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度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二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2、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余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出土遗物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和磨棒等劳动工具,以及较多的陶器,包括陶盂、支架、罐、壶、钵、碗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炊具和饮食器皿。据此可知,该遗址
A.早期国家形态初显B.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C.原始农业获得发展D.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2.秦人已有意识地专辟《秦律十八种·行书》章,从文书传递与登记的时限、文书传送主体的要求及相关惩处措施的角度来讲述行文处理的相关规定。据此推知,秦朝
A.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B.国家法律体系完善
C.注重形式降低办事效率D.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3.唐宋年间,悲田养病坊兴起,这种慈善机构最初为佛教寺院所兴办,所以采用佛教名词“悲田”命名。后来采取在官方补助下由佛教寺院办理的形式。最后逐渐完全转到官府手中,由官方委托地方名人管理,改称“福田院”或“居养院”。悲田养病坊的发展
A.表明社会力量成为救济主体B.旨在宣扬佛教的救世情怀
C.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D.体现了政府优抚爱民意识
4.宋代“常州无锡县村民陈承信,本以贩冢为业,后极富”;“余干乡民张客,因行贩人邑,寓旅社”;常熟县蒿塘民淡氏兄弟三人,“分室以居,皆力耕卖酒,颇丰赡”。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
C.政府扶持基层商业D.农产品商品化率较高
5.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这表明
A.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B.中国传统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D.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文化互鉴
6.下表是清末高等小学堂学生所习之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科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修身 将《四书》要义以朱注为主...... 同第一年 同第一年
读经讲经 《诗经》每日约读一百二十字 《诗经》《书经》每日约读一百二十字 《易经》及《仪礼》书本每日约读一百二十字
图画 简易之形体 简易之形体 各种形体
格致 植物、动物及自然物之形象 授寻常物理、化学之形象 原质及化合物,简易器具之构造作用
A.中体西用未成为社会共识B.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C.学科设置服务于经济发展D.教育近代化转型艰难
7.20世纪20年代,汉口公共汽车开通后一名乘客在报纸上撰文,“清早出车或夜晚收车时,乘客们才可舒舒服服得到一席座位......可是下车以后,试一观足下鞋袜,及前后衣裳已污秽不堪了。这是谁赐给的,是座位爱翘腿的先生们赐给的。”由此可知,新式公共交通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凸显提升民众素质的必要性
C.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D.加快了近代城市的生活节奏
8.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实现了法律制度和政治纲领的融合统一;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明了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向和重点;2020年底,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些政策的着力点是
A.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B.推进各民族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C.保障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D.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9.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
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A.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B.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C.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10.18世纪英国童工的生存状况不亚于黑人奴隶,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社会中上层认识到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道主义者们也认为工厂童工的悲惨遭遇应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与同情,从19世纪开始,政府通过立法改善工厂童工的工作环境。上述材料反映了
A.英国国内社会矛盾不断激化B.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发展D.英国社会贫富差距很大
11.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
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B.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D.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12.下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A.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B.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
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13.一战后,《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败国控制下的)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的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可自立”,由国联委任“先进国”统治。二战后,美国提出对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服务于美国的冷战战略
C.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标志美国背离孤立主义
14.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A.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B.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C.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D.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15.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牙买加协定》,强调汇率体系的灵活性,使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实行“黄金非货币化”,会员国可在市场上自由进行黄金交易;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最后取代黄金的储备货币的地位。该协定
A.严重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B.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C.推动了国际货币制度的转型D.使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出现
16.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宋代地方实施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宋史·兵志》记载:“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同时,保内实行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蛊毒等,“知而不告”,依律处置。此外,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体制内外的官员与士绅也长期在乡里践行着恢复“三代圣王之治”的尝试。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建立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等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1908年,清朝颁布了《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自此开始,中国首次出现乡镇自治。到民国初期,国家权力在推进基层自治的过程中成功扩张,乡镇基层组织逐渐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而原本在帝国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方乡绅则大量向城市转移,以期在动荡的社会中获得政府的保护。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国家的成长打破了家族组织的权威及其合法性基础,家族自身的血缘性和封闭性受到社会流动的威胁,丧失了其生存能力。
-摘编自毕鸿昌《中国古今农村基层治理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变化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1899年,北京就修建有轨电车的线路,并从德国购置了车辆,但由于义和团运动,车辆和线路都被捣毁。此后,其他城市也尝试着引进有轨电车。1906年2月,天津有轨电车在老城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率先开通,由比利时财团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负责运营。上海的有轨电车则最早在租界开通,1906年,英商上海电气建设公司取得公共租界的电车专营权。1908年3月,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始运营。1924年底,北京也开通了第一路有轨电车,由正阳门至西直门。
无论你是官员也好,富商也罢,都和普通人一样乘坐有轨电车。有人提出“凡妇女无论真老为少,为贫为富,在电车中而无位置者,均当起立让之”。此外,有轨电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有固定的线路、班次、行车规范。再者,关于乘车的一些规则,在衣着、言行举止方面都对市民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吾人朝晚乘电车,应具之公德心,既普且泛”的倡议。
-摘编自季泽茜《有轨电车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1899-193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有轨电车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有轨电车的出现对市民观念带来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糖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近代历史的缩影。蔗糖原产地在亚洲,8世纪以后,阿拉伯人才将制糖技术传入欧洲,由于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肥沃的土地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所以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以后,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在大西洋诸岛上建立甘蔗种植园。正是由于这些种植园的出现,确保了葡萄牙人的贸易路线从非洲向东方延伸。西班牙是美洲甘蔗种植、制糖、奴隶劳作制度以及种植园的肇始者。17世纪头几十年间,不列颠、荷兰和法国建立起了加勒比种植园。在这段时间里,欧洲蔗糖消费量激增,然而在种植、榨取以至提纯方面的技术进步却比较有限......19世纪中期,当时蔗糖的市场及它的潜力部分地促成了重商主义的终结......新兴化学知识的运用,带来了蔗糖在功能和食用方式上的多样性,精炼糖成为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一个象征。蔗糖无孔不入地渗透进英国人日常饮食的经历,1900年之后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一再重演。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糖的历史”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
