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度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
1.西周时期,诸侯国以宗室为高级辅政官。战国时期,申不害原为“郑之贱臣”,却被“韩昭侯用为相”;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后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变化折射出战国时期
A.专制王权得到高度发展B.传统等级制度基本崩溃
C.儒家伦理影响贵族政治D.宗法分封制的逐渐解体
2.秦王赢政时,除基本的户籍登记以外,还有其他登记。如秦王赢政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申报年龄,叫作“书年”。据云梦秦简推定,男子年十五要登记以给公家徭役,叫作“傅籍”。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土地应当载入“田籍”。这种户籍管理制度
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符合国家征发赋役的需求
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利于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3.下表是西汉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部分史实。这主要反映出西汉
政权 史实
乌孙 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解忧公主上书求援,汉与乌孙合击匈奴,取得胜利
楼兰 昭帝元风四年(前77年),杀楼兰王,立其弟尉屠耆为王,为其刻印章,并更国名为鄯善
龟兹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龟兹王绛宾到长安朝贺,居留一年,归国后,将西汉王朝的礼仪制度及衣服、宫室之式样传回本国
A.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得到开拓B.“以夷制夷”的民族策略成果显著
C.社会层面的民族交融不断深化D.多维交流体现边疆治理的复杂性
4.“魏、齐、周、隋,享国日浅,兵革不息,农民常少而旷土常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因此,唐朝政府
A.“收泰半之赋”B.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建立常平仓制D.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5.唐朝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明确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据此可知,唐朝
A.户籍制度出现调整B.基层组织较为严密
C.社会治理臻于完善D.邻保制度不断发展
6.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铜钱铸造量统计图,①处铜钱铸造量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实物交换逐渐兴起B.新型货币流通市场
C.外国白银大量流入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
7.《宋神宗实录》初编于哲宗元祐年间,书中大量采用了司马光《日记》;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又以王安石《日录》为依据重新编修;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又因所谓神宗末年的“宜仁谤史”涉及孟太后及高宗继位正当性的书写问题,再次重修。这种现象表明
A.实录作为信史记述非常审慎B.历史叙述随研究深入更完善
C.历史记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D.原始史料能准确地再现历史
8.《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该史料可以佐证
A.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B.政府赈灾方式的多元化
C.政府对社会稳定的重视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9.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
A.儒学开始渗透基层B.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
C.边疆局势日趋稳固D.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
10.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税种所占比重(%)变化对照表。这一现象
年份 田赋 盐税 厘金 关税
1842 76 13 0 11
1885 48 11 19 22
1911 27 26 24 23
注:厘金是指清政府于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
A.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体现列强资本输出加剧
C.反映了传统社会的转型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11.“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材料描述的是
A.义和团运动B.百日维新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
12.1914年,北洋政府举办了第一届选拔县知事试验。从笔试内容看,大多侧重于法律、国际条约、地方行政以及风土民情等方面的知识;从口试结果看,“凡有老州县班之资格者,勿论其口试优劣,即占六十分数资格,本国学生次之,至留学日本之学生则又须减少数分”。据此可知,当时的县知事试验
A.确保了基层权力的平稳交接B.呈现出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C.遵循公开考试平等录取原则D.有利于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
13.下表为近代中国三部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据此可以推知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A.宪法特色体现政府根本诉求B.学习欧美是近代化必然选择
C.近代宪政探索历程艰难曲折D.法制建设推动社会性质变更
14.1935年,中共满洲省委出台的《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组织条例(草案)》规定:“在东北四省内不分职业、年龄、籍贯、性别、民族、政治派别、宗教等等差别,凡不愿当日本亡国奴而年在十六岁以上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一切日本帝国主义和“满洲国”的走狗、卖国贼、汉奸等等皆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
A.是中共践行反侵略求民主的重要体现B.巩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进一步缩小了国共两党间的政治分歧D.完善了根据地的法治建设体系
15.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16.下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这种纸币
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B.见证了中共早期的民族政策
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17.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18.以下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组宣传画,这组宣传画
A.展示了人民的敬业友善B.反映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就显著
C.响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D.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启
