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下)七校协作体三月高二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奄宦》中总结说:“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
几,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出现材料中这一现象是( )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内阁行政权力已经丧失
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2.西方政治体制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下列材料所述政治制度按其形成先后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公民大会由成
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 法律由议会制定,国 宪法规定实行君主
年男性公民构
城市市民三个阶层的代表 王无权废止;议会定 立宪制和联邦制,
成,议事会成
组成。三级会议支持国王, 期召开;未经议会同 联邦主席的职位属
员从公民中抽
反对教皇。 意,国王不得征税。 于普鲁士国王。
签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3、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出现了受封赏之人有列侯、封君之名,享“衣食租税”
之权,无领地、领民之权,且不得世袭的现象。如商鞅被封商于之地十五邑,
而他在被人告罪后,其封地和少量“品兵”根本不足以托身,只能逃向国外。
可见,变法后的秦国封赏之举( )
A.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B.奠定了郡县制的实施基础
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带有中央集权制度的色彩
4.美国卡特政府于 1978 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改革法把设立高级行
政职位作为提高政府效率的焦点,总统每年对 5%的高级行政官授予“功绩奖”,
对 1%的高级行政官授予“杰出奖”。同时改革法实行功绩工资制,按工作表
现付薪金。《文官制度改革法》的颁行( )
A.杜绝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B.有利于提升官员工作积极性
C.规范了官员的晋级标准 D.使政府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
5、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进行宣誓;1923 年,
《中华民国宪法》首次将宣誓写入宪法文本;1925 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宣
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及其他依国家法令执行职务之人,须宣誓后始得任事。
这项制度的实行( )
A.主要为了增强就职仪式感 B.规定了文武官员的权力
C.提高公职人员的工作能力 D.推动国家政治的规范化
6.一部世界历史著作评述:“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这个国家新的行政和
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扫除
旧制度的结果,竟然促使潜伏的民族主义种子勃然萌发。”其所评论的是( )
A.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B.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7.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生态环保领域现行有效法律共 30 余件,相关的现
行有效党内法规 40 余件,行政法规 30 余件,部门规章 87 件,行政规范性文
件 400 余件;现行有效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2415 项,地方标准 248 项。这表明
我国( )
A.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十分完善
C.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政府把环保工作列为工作重心
8.如图是某年《洛杉矶时报》刊登的一幅时政漫画《吊高球》。据如图可知,
此后( )
图 1
A.美国对华实行外交孤立 B.中美外交绕过了台湾问题
C.中美关系开始得以改善 D.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9、《耆英等又奏形势万分危急已允通商割地赔款折》(1842 年 7 月)记载:
老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
而止,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
大局。这反映出( )
A.该条约可保江南地区安定 B.地主阶级未形成近代民族意识
C.英国发动战争为进行通商 D.清政府内政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10、格劳秀斯指出:“海洋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因为自
然不仅允许而且强使人们共同使用”;英国法学家塞尔登于 1619 年完成了《海
洋封闭论》作为对《论海洋自由》的回应,“依据自然法和万民法,海洋并
非为所有人共同所有,而是如同陆地一般,能够被私人所占有,成为私有财
产”。这一争论( )
A.源于国力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B.受到《战争与和平法》的影响
C.证明了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 D.直接推动了国际海洋法的形成
11.下图为 19 世纪至 21 世纪初期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进程简图。据此图可知
( )
图 2
A.美元优势地位已经丧失 B.国家力量消长影响国际货币体系
C.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发展 D.信用本位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
12、下图为清代政府发给乞丐行乞所用的腰牌(摘自(清)王凤生《平湖保
甲事宜》),这说明( )
图 3
A.清朝官员更加注重民生事业发展 B.社会救济的方式多样化
C.清政府加强对乞丐的管理与控制 D.清朝社会治理行之有效
13.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农业
生产经济。下列考古发现中可用来佐证改造自然的农业生产经济在新石器时
代已经出现的是( )
A.45 座房屋、2 处圈栏和多个储物窖穴
B.大量形状不固定的砍砸器
C.相当于护城河的大型壕沟
D.狼、狐、鹿、兔子等大量动物的骨骼
14.下表是美国学者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
书旨在( )
第五章 历史上的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三章 要之母
技术的演进
第十八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A.基于技术演进重构历史话语体系 B.强调地理差异导致文明冲突
C.说明病菌演化对文明发展的危害 D.运用多元视角解读历史进程
15.1900 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
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工业革命( )
A.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B.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C.比较快速推动生产力发展 D.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16.开业于 1909 年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大楼是伦敦第一座按销售需求来建设的
百货大楼,中央供暖、餐厅、休息室、电气照明、 自动电梯一应俱全,大楼
分成 100 个售货区,设有图书室、休息室、茶室等。这体现了( )
A.城市居民消费能力增强 B.商业经营的理念趋时革新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结束 D.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加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战国以降,封建官僚制逐渐形成。官僚制度需要中央集权和君主专
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权力及身而止的官僚替代世卿世禄的贵族。为适
应行政管理的需要,大量复杂的公文及其制度随之产生。系统化的公文制度形
成于秦汉时期。与此同时,各级官僚也形成了以公文行事的行政运作规则。秦
汉公文大体有四种类型,即皇帝御用公文,官僚奏疏、上书,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公文运行大体遵循以下主要规定:文书逐级下达和上呈;
遵守公文主发和签署制度;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各段传送人均有完整
的收发文记录,下行公文要按要求回复。总体上看,秦汉公文大体围绕着中央
政府、州郡和县乡三个层次运转。公文运转包含着公文转呈、公文下达和公文
批复三个核心环节。从皇帝到各级官僚机构的权力行使也主要通过这三个环节
表现出来。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文书行政,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秦汉时期的奠
