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七年级(上)期末学业质量达标监测历史试卷
(闭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 下图为《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
A. 活动范围辽阔 B. 能够制作工具 C. 已经会使用火 D. 稻作农业发达
2. 陶寺古城内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且珍贵,如玉器、铜器、彩陶等。小型墓数量众多,但均没有随葬品。墓葬中还发现大量为贵族殉葬的人殉和为建筑奠基的人牲。材料表明当时( )
A. 人们开始定居 B. 原始农业发达
C. 建筑技术高超 D. 阶级分化严重
3. 作家老舍曾考察都江堰,在游记中写道:“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地为人们灌田了。”这主要称赞了都江堰( )
A. 地形的复杂性 B. 设计的科学性
C. 功能的综合性 D. 修筑的艰巨性
4. 他把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所蕴含的道德元素突显出来,开创了儒家学派。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没有道德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道德践行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材料中的“他”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孙武
5.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除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遗址常见的陶器外,大多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如青铜群像、青铜神树群、青铜太阳形器、金杖、金面罩等。这些文物可印证( )
A. 启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B. 商朝曾多次迁都与征战
C. 甲骨文的体系较为完整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6. 唐太宗曾经说,“秦始皇……既骄且逸,一朝而败……”。材料评述了秦朝( )
A. 修筑长城的作用 B. 实行的法律制度
C. 迅速败亡的原因 D. 推行的行政制度
7. 有学者指出:据古史传说,在很早的古代,中国人衣服上已有刺绣,分绘日、月、星、山、龙等物体,借以为政治上贵贱等级之分辨。此亦中国工艺美术,一切都自然归附到人生实用并寓有伦理教化方面的意味之一证。这说明古代丝绸( )
A. 织造的技术高超 B. 在欧洲很受欢迎
C 丰富了民众衣料 D. 被赋予文化意义
8.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这说明( )
A. 文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 西汉与匈奴的边贸兴盛
C. 文景时期国家没有灾荒 D. 汉朝长期重视兴修水利
9. 据史书记载,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的人口有约2100万,到了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时,人口达5325万。与这一现象直接关联的是东汉(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科技文化的昌盛 D. 民族交融的深入
10. 1990年8月,国际纸史协会在比利时召开第20届代表大会,“与会专家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这表明( )
A. 东汉的科技成果丰富 B. 纸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
C. 中国造纸术影响深远 D. 东汉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11. 东汉的这部著作,对疾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归纳,提出了独特的病因和病机观点,强调病因与环境、体质、饮食等因素的联系,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程和治疗效果进行了详细描述。材料评述的著作是(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九章算术》 D. 《氾胜之书》
12. 下图为古代某一著名战役的示意图。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
A. 以少胜多歼灭了秦朝军队的主力
B.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C.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D. 为拓跋部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机会
13. 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青海、陕西和内地不少省份发现有萨珊王朝(今伊朗,统治时间224年-651年)的银币和“波斯锦”,还有一些拜占庭金币等。这些文物,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生产技术进步 B. 王朝更迭频繁
C. 书画艺术繁荣 D. 中外交流延续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绘画彰显出人的觉醒,种类多样,题材丰富。下组墓室壁画题材内容的特点是( )
A. 反映现实生活 B. 描绘历史故事
C. 宣传佛教故事 D. 品鉴山水花鸟
15.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B.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著有《离骚》等诗歌
C 《史记》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D.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以来的民族交融是复杂的历史过程,既有社会群体内部的角力,又有国、族间的竞争,两种线索相互交织,构成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华夏共同体的丰富面貌。这种一体化趋势到战国后期已基本完成,华夏族吸收许多异族风俗,华夏文化也被其他民族接受,最终交织成为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新华夏群体,分布范围日渐拓展。民族交融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先进的文明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东汉末,匈奴贵族自以祖辈曾被西汉皇帝认作外孙,改姓刘。匈奴刘渊师事上党崔游,学习儒家经典。他即位后,以崔游为御史大夫,以大儒卢志为太子刘聪之师。前赵刘曜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招收年龄在13-25岁之间的匈奴和汉人子弟入学,选明经笃学的宿儒为师。羯人石勒虽不识字,却喜欢让人为他讲诵史书。他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实行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提倡儒学。氐族苻坚广修学宫,每月3次到太学考试诸生经义,实行奖惩制度以督学。他重用汉人王猛,甚至不惜打击反对王猛的氐族贵族,以确立全民汉化的政治方向。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复杂性”的表现,并简析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汉末和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汉化的推动力量及其表现。
