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2次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滦南一中
高二级年级历史学科第二次模拟考试(月考)
(本试卷满分100分,I卷66分,II卷34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
A.政府主导管理专业化 B.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C.运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2.汉朝曾多次发生牛疫,为此,汉武帝建元元年颁布诏令:“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东汉章帝时期也曾颁布诏书:“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百姓生活的困苦 B.疫病防治的艰难
C.农业畜力的重要 D.农业政策的失败
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包含了283个治方,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医药治方和巫术治方:医药治方包括饮、食、吞等内服法和熏、敷、熨等外用法;很多治方结尾有“善”“已验”等表示有效的词语。下列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西汉医学(  )
A.遵循了整体辩证的思维 B.关注心理慰藉的作用
C.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D.注重病方的治疗效果
4.“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5.表1可以主要用来佐证宋元时期泉州地区(  )
记述 出处
“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放洋” 《梦梁录·江海船艦》
“自泉州至本国,顺风舟行二十余程” 《诸蕃志·占城》
泉州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宋会要辑稿》
元代,泉州“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 《泉州府志·城池》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海上丝路的兴起
C.海洋贸易的繁盛 D.航海技术的先进
6.明世宗时期,面对严重的旱情,皇帝不但多次在宫中祈雨,同时遣官致祭山川神明。世宗表示:“致灾之由,固在朕躬。但君臣交修,本为一体,朕既痛自循省,惟赖尔文武群臣同寅竭诚,匡朕不逮,以回天意。”由此可知,明世宗(  )
A.对自然规律颇为尊重 B.认同“敬天保民”思想
C.具有厚德载物的胸怀 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想
7.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8.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此前修筑的城墙堡垣,地方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马路。1914年冬,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城墙的拆除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城市半殖民地程度增强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逐步发展 D.封建统治力量在城市的不断强化
9.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
A.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中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10.19世纪70年代,上海英商自来火房(煤气厂)在同行竞争中淘汰了法商自来火行。从1882年,上海租界出现电灯照明之后,电逐渐取代了煤气照明,煤气的供应领域从光源转为热源。这反映出(  )
A.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 B.产业革命改善城市生活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 D.城市化的问题日趋严重
11.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毛泽东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写道“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
A.体现了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关注 B.促进中医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形成
C.标志着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的建成 D.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2.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
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 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
13.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
A.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 B.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
C.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 D.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14.19 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向银行贷款,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建设;此外还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了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这些举措(  )
A.表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 B.是对垄断组织的扶植
C.体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D.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15.轮船促进了海路交通的发展,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更加便利轮船航运,海路沿线兴起了许多港口城市,有人将其称作“轮船全球化”的产物。“轮船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殖民扩张的需要 D.人工运河的开通
16.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17.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18.泰山红门宫,宫前建有孔子登临处等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间,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红门宫的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
A.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B.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
C.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D.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19.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 B.追求家国情怀
C.主张和而不同 D.推崇积极进取
20.隋唐以来,僧侣们创立了不同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有不同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但其思想体系中都大量融合吸收了儒、道等传统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这表明(  )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21.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这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  )
A.“天下为公”的思想 B.“敬天保民”的思想
C.“天人合一”的思想 D.“自强不息”的思想
22.据《礼记 · 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文 王》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可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
A.守正创新 B.因时而动 C.天人感应 D.兼收并蓄
二、非选择题(23题20分,24题12分,共)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越是远古,社会习俗就越是国家政治教化的组成部分。节日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来与民同乐,制造欢乐祥和的气氛,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节日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而清明节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传统节日以家庭为组织进行,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由于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影响,中国节日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节日,如清明节最初是单纯庆祝农事的节日,后来演变为集扫墓、祭祀、踏青于一体的节日。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节日更多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社交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西方主要以单一性的节日为主,比如情人节、万圣节、父亲节,在庆祝过程中仅以一个项目为主题。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
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去”,提升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黄美琪《中西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节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D4.D5.C6.B7.A8.C9.A10.B11.A12.D13.C14.D15.A16.B17.B18.D19.B20. A21. C22. A
二、非选择题
23.(22分)
(1)特点:政治教化;农业生产;重视家庭和亲情;综合性节日。(每点2分,共8分)
原因:礼乐制度的影响;农耕为主的生产活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共4分)
(2)特点:开放性,强调自我和个性,娱乐性强;宗教色彩;单一节日。(每点2分,任答3点6分,共6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基督教的长期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共4分)
24.(12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2分)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的大一统(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主流思想;(3分)另一方面,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学说,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多个学派,如理学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3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继承性与变革性相结合的特征。(2分)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以德教化等思想,例如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孟子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则进一步充实仁政的理论。(2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变革创新,(2分)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2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2分)
示例三: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2分)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社会动荡、王朝更替、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过危机,但中华文化的发展从未中断,始终在继承中发展,具有连续性。(3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如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了佛教理论,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3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2分)
示例四: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此类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10分)
示例五: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此类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2次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