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六)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纹饰优美的彩陶风行史前各地区,辽西、淮河流域中心文化区发现的玉龟、筒形器等器物,反映出相似的宇宙观和礼仪系统,辽西、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玉钺等,则体现了相近的表达权力的形式。这反映了我国( )
A. 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B. 史前文化的高度统一
C. 文明存在着多个中心 D. 早期国家的文明特点
2. 如表反映了诸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老子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荀子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韩非子 “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
A. 注重道德 B. 反思现实 C. 强调君权 D. 变法图强
3. 下图为学者绘制的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西域长史行政组织系统表,据图可知,西域长史府的设立( )
A.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域治理
B. 使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
C.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D. 有效保障了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4. 一种观点认为宋代女性特别是社会下层女性较为活跃地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由此凸显出宋代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犯罪问题;另一种观点则从财产继承权的角度出发,认为宋代妇女地位较低。影响上述两种观点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 农业发展、阶级矛盾 B. 海外贸易发达、法律完善
C. 手工业发展、科举制 D. 商品经济发展、程朱理学
5.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官窑青花耕织图碗,外壁绘耕织图,并配以御诗《耙耨》:“每当旰食念民依,南亩三时愿不违。已见深耕还易耨,绿蓑青笠雨霏霏。”这反映出( )
A. 官方意志的世俗化倾向 B. 统治者重视法律与教化
C. 康乾盛世推动文化繁荣 D. 陶瓷行业技艺水平高超
6.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遵守《南京条约》,坚决反对增开口岸。《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以《天津条约》为根据,把贸易限定在通商口岸之内。总理衙门设立后,清政府根据《北京条约》,妥善规范外商在各通商口岸的通商行为。这说明清政府( )
A. 积极接受近代外交惯例 B. 有效维护国家合法主权
C. 对外贸易主体意识鲜明 D. 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7. 《民报》(1905~1910)学人认为英雄革命是用专制去专制,未识民权之大义,中国古代史上的革命几乎都是英雄革命,因此他们激烈反对英雄革命,积极宣扬国民革命。此举意在( )
A. 通过革命实现民主共和
B. 推动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宣扬民族平等政治理念
D.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
8. 如表为1909~1937年部分清华留美学生职业统计,据如表可以推知( )
项目 科研机构 社会组织 实业 学校 党政军 总计
1909~1928归国初选 2 9 185 214 54 464
1928~1937职业再选 8 7 144 188 117 464
A. 归国留学生热衷于追逐经济利益
B. 党政军人数增加是因为民国建立
C. 科研和社会组织职业非时代所需
D. 职业选择变化体现学以报国精神
9. 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乡村”与“工厂”是小说所附着的两大重要场域,这些文学作品都贯穿了“诉苦运动”这一重要政治环节,并将“诉苦运动”的“政治因素”和“有苦难诉”的成因作为主要观点。此举意在( )
A.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C. 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同 D. 推动爱国民主运动发展
10. 21世纪以来,云南省通过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民间人士的自发培训、家庭传承、“不离本土”的传承与集中培训传承等方式的结合,产生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篇”等长盛不衰的少数民族演艺业范例。此举( )
A. 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
B. 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 反映出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11. 古巴比伦王国颁行的《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国王自诩为“天神安努与地神恩利尔所宠爱之人”“恩利尔所任命的牧者”“战神萨巴巴的堂兄弟”,并宣称要“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该序言( )
A. 借鉴了古埃及法典 B. 宣扬了君主专制理念
C. 彰显了国王的权威 D. 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
12. 在日耳曼人定居点,考古学家发现了1~5世纪期间罗马制造的陶器、玻璃器皿、搭扣、青铜器与钱币。罗马帝国长期从日耳曼人那里进口各种商品,包括奴隶、动物毛皮、手工业品、黄金等,部分商品进口持续到五、六世纪。材料说明( )
A. 罗马垄断了与东方的贸易 B. 文明间经济互动的长期性
C. 罗马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D. 人口迁徙推动文明的交流
13. 18世纪,法国公民美德思潮为批判旧制度、攻击君主制提供了有力工具,民众被重新定义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而非臣民,具有无私奉献于公共利益的道德义务,君主也不例外。这种理念( )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 受到大革命的重大影响
C. 标志法国成为民族国家 D. 有助于政治秩序的重建
14. 1872年,日本模仿法国颁布学制,全国统一划分为八个大学区。1879年,日本颁布了新的《教育令》,模仿美国的自由主义制度,学区制被舍弃,以村镇为单位重新划分。1880年政府又颁布《改正教育令》,对小学的教育加大了监管力度。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日本逐步摆脱民族危机 B. 日本天皇权力不断加强
C. 文明开化政策全面实施 D.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探索
15. 1905年,俄国颁布《10月17日宣言》,沙皇表示进一步发展普选法原则,召开国家杜马,任何法律未经国家杜马认可不得生效。《宣言》公布以后出现了100多个政党,社会主义政党都浮出水面公开活动。沙俄的上述举措( )
A. 有利于保障沙皇政府长期统治
B. 引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 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积蓄
D. 表明立宪主张成为现实
16. 新世纪南南合作的共通性诉求,不再是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广泛的大团结,而是接受了多个国家、多重力量竞相影响发展进程的现实;不再是革命与相互排斥,而是开放性探索。围绕发展道路的摸索,也不再集中局限于从富国或强国发出的单向引导。这反映出( )
A.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深刻调整
B. 南南合作局限于经济议题
C. 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逐步形成
D. 南方国家之间的分歧加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历代统治者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并积极进行民生实践。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并在批判、继承中逐步实现转型和重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
