,使商人带有强烈的儒家观念。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明代中国。职业观念:根据材料““贾名而儒行’者谓之‘儒贾’,以儒饰贾'者谓之“贾儒’,于其为贾儒,宁为儒贾’”,可以得出追求儒商的双重身份、经商要不失儒者本色。原因:根据材料“这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理学家、汉学家,可谓‘名贤辈出'之区”“徽州成为‘户诵家弦’儒风独茂’的地区”,可以得出徽州历代贤儒的熏陶;根据材料“这些商人中有许多人本来就是读书人,他们或因家境清寒,或因科场失意,不得不弃儒服贾",可以得出商人自身教育经历的影响、科举之路的艰难;根据材料“徽州山多田少,明万历时期,人口日增,粮食不足以自给,故徽人不得不四出经商,藉以谋生”,可以得出徽州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经商可解决生存问题;根据材料“明末大盐商黄鉴在扬州行盐,对那些投机取巧的商人深为不满,他说:‘此辈卑卑取富,益目前耳。大贾顾若是耶!当种德也。德者人物之谓’”,可以得出商业交易中的不义现象突出。
【小题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明代中国。补充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乡约制度在基层的推行。说明:明代乡约制度逐渐成为一种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乡约内容主要涉及儒家教化,如尊老爱幼、诚信守法等。乡约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还逐渐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力更强。徽州地区由于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乡约制度在这里得到了更深入的推行。这种制度不仅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徽州商人的职业观念。他们不仅在商业活动中追求成功,还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力求做到“儒贾”或“贾儒”。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点:“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由专门官员进行管理;实行坊市分区制度,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地域限制。
(2)变化:坊市分区制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可知,“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由专门官员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实行坊市分区制度,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地域限制。
(2)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可知,坊市分区制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19.(1)特征:形成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包括海陆两大系统、多条道路相互关联的网络通道系统;是以丝绸贸易为基础,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之路;是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之路。(任答3点)
(2)变化: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发生变化;贸易范围由区域到全球。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和亚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殖民者的对外殖民扩张;中国开放海禁。(任答2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至迟公元前9—4世纪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运到了今天的印度、中亚、西亚等地”可得出形成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据材料“由海陆两大系统、多条相互关联的对外贸易通道”可得出包括海陆两大系统、多条道路相互关联的网络通道系统;据材料“以丝绸贸易为基础”“既是全方位、多领域长期持续对外开放的通道”可得出以丝绸贸易为基础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之路;据材料“又蕴含着鲜明的追求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可得出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之路。
(2)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变化:据材料“从原先向西到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等地转向东至日本,或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美洲大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发生变化;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可知,贸易范围由区域到全球。原因:据材料“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原先向西到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等地转向东至日本,或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美洲大陆,然后再经阿卡普尔科和塞维利亚把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运往欧洲市场”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和亚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外殖民扩张,占领殖民地,如西班牙的马尼拉帆船贸易就是在其两大殖民地之间进行;据材料“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可知,中国开放海禁也推动了此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20.示例
论题: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论述: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成为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在海外贸易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秦汉时期,广州城逐渐发展成为华南重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客商云集广州,广州成了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并对外商采取保护政策。宋代的广州是中国的商业中心和最大的对外通商港口,有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广州的外贸收入是宋 朝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清朝中叶广州“十三行”垄断海外贸易,经济空前繁荣,到1820年, 广州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三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综上所述,广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史,折射出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详解】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围绕“广州与古代海外贸易”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连接海外世界的重要枢纽,海外贸易的历史延续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中断。尤其自清中叶以来,广州口岸以独特地位总揽中国对外海上贸易85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据此可概括论点: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在进行论述时,主要从中国古代秦汉时期、唐朝、宋朝、清朝等时期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进行说明。可进行论述如下: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成为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在海外贸易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秦汉时期,广州城逐渐发展成为华南重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客商云集广州,广州成了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并对外商采取保护政策。宋代的广州是中国的 商业中心和最大的对外通商港口,有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广州的外贸收入是宋 朝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清朝中叶广州“十三行”垄断海外贸易,经济空前繁荣,到1820年, 广州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三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最后,进行总结如下:广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史,折射出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