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两次鸦片战争(答案)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两次鸦片战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1926年6月,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厂自主研发生产出碳酸钠含量超过99%的“红三角”商标的纯碱,打破了英国的卜内门公司对中国纯碱市场的垄断。同年8月“红三角“纯碱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被西方人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之象征”。这主要得益于(  )
A. 企业家实业救国的热忱 B.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C.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 反对“二十一条“运动
2.一战期间、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而中国出口贸易额呈现增长趋势:1913年中国工业品出口金额为4.03亿两,除了1914年略有下降外,此后四年都比1913年增长了14.8%-20.5%。这一状况(  )
A. 说明民族工业能够抓住发展契机 B. 使民族工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C. 主要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 表明中国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3.1920年出版的《无锡新乡土参考》载,农妇昔时多习纺织,惟墨守成法;晚清以来“洋布乘机而入,土布销路阻滞,故业是者渐少。有识之士见利权外溢,急设厂仿造,以图挽回,惟供不应求,仍非多设工厂,广事制造,不足以塞此漏厄也”。据此可知当地(  )
A. 传统棉纺织业转型失败 B. 外资输入日渐减少
C. 民族工业在商战中胜出 D. 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4.1877年至1883年间,在上海资本市场上以官督商办名义募集商股的中小矿业公司至少有16家。上海《字林沪报》在报道1882年上海的资本市场时说,凡开矿公司如荆门、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上述现象说明(  )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C. 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 D. 股份制公司获得社会广泛支持
5.咸丰皇帝为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数次拒绝了要求觐见而又拒绝向皇帝行跪拜礼的英国使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则明确规定,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时,不用再行跪拜之礼。这表明(  )
A. 中国外交完成了近代化转变 B. 中外交往实现了平等互利
C. 中国外交明显受时局影响 D. 清朝官员具有近代化意识
6.1883年12月《申报》刊登《中西公司异同说》一文,对中国近代企业中的股东大会做出如下评价:“原拟以为可者,无人焉否之;原拟以为否者,无人焉可之,此一会也,殊显可有可无,于公司之事绝无裨益。”材料体现了(  )
A. 中国照搬了西方企业模式 B. 中国近代企业实行股份制
C. 中国经济近代化艰难发展 D. 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的弊端
7.如表为天津海关子口税单贸易值部分省别统计(单位:万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省别 洋货人内地值 土货出内地值
1902-1904年均 1905-1909年均 1910-1914年均 1905-1909年均 1910-1914年均
直隶 1459 1860 1706 496 727
山西 398 489 622 299 291
河南 130 117 169 20 29
陕西 5 21 35 7 14
甘肃 28 149 359 43 94
张家口 — — — 186 228
注:当时山西省包括归化、包头等地,甘肃省包括宁夏、青海。“张家口”代表关外一些地区来货。
A. 民族经济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B. 中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C. 交通运输近代化的发展滞后 D. 内地与沿海口岸经济联系加强
8.大兴纱厂是石家庄私营企业的代表。1947年,中国共产党接管纱厂后召回职工,恢复生产;1949年,中央决定将纱厂发还私营。此举(  )
A. 积累工商业公私合营经验 B. 借助官僚资本巩固新生政权
C. 优先满足民族企业家诉求 D. 落实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9.甲午战争前,规模性商办企业大约50多个,资本总额仅为500余万元。未获得法律保障的商人往往托庇于外商或依附于官办企业。据统计,当时各类行业中附股外商资本累计4000万两以上。这说明(  )
A. 民间设厂高潮局面出现 B. 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支持有限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大 D. “中体西用”思想限制经济持续发展
10.光绪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说皖南茶价“定于洋商,彼方故意勒掯”,致“十商九困”;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到汉口茶务虽为洋商“压镑、退盘、割价,多方才难”,而“别无销路,以致甘受抑勒”。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传统大宗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B. 经济主权受到西方资本输出的冲击
C. 政府推卸保护民族经济的责任 D. 商品贸易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 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 B. 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
C. 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 D. 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
12.1915年7月,《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同胞注意,完全国货日要丸……兹提倡国货之际,务祈热心国货诸君试用,方知名实无欺也。定价极廉,批发尤为克已,望各宝号代为推销,如荷俯允,非但振兴华药,唤醒国民,则中国富强可立待也。”这反映出(  )
A. “二十一条”的交涉引发提倡国货运动 B. 振兴中药成为凝聚民众力量的主要手段
C.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在中国市场上国货的占有率已超过洋货