——左玉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主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毛泽东对事变的性质、发展态势和应对作出了严谨的研判。他指出,七七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中国从准备抗战阶段过渡到全面抗战阶段,中国的政治形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革命的发展进入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进入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共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经历重大的转变,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共同纲领,发动群众,将全国性抗战发展为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口号,以建设民主共和国为战略策略,确保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抗战的政治领导。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凭借着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的理解,就不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中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党的武装力量,也在同日寇的斗争中重新壮大起来和进一步坚强起来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更加扩大了。这些都是伟大的成功”。
——摘编自张皓、杨宁《毛泽东关于七七事变的分析和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关于七七事变论断的依据。
(2)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的“伟大的成功”。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蒙古包头地区历史沿革(部分)
时期 名称 内容
秦朝 九原 秦朝建立后,在阴山一线沿用了赵武灵王长城,设置九原郡。
西汉 五原郡 修筑阳山长城的同时,于长城内侧设置五原郡、朔方郡。
北魏 怀朔镇 为防御柔然,保卫都城,置大将统兵防御。
明朝 福化城 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
清朝 包头 在土默川地区大力推行移民屯垦政策,随着“走西口”和晋商进入,人口大增。当地有紧靠黄河的水运码头,称为“泊头”,后转音为“包头”。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包头开始成为近代城镇。
——摘编自包头市文化发展行业协会《包头历史沿革及城市的形成》等
材料二 “一五”计划时期,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中有6个落户包头。新中国的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材料,在这里诞生。1955年,党中央批复包头城市规划方案,是全国唯一由党中央直接批复城市规划方案的地级市。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包头已经形成稀土、钢铁、铝业、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研发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军工装备基地,被誉为“稀土之都”。
——摘编自《包头市:创新产业高地,打造绿色名城》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包头发展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代政府治理包头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6年,伦敦市长约翰·约翰逊向伦敦皇家学会等学术组织成员发表了一次关于科学新知识的演讲。当时一位与会者在自传里心潮澎湃地记录下对此次演讲的感想和评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现在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培根崇高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化学、天文学和地质的科学不仅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也连带着对甚至是最稀松平常、最实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而重要的影响。这确乎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显而易见的现象……知识这一不可思议的力量既在可见的外部层面带来诸多革命,也在内部强有力地——甚至称得上如魔法般地——运转于不可见的人的思想之上。
——刘松矗、武玉红《书籍与文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文景观》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六)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题答案】
【答案】(1)发展:从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从君主和官员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变为国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措施从务本兴农、轻徭薄赋,约束官吏、勿使扰民到国民通过选举、议会等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2)说明:坚持唯物史观,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民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8题答案】
【答案】(1)依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理解;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正确认识。
(2)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领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领导的武装力量增强;影响力扩大,赢得民心支持。
【19题答案】
【答案】(1)因素:区位因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历代王朝经营奠定基础;党中央的决策、重视与支持;劳动人民的努力。
(2)意义:促进包头和北方区域经济发展;使包头成为联系内陆与边疆地区的纽带,巩固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边疆治理和发展提供借鉴。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工业文明彰显了知识的伟大力量。
论述: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彰显了“知识”的伟大价值。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热学、力学等知识丰富了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工厂制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近代科学知识也利用在了火车、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创制,火车、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创制,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重塑了人的观念,又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维多利亚时代,随着工业的发展,新兴中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趋之若鹜地追求知识,而借助传播手段的工业化、专业化推进,知识在19世纪的英国开始真正向公众普及。与此同时,随着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大量科学发现转化为生产技术,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综上,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经验的积累,成为改造自然和观念的强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