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1次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1-16题,共48分,第Ⅱ卷
为17-20题,共52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本卷共计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二里头文化中,玉牙璋盛行。在商代晚期四川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中,兼具中原和四川特色的蜀式牙璋
成为其核心礼器,且在广西、香港甚至越南北部均有发现。这反映了
A.黄河流域的文化辐射
B.早期国家的神秘色彩
C.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
D.古蜀文明的中心地位
2.据西周甲骨卜辞所载,文王不仅参加国家宗庙之礼,还亲自主导祭祀成汤、大甲、武丁等商代先王之
礼。此举意在
A.实现王权与神权的统一
B.践行儒家礼乐制度
C.彰显西周政权的正统性
D.建立社会等级秩序
3.东汉光武帝挑选尚书的标准是“明习故事,长于吏职”,而不考虑他们处理重大政事的水平,时人称尚
书“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光武帝时期七任尚书令在史料中的记载也非常少见。这
A.导致三公势力的反弹
B.造成“事归台阁”的局面
C.凸显决策机制的成熟
D.源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4.表1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这体现了
表1
地区
陕
河
山
河
甘
四
江
安
浙
江
福
湖
云
合
时段
西
南
西
北
肃
川
必
微
江
如
建
北
南
计
三国
2
10
1
1
1
1
3
2
24
两晋
4
1
2
2
2
1
16
南北朝
1
8
4
2
1
20
A.社会环境整体趋向稳定
B.人民劳役负担逐渐加重
高三历史第1页共5页
C.南方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D.政府加强对水患的治理
5.中唐时期,柳宗元作《辨〈论语)》,对历史上流行的“《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的观点进行质疑。韩
愈、柳宗元、刘禹锡围绕天人关系问题,分别著文章相互辩驳。这些现象说明
A.儒学复兴势在必行
B.时人思辨意识的增强
C.三教合一受到挑战
D.天人感应学说的流行
6.宋代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实行“文武分途”,“其迁次任使,皆不相参涉”。范仲淹曾再三上表宋仁宗,拒
绝将自己的官衔从文官转为武官。此现象反映了
A.国家权力分配不均
B.选官制度不断完善
C.冗官问题渐趋严重
D.理学思想影响扩大
7.表2为10-14世纪不同民族将汉文书籍翻译成本民族语言的情况,据此可知
表2
民族
译书情况
契丹人
总体稀少又零碎,有法律、医学著作及《通历》,《旧五代史》,《贞观政要》等史
书,几乎没有儒家经典。
党项人
翻译了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军事论著《孙子兵法》,政论性史书《贞
观政要》及医学及兽医学典籍。
女真人
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和《春秋》:史书《史记》、《汉书》
《新唐书》:蒙学读物《千字文》: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等。
蒙古人
没有翻译过军事战略作品:翻译了儒家著作《大学衍义》、《孝经》:政论性史书《贞
观政要》以及一些医书和药典。
A.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B.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增强
C.中央对边疆地区实现有效管理
D.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讲求实效
8.18世纪初,中国出产的绫子、缎子、斗篷、带等丝织品,精致美观,遍销墨西哥全境,以致墨西哥除
中国丝织品外,不复消费其他丝织品。这对中国而言,
A.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繁荣
B.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C.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
D.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9.19世纪60-80年代,某广东官员的日记中干支、“几点钟”等记时方法并用,且有“至大新街照小影”
“送医生种(牛痘)资银四元”等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A.民众生活方式全面革新
B.广东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
C.西学东渐现象逐渐普遍
D.社会不同阶级差距日益扩大
10.1917年,某学者认为,中文作为活语言的生命力,已经在宋朝理学家的语录和元明两代的戏剧和小说
中得到证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统一趋势,在元朝己达高峰。作者旨在
A.减轻文学革命阻力
B.复兴传统表达形式
C.缩小东西文化差异
D.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11.在红军创建初期,存在农村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排外观念等问题,1929年12月,毛泽东指出,
红军具有无产阶级性质,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是红军的领导中枢。这
高三历史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