13.1904年厦门商会成立后,就奏请清廷豁免自乾隆初年就开始征收的“燕窝供”,获得完全胜利;1918年,外国列强控制的厦门海关进行税收改革,损害广大商人利益,厦门商会积极交涉,取得一定胜利;1926年,北洋政府海军局征收铺票捐,引发厦门罢市风潮,最终在厦门商会的斡旋下风潮得以解决。厦门商会的这些举措(  )
A.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B. 反映中央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C. 推动中央政府商业立法逐渐完善 D. 表明地方商民民主意识增强
14.晚清时期,投资者不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即依惯例享有获取固定利率的股息即“官利”或“官息”的权利。1914年北洋政府《公司条例》明确规定“(公司)开业前分派利息于股东”,1929年修订的公司法保留该项规定,将年利从最高六厘降为五厘。这说明(  )
A. 官利制在近代中国有其合理性 B. 官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
C. 近代工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 北洋政府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15.鸦片战争以后,白银不断外流,商品经济发展困难。魏源基于现实需要作出“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又先于食”的论断。据此可知,魏源的主张(  )
A. 缓解了国家财政危机 B. 揭开了学习西方序幕
C.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 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
16.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不断下降,1923年的进口量只有战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 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B. 五四运动推动了火柴进口量锐减
C. 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业的发展 D. 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
17.《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 )
A. 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B. 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
C. 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
18.近代早期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种现象(  )
A. 得益于实业救国的自强使命 B.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 有力的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体现开明人士对时代的捕捉
19.下表所示为1888年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两种单位面积土地经营情况。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些地区(  )
地区 单位 雇工经营收益 土地出租收益 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
江苏南部 钱文 11261 15122 -3861
浙江杭州 银元 3.98 11.10 -7.12
广东汕头 银元 19.32 30.00 -10.77
湖北广济 钱文 6438 13200 -6762
山东莱州 银两 16.2924 13.60 -2.69
A. 农村经济近代化转型艰难 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 顺应了“中体西用”的潮流 D. 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根本差异
20.如表所示为1916~1923年青岛部分日资纱厂设立详情。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工厂名称 所属公司 设置/开工时间 注册资本额 职工 设备 年产量
内外棉纱厂
(银月纱厂) 内外棉株式会
社青岛支店 1916.07/
1917.12 3300万日元 464 纱锭98800枚 棉纱51800件
大康纱厂 大日本纺织
株式会社 1919.07/
1921.10 5200万日元 3557 纱锭4万余枚
织布机150台 棉纱65520件
棉布82500匹
隆兴纱厂 日清纺绩
株式会社青岛 1921.10/
1923.04 2700万日元 1101 纱锭26360枚 棉纱20400件
A. 外资垄断中国棉纺织业 B. 山东经济深受资本输出影响
C.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使社会上掀起一个振兴实业的热潮,大量实业团体涌现出来;随着民众参政热情的高涨,入学结社蔚然成风,各种政党和政治团体像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都和晚清时期不同。人们热烈期待着中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当1956年9月党在11年的时期内第一次召开它的代表大会时,大会是以洋溢的自我庆贺和自我批评为其特征的。对1949年的胜利和对195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来庆贺。……但是党的领导人也认识到,它仍有许多任务有待完成,而且新制度中还存在缺点:所以这次党代会的特征是对政权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坦率得惊人然而又极为自信的分析。
——摘自【美】R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对“振兴实业的热潮”的推动作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的原因。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简析1956年党代会呈现“洋溢的自我庆贺”的缘由。结合所学,概述此次会议对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自信分析”。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钱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嘉庆、道光年间,钱铺、钱庄印行钱票已经很普遍。商人们创立了从事消费信用的机构当铺、对贫民放印予钱的印局、专门从事钱银兑换业务的钱庄。清代前期的钱铺、钱庄,其主要业务是兑换,后来增加了存贷款业务。钱庄放款的对象,有私人生活性贷款,也有工商业贷款。钱庄票号运用分支号众多的优点,不需要往返运现。金融机构在资本金之外,附设一部分比较灵活的资本以保证资本金在经营中的完整性,借以控制经营风险。为了规范各地钱业的发展,乾隆帝特指令各省督抚仿照京城办法,约束经纪,规范钱市。乾隆年间,京师(北京)已经流行钱票(兑换券)。为了保证兑换券不被造假票者冒领款项,票号创造了一种严密的票据密押制度。
