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测试试题(答案)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爆发,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完全是历史的必然。”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B.安禄山企图夺取中央政权
C.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D.地方军事实力过于强大
2.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被誉为中兴名臣的是 (  )
A.杨国忠  B.郭子仪 C.杜如晦  D.房玄龄
3.《唐诗现场》是一部以唐诗为切入点,用风趣幽默的小品文讲述了唐朝历史及社会方方面面的著作。其中,该著作通过四首诗、三个现场,全方位展现了安史之乱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深刻影响。那么,安史之乱的影响是 (  )
A.使唐朝内部空虚 B.使唐朝由盛转衰 C.引发了黄巢起义 D.造成唐朝的灭亡
4.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并宣布要“洗涤朝廷”,把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起义的直接后果是 (  )
A.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B.使唐朝的统治由盛转衰
C.使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D.形成五代十国分立乱局
5.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强盛朝代之一。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
A.安史之乱的浩劫 B.黄巢起义攻入长安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6.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等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延续了唐朝末年以来的 (  )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赋役繁重  D.政治腐败
7.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哪一因素不断增长 (  )
A.统一   B.分裂 C.民族交融  D.农民起义
8.天宝元年(742年),边军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中央与地方力量严重失衡
C.唐朝的统治遭到致命打击 D.战乱给北方人民造成浩劫
9.宋人尹源评价唐朝中后期的局势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下列选项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
A.藩镇割据直接造成唐朝由盛转衰 B.分封制造成唐朝的衰亡
C.唐朝出现了内重外轻的局面 D.藩镇割据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0.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统治时间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
A.经济有一定发展  B.政权更迭频繁 C.政局相对稳定 D.疆土日益扩大
1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12.读下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与西域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这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总之,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央管辖,但实际上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终被朱梁政权取代。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
(2)(以史为鉴)综上所述,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4.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
(1)史料中的“烽火”指的是哪一事件 史料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态度
(2)请你谈谈杜甫的这首诗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15.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参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史料实证 文献话缘由】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后就沉湎于酒色之中,出现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时空观念 数据证衰落】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部分)
(2)据材料二中唐朝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什么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历史解释 诗歌咏志向】
材料三
(3)材料三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材料三中这首诗反映了该历史人物怎样的志向 在这一志向引导下,他采取了什么行动 这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家国情怀 盛衰得启示】
(4)(以史为鉴)从唐朝发展的历史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A 2.B 3.B 4.C 5.D 6.B 7.A 8.B 9.D 10.B 11.B 12.C
13.(1)史实: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现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2)要具有忧患意识,学会居安思危;要以民为本,反对腐败;要重视科技发展;要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要善于学习,加强交流;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他说法符合题意亦可)
14.(1)事件:安史之乱。态度:史料表达了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2)杜甫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这对研究安史之乱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杜甫的诗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时要慎重使用,可以和其他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史料进行相互印证。
15.(1)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3)黄巢。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领导了农民起义。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4)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国家走向兴盛,统治者骄奢淫逸使国家走向灭亡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测试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