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西北师大附中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人:审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礼制观念萌发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 D.血缘氏族被打破
2.庙号起源于商代,对国家有大功的、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特别追赠庙号。当时的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日“高”,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体现了()
A.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色B.早期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延续
C.祭祀活动带有宗法德政色彩D.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源远流长
3.《管子》中强调,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从这种认识出发,管仲在齐国担任丞相期间,把土地分给农户经营,提出了“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等鼓励开垦、发展农业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赋税。管仲的做法()
A.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根基 B.强化了丞相赋税管理职能
C.加速了西周礼乐制度崩溃 D.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唐代笔记《因话录》记载:有商人在外地做生意,“得钱数百缗,惧川途之难赍(携带)也,纳于公藏(官府钱库)而持牒(凭证)以归,世所谓便换'者,寘(放置)之衣囊。”“便换”也称“飞钱”。这一记载表明()
A.开始出现最早的纸质货币 B.重农抑商加重商人的负担
C.官府强行夺占商人的资财 D.商业发展使汇兑业务出现
5.1872年第一批学生赴美留学。至1875年清政府总共派出去了三批留洋学子。原计划学习时限为15年,但进行到第十年时,当权者出于对留洋学子“全盘西化”的担忧,下令全部召回。到1881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全部回国。由此可知()
A.近代教育难以进一步发展 B.维新变法引起统治者警觉
C.新政教育改革脱离了实际 D.西学东渐对教育影响甚微
6.宋朝时曾出现“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现象。这说明宋朝()
A.土地兼并严重致均田制无法实行B.地主借贷利息高使农民流离失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D.科举制使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
7.明清时期,西南土司的承袭方式有两种:一是“赴京告袭”,即土司亲自或遣人赴京请求承袭,其显著特点是将承袭与朝贡结合;二是“就彼冠带”,即土司在地方请求承袭,但土司承袭时需按品秩向中央纳粮。到清康熙时期,“就彼冠带”被正式确立为土司的承袭方式。雍正年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变化反映出()
A.边疆地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 B.西南地区土司权力逐步扩大
C.中央对西南土司的管控不断加强D.西南地区开始实行“编户齐民”政策
8.2020年11月在北京朝阳东坝地区的一次项目建设前的例行勘探中,意外发现古墓。发掘中突现的乾隆谕祭驮龙碑残碑中,有落款为乾隆四十一年科尔沁和硕毅亲王固伦额附色布腾巴尔珠尔碑文”,与清代王坟研究专家冯其利先生的记载吻合,推断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一次意外”,收获良多,其中包括()
①可从满蒙联姻入手,研究清朝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②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探索符合国情的协调发展
③明确言必有据、信而有征是学习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④得知实物史料是论证历史真实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90-1991年,上海新成立的外资银行有14家;1994-1995年,石家庄、武汉、西安、昆明等10个内陆省会先后出现了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至1995年底,驻华外资金融机构达到683家。这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国内金融体制全面转型
10.一座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古埃及墓葬里,记载了墓主梅腾曾被“陛下”任命为: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这反映出当时古埃及()
A.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形成原始状态的官僚系统
C.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法老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
1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
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 D.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
12.1943年10月,中共中央要求根据地“在自愿原则下,以运输队、互助社、合作社等形式,把一切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从事生产”。毛泽东认为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这一指示()
A.旨在激发民众互助合作的热情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顺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指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3.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A.地中海阳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 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14.1981年9月,卫生部发文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争议作出解释:退休金是退休医生过去长期从事医务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应得补偿报酬,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文件的刊发()
A.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 B.体现了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C.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15.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所载某年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摘抄。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服务于()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改革开放的推进 D.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16.2004年7月1日,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开始施行。此后,中国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不仅清理了覆盖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2300多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还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借鉴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立法经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逐渐推进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材料二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 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仅靠定量供应的一点粮食无法维持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美国占领当局认为,粮食问题是实现日本民主化、非军事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美国人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的占领成本,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对日政策,开始了对日本的粮食援助。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试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4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经”作为先秦的重要典籍,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的经典。后来《乐》经失传。汉代,“五经”流传,并出现了对“五经”的注释、训诂等方面的学问,称为经学。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被认为是经学确立的标志,“五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此后,儒学的发展便采取了经学的形态。因儒学章句繁杂,注疏极不一致,唐太宗时,孔颖达等人撰定《五经正义》,后颁行全国。经学至此虽归一统,但长期以来墨守成规,僵化缺乏生命力,明显呈现出衰颓趋势。唐末及五代时期儒家的道德信念逐渐丧失。宋代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重建对儒家道德的信仰,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为四书做注,“四书”之名确立。明初沿元之制,尊奉程朱理学,编纂颁行《四书大全》《五经大全》诸书,用于科举取士。
-摘编自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等材料二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 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经学的产生与发展。(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翻译高潮的影响。(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灾民、贫民、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等城乡贫困人口众多,党和政府及时开展临时性、应急性教助,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生产日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胍、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基本方针进行救助。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劳保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装配,不实行《劳保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此后,城市的就业单位和农村生产大队承担了主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国家和集体对“五保户”、孤残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济。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7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年前后的英国还是一个没有强大海军和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落后”国家。然而,到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垄断者”“世界金融中心”“海上霸王”和“世界最大殖民帝国”。
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只有一定质量和
规模的变革才能转变生产模式并且启动一个自我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些新的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它足以在一种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以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
-摘编自张旭东《从制度变革角度看近代英国的崛起》
材料蕴含了近代英国崛起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师大附中开学考试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D A C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D C B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途径:成立专门机构,推广农业技术;降低关税,进口廉价粮食。
影响:暂时缓解长期以来的粮食危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2)原因:日本战败失去海外殖民地,粮食供应大为减少;数百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加剧粮食危机;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的惩罚和制裁等。
(3)认识:加强农业的自主地位;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18.【答案】(1)经学是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的学问,汉朝时产生,后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春秋末期,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晚年整理六经”,为经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经学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因为经学内容繁杂,注疏不一致,唐朝时官修《五经正义》,推动经学统一,但也造成经学逐渐僵化。针对儒学的僵化和唐末五代道德的丧失,宋朝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形成。朱熹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经学获得新发展。经学发挥了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并在元明时期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
(2)影响:第一次: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教传入我国并盛行一时。佛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我国修造了很多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佛教的传播还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如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另外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文学的创作,比如《西游记》。
第二次: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比如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有利于中国数学的发展,《泰西水法》有利于中国水利的发展;再如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第三次:大量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答案】(1)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由于长期战乱,国民经济趋于崩溃,城乡贫困人口众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当时各项制度不够完善。(任答3点)
(2)特点:量力而行,强调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分层设计,集中力量,由国家和集体统包统配;政府的保障义务由党的政策、文件开始上升到国家的宪法层面予以规范;实行属地管理,承担救济功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救助。(任答3点)
20.【答案】示例:启示:不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世纪中期,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不断革新技术,取代英国成为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并最终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兴盛,与其不断创新与变革是密不可分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