——摘编自张念瑜《清代的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商先后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在华洋贸易、对华贷款、证券、保险等业务方面,确立了主导性甚至垄断性的地位,给中国本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甲午之役后,浩大的军费开支尤其是巨大的赔款负担,使得清政府上下意识到,单凭财政手段和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无法维系财经运作,必须从币制金融领域探寻变法自强大计。自1895年清廷发布令各省筹拟变法自强的上谕之后,不断有奏折论及设立新式银行。1896年,洋务企业重要代表盛宣怀在《条陈自强大计折》中,具体提出了设立“商办银行”的主张,并积极与总理衙门、军机处等重要官员进行沟通,最后获得奏准设立。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对私营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改造。对于资产大于负债的行庄,清理资产,将其并入公私合营银行,取消原名号;对于资不抵债的行庄,则予以淘汰,令其停业清理;对于自愿停业转业的行庄则予以批准,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经过半年的合并与改造,到1952年底,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实际接管了拥有300多机构、19000余名职工、10000亿元存款、5000亿元贷款、16000亿元资产的私营金融业。至此,私营行庄不复存在。金融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部门。
——摘编自武力《建国初期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银行产生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对私营金融业改造的特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名为“天下”的中国世界秩序,朝贡制度是其核心,中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朝贡关系。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从周边的朝贡国家的视角来看,寻求贸易机会是朝贡的主要动机,但这种贸易关系并非以贸易平衡为目标。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训》中嘱咐后世子孙不得“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朝贡国根据自己对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动。朝贡关系是中国天下秩序的体现,属于天下法运行的外部表现。
——摘编自牟文富《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
材料二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法则,但继承了基督教世界的排异性理念,“国际法律体系便变成白种人的俱乐部,非欧洲国家只有证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国家,才能被挑选进入这个俱乐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与之建立条约关系,扫除对华贸易的障碍。条约关系各国将外交视为“有武装实力的思考”。各国列强单方面攫取种种特权而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则片面承担了大量国际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摘编自张清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相比,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同之处。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1.A
2.A
3.D
4.C
5.C
6.C
7.D
8.D
9.B
10.D
11.C
12.A
13.D
14.A
15.C
16.A
17.C
18.A
19.A
20.B
21.【小题1】推动作用: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原因: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民国政党政治名存实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发展只是一个短暂春天。(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小题2】缘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2.【小题1】特点:金融机构类型多样;业务服务不断拓展;注重金融风险控制;政府重视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任答三点即可)
作用:便利了长途贩运,人宗交易;推动了工商业发展;为后世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小题2】背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外资银行的刺激;本土金融业受到冲击;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有识之士的推动;洋务运动的奠基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三点)
【小题3】特点:国家直接领导;改造方式灵活多样;改造速度较快;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任答两点)
影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为其他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示范;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任答两点)
23.【小题1】特点:主体:中国占主导;目标:不追求贸易平衡、厚往薄来;原则:秉承和平自愿原则;是中国天下秩序观念的体现。原因:统一王朝的强大国力支撑;文明的优势和吸引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向需求;儒家思想的影响。
【小题2】不同之处:源于西方世界的排异理念;旨在维护列强在华权益,特别是经济权益;具有侵略性;以不平等和强权政治为内核;以西方列强为主导。
【小题3】时代价值: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是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存异中求同;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8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两次鸦片战争(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