材料二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由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0年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6分)
金科·新未来2024~2025学年度
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由材料信息可知,河北磁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和与农业相关的生活器皿,说明该遗址原始农业获得发展,C项正确;A、B两项均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
2.A根据材料“秦人已有意识地专辟《秦律十八种·行书》章,从文书传递与登记的时限、文书传送主体的要求及相关惩处措施的角度来讲述行文处理的相关规定”,可推知,秦朝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律》对文书制度的相关规定,国家法律体制完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对公文的明文规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排除C项;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刚刚建立尚未成熟,排除D项。
3.D根据材料可知,悲田养病坊后来是由政府支持的慈善机构,能够体现政府的优抚爱民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仍然以政府为社会救济为主体,排除A项;悲田养病坊后来是政府出资管理,根本目的是救济社会,排除B项;古代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项。
4.A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时期底层百姓通过经商致富的事件,说明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时期村民经营商业的情况,未涉及土地的经营,无法体现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经营的情况,未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D 项。
5.A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A项正确;中国传统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互鉴,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高等小学堂学生所习的内容有近代西方学校学生所习之理工科知识,但也包括了大量中国传统的修身、读经讲经,可以推知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艰难,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排除B项;“修身”“读经讲经”科目的设置,并不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排除C项。
7.B根据材料可知,该文章讽刺批判了近代中国人在乘坐新式公共交通过程中的一些不文明的做法,折射出当时亟需提高民众的素质问题,B项正确;乘坐新式公共交通不分社会阶层,与阶层流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乘坐新式交通工具的不文明现象,没有体现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式公共交通上乘客的素质问题,并没有体现生活节奏的加快,排除D项。
8.B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西部大开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些法律与民族政策的制定,都着力于推进各民族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为各民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排除A项;材料中这些民族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推进各民族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侧重于民族共同繁荣,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D根据材料可知,列那狐象征市民,材料“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说明了在市民与封建统治阶层斗争时,市民阶层一定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一文学作品反映的是西欧市民文学的兴起,基于唯物史观,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市民文学的兴起折射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D项正确;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夸大了该作品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未体现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B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并不能抑制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排除C项。
10.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政府和社会开始关注和解决童工等问题,推动了社会发展,C项正确;政府通过立法改善工厂童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缓和而非激化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英国政府着手解决童工问题,未体现重视教育,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童工问题,而非贫富差距,排除D项。
11.A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在占领区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推行《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这些都对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被征服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法国自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神学的冲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B1851年英国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题干数据可知,英国城市人口百分比明显高于法国,反映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上的差异,B项正确;农村人口占比高只能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相对多,不等于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A项;1851年英国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明显高于乡村,而非趋于平衡,排除C项;城乡人口差距大不等于贫富差距大,没有城乡收入相关数据不能断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排除D项。
13.C根据材料“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可知,相对委任制,托管制承认民族独立权利,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故C项正确。“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说法夸张,排除A项;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国提出对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是在雅尔塔会议,排除B项;1918年威尔逊向美国国会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即已调整孤立主义,排除D项。
14.B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也有欧洲白人天主教文化和现代墨西哥文化,体现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拉丁美洲在殖民地时期的宗国主不同,在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类型也不同,排除A项;“毫无任何”表述绝对,排除C项;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墨西哥文化包含了欧洲和美洲的文化,排除D项。
15.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动荡混乱,《牙买加协定》通过比较灵活的复合汇率体制能够灵敏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状况,重新调整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了国际货币制度的转型,故C项正确。《牙买加协定》签署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排除A项;《牙买加协定》认可和接受了美国停止履行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实质上维护了美国既得利益,美国依然是经济霸主,排除B项;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牙买加协定》签署前已经出现,排除D项。
16.B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众,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做法的影响,且“全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7.(1)特点:治理体系严密;官民共治;重视社会教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宋代理学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促使士绅阶层兴起。(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流动;乡村治理出现权力真空。(6分)
18.(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列强侵华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大规模对华输出资本;开埠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6分)
(2)影响:促进市民观念进一步开放;使平等观念得以提高;推动了礼让之风;增强市民时间观念;有利于市民公共道德日益养成。(8分,答出四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通过糖的微观视角可以窥视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2分)
阐述: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大西洋岛屿上建立的甘蔗种植园,一定程度上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此后,以蔗糖种植园为代表的种植园经济在殖民地迅速发展,源源不断的蔗糖伴随三角贸易输入欧洲,蔗糖逐渐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成为欧洲“商业革命”的典型例证。随着蔗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倒逼蔗糖加工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蔗糖加工业的发展,精炼糖成了现代工业生产的象征。伴随着全球联系的加深,蔗糖逐渐渗透进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中。综上所述,糖的制造与传播的历史可以视为“世界近代历史的缩影”。(10分)
20.(1)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吸引(自愿)迁移;“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6分,答出三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度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