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抚顺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初测试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宋朝刘挚评论王安石变法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他认为这次变法()
A.加强了国家对军事和商业的控制 B.牵涉范围过广力度过大
C.有助于改变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D.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2.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此后,寒人凭经学、史学、文章入仕为流内官(在一定官阶、品位内)者逐渐增多。这()
A.适应了维护统治需要 B.助推北朝封建化改革
C.瓦解了士族门阀制度 D.增强南朝对北方优势
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4.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演进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相关信息,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上计制、御史大夫、监御史
② 考满、考察、六科给事中
③ 考核结果分九等、御史台、十道监察区
④ 考课、都察院、科道合一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②①③④
5.1982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24岁的军医大学生张华勇救69岁老农不幸牺牲的事迹,“共产主义理想”、“献身”、“雷锋精神”等成为报道中曝光率最高的词汇。随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发出向张华学习的通知和号召。这些举措旨在( )
A.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弘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引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6.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7.二战后,国际人权运动和国际人权法的发展是一个人权国际化和普遍化的过程,国际法在发展上出现了人的价值的回归,更加注重个人和全人类法律权益的维护。这个时期国际法的发展( )
A.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反映出国际秩序的重建与调整
C.基本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D.使得国际法成为各国的根本法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受援国稳定经济和财政状况,但这些都是有条件的。以乌克兰为例,IMF提供了156亿美元的援助,但条件包括乌克兰必须出售或质押土地和国有资产,这些条件可能导致乌克兰丧失部分国家财富和经济独立。这表明()
A.全球化威胁国家安全 B.美元霸权得以巩固
C.受援国主权受到侵犯 D.国际援助利弊并存
9.下表反映了清朝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人口、耕地和人均耕地变化状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1.00~1.50 6.00 4.00~6.00
1750 2.00~2.50 9.00 3.60~4.50
1850 4.1 12.10 2.95
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风险上升
②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人口增长的主因
③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
④赋役制度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鸦片战争前,对于外商进出口中国的货物,中国有决定应课何税的权力,且这一权力从未受到有关外商政府的干扰。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在此之后,英商绝大部分进出口中国的货物的税率降低了50%,有的甚至降低了90%。晚清关税的这一变化()
A.引发海关管理大混乱 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C.促使贸易逆差被扭转 D.使中国经济走向崩溃
11.据敦煌悬泉汉简记载:“民年七十以上二百廿七人,其册(即四十)六人受米,十四人复子孙······百六十七人受杖。”“受米”又称赐米制度,即官府赐予八十岁以上老者粟米;“复子孙”即免除九十岁以上老者子孙的徭役;“受杖”即赐予七十岁以上老者王杖。这体现出汉代()
A.社会形成敬老之风 B.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C.边疆民间接受儒学 D.尊老政策的多样化
12.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有学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此举引起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关注,从而促进国会立法保护食品安全。这反映出( )
A.新式交通带来食品问题 B.总统无权干预国会立法
C.工人工作环境缺乏关注 D.食品安全受到社会重视
13.1844年英国曼彻斯特某工厂的规章制度有如下规定。由此推知,早期的工厂制()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在此时间内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擅自离开车间者罚款三便士。 ……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A.提升了科学管理的水平 B.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标准
C.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质 D.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14.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创造物不再仅是技术化的工具,其越来越展现出类似于人类思维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思维。人与人工智能创造物之间的关系,既非传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亦非单纯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类主体的关系。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
A.颠覆了人类社会组织形态 B.引发了人类对科技的新思考
C.引发了诸多伦理道德问题 D.重塑了人与技术的互动模式
15.明朝官员张瀚曾在《松窗梦语》中详细地记述了祖辈的“创业”经历,有学者认为张氏通过攫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利五分之一),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增置机张),用较少的初始资金收获了丰厚的家产。这一“创业”经历说明明朝()
A.政府不再监管工商业 B.官营手工业利润较高
C.新型生产关系已出现 D.雇佣关系得到了普及
16.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7.在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达58件之多,有的墓甚至还有一支象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有了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18.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这说明当时
A.世界市场已经开辟 B.已有跨洲物种交流
C.东西方开始了贸易往来 D.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19.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这主要反映了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20.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21.1959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
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2.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参考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造成平均口数记载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A.汉唐社会更为稳定人口众多 B.宋朝人口调查标准变化
C.汉唐基层管理混乱统计夸大 D.宋朝积贫积弱人口减少
23.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进行人事渗透的阴谋。上述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民党实施一党专政 B.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
C.公务员制度尚未完善 D.人才选拔方式不公平
24.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建立,越来越多的男性群体特别是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城市交通的改善特别是蒸汽火车的出现,使这项运动得以推广和普及。由此可见,足球运动的发展
A.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得益于工业社会到来
C.离不开交通领域变革 D.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地方建立监司、通判,严防结党营私。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地方设监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监察法律以《宪纲条例》最为完备。清代基本继承明代监察制度,制定的《钦定台规》成为中国古代监察法的一部代表之作。
-摘编自邱前锋《中外监察制度流变兼论我国监察权的法制化》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古代监察的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与近代西方行政监督。(9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4世纪初,资产阶级只是一个势单力薄的阶级,它不得不与王权相结合,结成同盟来与封建领主作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近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到18世纪80年代,德国仍然是一个小邦林立、诸侯割据的国家。德国社会的黑暗和对民族前途的迷惘,使一大群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重人的理性、倡导民族主义精神的时代潮流。拿破仑战争中,法国对德国的占领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奇耻大辱,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民族解放战争,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向政治民族主义过渡并最终形成。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后,推行强权的民族主义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统一。
-摘编自孙慧《德国的民族主义与德国的统一》
材料三
1901年,梁启超率先向国人介绍了“民族主义”这个新名词,他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1903年,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唯有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促使国家逐步走出内忧外患的窘迫困境。1905年,梁启超又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概念在本质上就是“中国各民族一体”。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近代一些思想先进的爱国人士,也深刻影响了近代知识分子的理论自觉。
-摘编自翟成鹏《论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资产阶级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努力。(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在德意志国家发展中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的认识。(10分)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初测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D A C B B D B B D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D C C C B B A C B B B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自上而下、垂直监察;机构逐渐独立;机制(体系)相对完备;监察制度逐渐法制化;台谏逐渐合一;监察官位卑权重,以小驭大;监察方式多样化;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服务。(任答6点12分)
(2)不同:①监察对象: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②监察途径: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③监察目的:明清:保障君主专制的落实,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6分)
(3)评价:积极: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机器稳定有效地发挥作用;②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或澄清吏治),维护政治稳定。③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④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任答3点6分)
局限:本质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言之有理即可,3分)
26.【答案】
(1)支持国王,逐渐建立起王朝国家(专制王权国家);开展启蒙运动,批判王朝国家,提出资产阶级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掀起法国大革命,摧毁王朝国家。(3点9分)
(2)德意志民族主义推动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后不久,德意志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后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德意志走上侵略扩张道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6分,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作答)
(3)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民主主义相结合;有利于推动民族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推动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有利于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5点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