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部分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
历史(人教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按要求把答案写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一、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ɡ)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 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 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 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2. 据《通典》记载,隋初统一全国时,有耕地1900余万顷,到炀帝时增加至5500余万顷。这个数字虽然被过分夸大了,但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加强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隋朝完成统一 D. 隋朝的农业发展
3.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上述材料共同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加重了人民负担
C. 促进了中外交往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4. 唐人皮日休作文称:“厥有暴隋,凿通淮、泗。昼泣疲民,夜哭鬼溺……龙舟未故,江都已弑。陈迹空存,逝波不止。在隋则害,在唐则利。”材料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开通运河 B. 爆发起义 C. 实行暴政 D. 战争频发
5. 贞观五年,礼部官员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增加礼仪队规模。唐太宗则以“恐妨农事”,不可劳民为由,将日期改为了十月。这反映出唐太宗( )
A. 大力发展科举 B. 重视农业生产 C. 鼓励海外贸易 D. 裁撤冗官冗员
6. 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唐太宗的做法( )
A. 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B.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 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 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7. 下边图片所示人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引发了时人和后人很多的争议。下列对她的评述最客观的是( )
A. 严刑峻法,实行残暴统治
B. 颇有作,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 奢侈腐化,心狠手辣
D. 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8. 唐朝户数在639年(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材料中户数的变化主要是源于统治者( )
A. 注重文教 B. 整顿吏治 C. 发展经济 D. 广纳贤才
9. 诗歌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盛唐经济繁荣的是( )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 如下表所示,可推知唐朝前期走向兴盛的原因是( )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A. 善用人才,重视文教 B. 完善三省六部制
C. 以民为本,发展农业 D. 统治者励精图治
11. 下列图片可以共同佐证唐朝(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开元通宝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A. 文学艺术灿烂 B. 体育活动丰富
C. 制瓷技术高超 D. 经济繁荣发达
12. 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 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 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 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13.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道:“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 )
A.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B. 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C. 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 D. 文成公主入藏,民族交融
14. 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 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 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15. 下表中人口户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号纪年 公元纪 人口户数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约891万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年 约193万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黄巢起义 D. 宦官专权
16.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下图)作诗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 )
A. 直接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给唐朝统治者施以致命打击
C. 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D. 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17.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联系密切,不同政权之间的商业贸易频繁,一些交通要道上贩运商人来往不断。这种情况( )
A. 推动统一发展趋势 B. 形成崇尚奢侈的风气
C. 说明当时社会较稳定 D. 加剧了政权间的冲突
18. 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指文成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 使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 B.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C. 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 使唐蕃订立了友好盟约
19. 据下表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在少数民族地区吐鲁番等地发现12岁小学生卜天寿于景龙四年(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以及《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等书的残纸。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发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与中原地区相同。
A.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 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 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20 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如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 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B. 开创了和亲政策先例
C. 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灵活 D. 军事征服各民族政权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
——摘编自杜佑《通典》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即位后的暴政。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大运河的开通持什么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民众)望之起家,簪绂(音zānfú,显贵之家)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年间,兴办了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多种中央官学,学生来自官僚子弟和普通庶民。地方官学的学生除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可通过选拔进入四门学学习。官学教育内容以“五经”、《论语》等为主。政府还鼓励私人办学。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科第之设”指的是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jìng)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措施(部分)
政治 经济 文教
唐太宗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玄宗 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编修经籍
材料三 杜甫《忆昔》(部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中的言论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什么思想?
(2)通过比较进行概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代帝王措施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开元盛世”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唐朝前期出现盛世的原因。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增加,单位面积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周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 据学者统计,唐朝前、后期分别修建了168、101项水利工程。
——摘编自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所示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3)综上所述,分析推动唐朝农业发展因素。
25. 阅读下面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朝代 史实
唐朝 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唐中宗时,吐蕃赞普迎娶了金城公主
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泌阳县部分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
历史(人教版) 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一、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C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题答案】
【答案】(1)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三征辽东;修建长城。
(2)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3)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大运河的开通劳民伤财,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2题答案】
【答案】(1)制度:科举制。影响: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扩大了科举的生源;传承了儒学文化;推动了大众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唐代的兴盛提供了人才基础。
【23题答案】
【答案】(1)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
(2)政治上,整顿吏治;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文教上,重视科举考试。
(3)人口众多;粮食产量大,粮食储备多;社会安定。
(4)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进取;政策比较开明,能够兼容并包;创新、完善国家制度;重视文化教育;社会秩序长期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24题答案】
【答案】(1)名称:曲辕犁、筒车
(2)表现:劳动力增加;曲辕犁的推广;复种和插秧技术的出现;等等。
(3)因素: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耕技术的改进;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等等。
【25题答案】
【答案】范文:
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去唐朝请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中宗时,唐蕃再度和亲,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由此可见,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