基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调适,唐宋时期的规范与统一、元明清时期的完
备成熟,具有前后沿革承继,不断健全完善的连续性、创新性特点。从总体上
看,文书行政与古代大一统国家发展历程相伴随,在历代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
作用,是体现国家治理思想、落实国家治理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核心手
段之一。同时,文书运行及其执行力的强弱,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反
映。
——摘编自郭睿君《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公文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国家安全和管理海洋经济活动
的相关措施。与唐代不同的是,宋代的目的重点不在于营造四夷怀服,而是获
取贸易利益,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同
时,政府放开本国民众的海洋活动,核心是允许并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民
众能够充分地利用海洋,有些群体以船为居,以舟为室,采海物为生,中国民
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展航海实践。宋代官民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即海洋是可
以生财取利的空间。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适当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云会议、云视频的方式开展政
党外交,是政党交往的实践创新。这种传播手段的演进和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的与时俱进,以多种大众的、通俗的、接地气的计算机新技术开展政党外交,
使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本身褪去神秘色彩,使外国政党和普通民众更能接受中国
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成就和国际贡献。中联部通过新媒介形式宣传我党的治国:
理政经验,传播我党开放透明的施政纲领,与外部政党进行外交互动,使良好
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得以广泛认可,获得了全球诸多政党的广泛称道和赞誉。
——摘编自杨扬《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路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洋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政党外交的变化及其功用。
(6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15 至 17 世纪是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由农本经济向重
商主义市场经济转折时期……中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最大施主是教会,“教会
资助社会事业”是那时的传统。基督教会利用自己的收入,通过修道院与慈善
组织,以提供衣食住的方式发挥救济穷人和丧失劳动能力者的救济职能……
“宗教改革后绝对君主制的兴起,使原来主要由教会等承担的各种救济和社会
福利等慈善事业,不可避免地向政府转移,这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种
趋势。”
——雍正江、姜守明《从教会到国家:15-17 世纪英国社会救助主体的
变迁——以农民的地域流动与福利风险演变为视角》
材料二 近代中国,传统官办慈善事业日渐式微,民间力量在社会救济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民间自发集结场所的神坛庙宇,自然负有施济周
边灾贫的职责,此亦古已有之现象。同时,近代潮汕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剧烈,
以致百姓难有安生……于是,借鬼神之力襄灾驱邪、赈济饥贫,便成为一件正
常且迫切的事情。……据统计,1860 年到 1949 年,经汕头港移民东南亚的人
数达到 140 万,多数是潮汕人。其中能富甲一方或声名卓著者无疑是少数,未
及实现理想便长眠异国者大有人在,身处底层亟待救济者更随处可见。这样一
来,不仅亡者需超度往生,生者亦期盼神明庇佑。无论救生葬死,都离不开宗
教仪式及活动。
——李华文《宗教与慈善:近代潮人慈善事业的案例》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5-17 世纪英国慈善救济的变化及主要因
素。(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神坛庙宇深受潮汕人重视的主要原因。(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
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
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增加了自己的资本……资产阶级由于开
拓了世界市场,使国家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
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
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
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
学世界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2025 学年度(下)七校协作体三月高二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D C A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D A B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历史背景:封建官僚制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封建官府行政运作的实
践。(任答两点 2 分)
基本特征:文书需要逐级下达和上呈;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公文收发记录较为完整;
下行公文按要求回复;中央集权色彩浓厚。(任答 3 点 6 分)
(2)关系:文书行政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书行政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
率和透明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每点 2 分)
18、【答案】
(1)影响:积极:促进了对外贸易与工商业的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进一
步推动经济格局的演变或经济重心南移;有利于增加生计,改善民生;(任答 2 点 4 分)
局限:未能使经济发展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耕模式。(2 分)
(2)变化:新时代中国政党外交采用了社交媒体、云会议等新技术,使外交更开放透明。(2
分)
功用:增强了外交的亲和力和可接受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4 分)
19.【答案】
(1)变化:慈善救济事业承担者从教会逐步向政府转移。(2 分)
影响因素:宗教改革;教权下降;王权强化;社会转型。(任答 2 点 4 分)
(2)原因:①传统官办慈善事业式微,神坛庙宇成为重要慈善力量;②近代潮汕地区自然灾
害频繁,神坛庙宇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③移民海外,需救济及死亡人数多,救生葬死离不
开宗教仪式活动;④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借助神坛庙宇祈祷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4 点 8 分)
20.示例(12 分)
观点:世界市场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由此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来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物种
传入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经营方式出现新的贸易公
司等。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方式的革新,
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船的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英国
等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随着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为了更好地利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市场、劳动
力和原料,西方国家相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开矿、筑路、设厂、设立银行,进一步加强世界
各地之间的商业贸易。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巩固并活跃了世
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