(3)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17.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某校组织七年级学生开展以“文物·价值”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文物·历史】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县城关西边睡虎地发掘了一批秦墓,其中11号墓出土了一批竹简,有1155枚,还有80片残筒。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简。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对秦简进行了分类整理,有释文、注释、索引、地图等。……不断发现的汉代简牍,绝大部分出土于我国西北甘肃、新疆地区,相当于汉代河西四郡和西域一带。这一广阔地区发现的简牍,根据出土的具体地点,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敦煌汉简;二是居延汉简;三是罗布泊汉简。在汉代墓葬中也多次发现汉简。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材料所述考古出土的秦汉简牍,按照分类它属于哪一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秦汉简牍可能会记载的秦汉在治理边疆方面的两件史事。
【任务二 文物·艺术】
文物具有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更体现在它们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云冈石窟第20窟的造像
(2)结合题目的相关提示和所学知识,任选一件上面图片所示的文物,概述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探究其蕴含的艺术价值。
【任务三 文物·科技】
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都是由产生它的年代所具有的科学水平创制出来的,本身包含了或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3)从制造的原材料看,任务三图片所示文物,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制造,从多方面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请你任意举出一个方面。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政治保障。 ——据《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史原因浅析》等整编
汉代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即古代印度)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年秋七年级(上)期末学业质量达标监测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题答案】
【答案】(1)表现:既有社会群体内部的角力,又有国、族间的竞争,两种线索相互交织。
意义:形成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新华夏群体,分布范围日渐拓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先进的文明得到广泛传播。
(2)力量:少数民族统治者。
表现:匈奴贵族以汉室后裔为名改姓;认同儒家文化,兴办教育,整章建制,提倡儒学;以大儒为师,任用汉人。
(3)认识:民族交融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民族交融中达成民族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各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17题答案】
【答案】(1)类型:秦汉简牍属于实物史料(或第一手史料)。
史事:秦始皇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秦朝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秦朝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任选两个即可)
(2)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丝织品的色彩等工艺;龙凤虎纹所承载的战国时期楚国人独特的审美和文化思想。
云冈石窟第20窟的造像:佛像雕刻的造型艺术;佛像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内涵。
(3)类型:分别属于青铜器和瓷器。
方面:冶铸、烧制、形体大小、外形光整度;外部纹饰;图案装饰的复杂性等。
【18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观点: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证:战国后期,秦国统治者励精图治,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军事实力,灭六国,最终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混乱局面,中国历史进入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渴望安定,西晋在局部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仍然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东晋、前秦、南北朝等局部的统一和西晋短暂的全国性统一。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全国大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创造了条件。
结论:综上说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流。
示例二】
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政治保障。
论证: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为有效进行国家治理,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以及道路宽度等,强化了经济文化管理,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收归铸币权、盐铁官营、尊崇儒术等措施,加大了中央对全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掌控,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结论:由此可见,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政治保障。
【示例三】
观点:汉代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论证: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中国同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丝绸贸易得到发展,文化交流得到加强。同时,汉朝时,中国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些航线辗转运到亚洲、欧洲地区。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结论:由此可见,汉代中国文化传播到亚非欧洲等国家,同时中亚、西亚等文化尤其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南川区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