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常熟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某学校开展“制作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文物模型”活动,可以参考的文物图片是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B.汉代讲经图
C.《雨中耕作图》 D.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2.下面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3.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图三是今天安阳市的商朝都城宫殿复原),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二说明夏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三幅图均可证明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4.《礼记·王制》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并根据耕牛的健康情况进行奖惩。这侧面反映了当时
A.重视农业生产 B.制定合理财政规划
C.农业技术成熟 D.注重自然环境保护
5.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如下措施:释放囚徒,不断扩大赦免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七次释放奴婢,不断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对诸侯王的政治行为进行限制等。刘秀的上述措施
A.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 B.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意在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旨在控制全国农业劳动力
6.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内容是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
观看视频 《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
搜集图片 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A.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B.南方农业的进步
C.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D.江南地区的开发
7.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
A.阪泉之战 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 D.八王之乱
8.如图是日本陆军总兵力以及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单位:个师团),图中现象反映出
A.国共团结抗战遏制了日军侵华步伐 B.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C.抗战使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扩大 D.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9.图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与右侧两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镇南关大捷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10.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观销烟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进行的细心和忠诚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曾赴广州查禁鸦片并在虎门主持销烟的是
A.李鸿章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11.实践证明,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下列两党关系演变中,实现再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改组后缓和了矛盾 B.红军接受改编并加入国民党阵营
C.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D.蒋介石受到爱国官兵抗日的感召
12.历史地图反映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①处为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B.②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C.③处为淮海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三大战役,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13.“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在广州的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仅是座位习惯之争
B.表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消除
C.反映了清廷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
D.英国的坚持是源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4.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5.“到1948年底,在1.5亿人口的地区约一亿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解放军的兵源、战争勤务和军民需用的物资有了重要保证。”材料叙述的是
A.农民获得基本生存保障 B.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C.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D.解放军战略进攻的条件
16.史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如图史料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B.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C.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17.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其中,为“MACAU”回到母亲怀抱开辟途径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18.下列法律文献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20世纪80年代以后,深圳仅用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深圳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因为
中国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比例
A.成为经济特区 B.成为经济开放区
C.成为特别行政区 D.成为自治区
20.李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板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据此判断,他教学的内容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下图空白处应填写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南方谈话
C.形成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D.中共八大的召开
22.1984年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他们在信中写道:“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这反映了
A.公私合营推动了企业的转型 B.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紧迫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出现 D.个体经济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23.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的凭证。1955年开始发行,1993年全国取消使用。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C.国际环境的变化 D.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
24.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他发现我国的改革存在着“变”与“不变”的现象。“不变”主要指
A.公有制主体 B.经营自主权 C.分配方式 D.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1)将上图中的三件文物按所属历史时期的先后排序。(只写序号)
(2)图三的青铜器利簋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武王讨伐商,正是在甲子日的早晨),儒家经典《尚书》也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在甲子日的清晨,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于是举行誓师。)利簋和《尚书》共同记载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你认为《尚书》对此事的记载是否可信,为什么?
【任务二 分析重要政治制度】
(3)上图所体现的制度是由谁首创的?写出图中“?”处的官职名称。
春秋战国以来之所以出现诸侯混战,连年不断,根源正在于分封制。而今终于实现了统一,若回头再搞分封,那就势必架空中央政权,重蹈诸侯割据争战的覆辙。而只有实行郡县制,才能断去诸多功臣的非分之想,也才能确保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摘编自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4)根据任务二中的材料,分析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所具有的进步性。
【任务三 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
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斩首五万余级,收黄河以南土地置朔方郡,这样功劳不算小 吧!张骞冒万死为朝廷效力,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西南方各民族开始接触。考察张骞成就大功的原因,只要看他被匈奴拘留十多年,逃脱虎口后却依然向西奔去。谁及得他,谁就能做他的事业!
——摘编自范文澜《大丈夫》
(5)根据任务三中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位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并概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可贵品质。
26.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佩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二
材料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形成“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一共同认识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2)观察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述内容被孙中山在《民报》中阐述为什么思想?请写出图二运动的口号。概括图二事件与图三事件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新思想”所指。并写出在中国近代史中,这一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
(4)综上所述,概括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7.千年大变局,革新求生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强求富】
材料一
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自强”和“求富”的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中期,洋务派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达到了263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然而,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在“求富”口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一例。分析“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原因。
【制度探索】
材料二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指出变法的必要:“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建议光绪帝效法日本,推行新政。
材料三
《同盟会宣言》中宣布: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享。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道路有何异同。
【思想启蒙】
材料四
“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以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1918年蔡元培校长主持编写了教科书《国语读本》,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国:“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各学校逐步采用教科书。”
——摘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3)材料四中的“_____”指的是什么?材料所述事件有什么积极影响?
【实业救国】
材料五
下图是近代民族纺织巨子刘国钧经营大成纺织公司时曾使用过的商标,商标图案上方的蝴蝶,取谐音“无敌”之意,商标整体取“无敌于地球”之意。
——摘编自《大成公司档案史料文献》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成公司商标蕴含的企业文化精神反映了近代中国哪种经济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在这种思潮的感召下,弃官从商的“状元实业家”是谁?
(5)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历程的特点。
28.外交是政治的延续,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旧中国主权被侵犯,饱受百年屈辱。21世纪以来,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来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p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外交的一个典型事例,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板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
(2)材料二认为“(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请列举其中的两项重大突破。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截至2023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p87—88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
参考答案
1-10 DCCAB DDDDB
11-20 CACDC DCAAD
21-24 ABAA
25.(1)排序:图一图二图三。
(2)事件:武王伐纣;
是否可信:可信;
原因:陕西西安出土的青铜器“利簋(guǐ)”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尚书》对此事的记载相互印证。
(3)谁:秦始皇(或嬴政);
官职:丞相。
(4)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5)主要事迹:卫青: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张骞: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他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多个地区,并初步了解到更远国家的许多情况,为汉朝与西域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品质:卫青:热爱祖国、谦恭、低调、稳重、坚韧等。
张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不辱使命、开拓进取和忠于祖国等。
26.(1)背景: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任意列举一位维新派代表即可)。
(2)思想:三民主义;
口号:民主、科学;
关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3)新思想:马克思主义;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4)关系: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思想进一步解放。(言之有理即可)。
27.(1)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任选一个即可);
主要原因: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
(2)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不同点: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道路、君主立宪制道路均可);
孙中山: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道路、民主共和道路均可)
(3)白话文。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4)实业救国。张謇。
(5)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过程,体现出层层递进、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特征。
28.(1)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或其他不平等条约,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