19.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与东欧各国的关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改善和发展。促使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不结盟外交政策的落实
C.中美两国的关系趋于缓和D.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加快
20.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与1952年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基本结构相似,民族区域“自治权”部分从11条增至28条,新增部分主要涉及招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贸、流动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B.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D.基层民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致力于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打造广泛的“金砖+”平台;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与国际发展法律组织签订谅解备忘录,启动“法治与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等。这表明我国
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B.强调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主导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D.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出发点
22.1950年7月,新中国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列举了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种,但并未开征。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颁布,我国个税制度开始建立。此后,个税法紧跟时代需求,到2018年,历经七次了修缮。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
C.国民人均收入的减少D.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
23.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24.有学者指出,中世纪修道院的修士常常身兼数职,“神职工作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使他们的余生变得神圣......在修士的一生中,他们的身份有可能是临时的教授、学者和作家”。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修士
A.拓展了基督教道德标准B.控制了欧洲的精神生活
C.脱离了宗教传播的职能D.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25.近代的法兰克福(今属德国)交易会,是西欧图书出版界的重要盛会;下图所示为1650年和1700年法兰克福交易会上用拉丁文写作的书籍占比。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西欧
A.文艺复兴由盛转衰B.宗教改革方兴未艾
C.民族国家得到发展D.印刷技术快速推广
26.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27.1816年,英国人斯当东以副使身份陪同正使阿美士德再次来到北京。在觐见礼仪问题上,斯当东
之坚决反对阿美士德向中国嘉庆皇帝行叩头礼,最终导致这次出使以失败而告终。当时斯当东的反对最有可能是基于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权与独立原则B.维也纳体系的均势原则
C.国际联盟决议的全体成员一致原则D.非战公约废弃战争原则
28.这幅名为《铲除“衰败选邑”》的英国政治漫画创作于1831年,漫画中腐朽将倾的树干象征着“衰败的选邑制度"(rottenboroughsystem),大树上有许多“衰败选邑”。左侧的改革者高举写有“Reform”(改革)字样的斧头砍向大树,右侧的反对派则拼命支撑着大树。这幅漫画
A.说明英国人对议会改革达成共识B.表明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艰辛
C.强化了英国普通民众的革命决心D.服务于英国政府的宣传战略
29.德国统一后,俾斯麦竭力推进社会保险立法。随后,欧洲各国都逐步制订和实施相关的社会保险立法。1914年,14个西欧国家中有13个国家建立起工伤事故保险制度,12个国家建立起疾病保险制度,9个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这表明当时西欧国家
A.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B.社会保险走上制度化轨道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趋同D.社会制度的弊端得到克服
30.“它是二战后新霸权对旧霸权的取代,是世界经济权益的再平衡,是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同时“对二战后欧洲重建以及现代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经济共同体
31.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便开始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社区新政”等战略,推行公益、普惠性的社区项目和社区服务,组织社区互助小组、社区安全小组等。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A.推动了基层自治的发展B.扩大了政府社会服务功能
C.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
32.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一生有很多奇怪的称号。其中“牛奶掠夺者”缘于1971年任教育部长时取消了学生免费牛奶的举措。下图是英国漫画家GeraldScarfe当时创作的讽刺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A.福利国家弊端显现
B.社会保障有待建立
C.国家加强经济干预
D.政府行政职能削弱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元朝以金银作为储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纸币化的货币制度实践,确属人类货币史上的首创。元朝历代皇帝即位后,都要对蒙古军事贵族进行大规模的赏赐,这是一种源自蒙古汗国时代的传统,窝阔台汗就常用白银赏赐臣下。蒙古贵族还利用自身权势侵占了许多元朝官营的金银矿产,导致政府的金银税收锐减,正常途径的金银储备补充来源几近断绝。13世纪阿拉伯世界白银短缺,白银价格高昂,一时间集中在蒙古贵族手中的白银经“斡脱”商人之手大量地流向国外。元朝在征服南宋后,又进行了多次海外远征,巨额军费开支,无疑导致大规模的货币超发。
-摘编自李晓《元朝纸币制度的选择、运行与崩溃》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为打破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领导各苏区银行大力开展红色金融的各项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发的《关于借贷暂行条例的决议》明确规定:“取消和废止一切高利贷形式的借贷,过去高利贷的契约完全宣布无效并焚毁之”。同时,召集私人股金创办合作社,使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剥削,而农村贮藏资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国家银行采取银本位制,发行国家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章程》明确规定:“发行纸币,至少须有十分之三之现金......,为现金准备”。贷款对象主要有公营企业、合作社和劳动人民,贷款用途只限于生产,不贷款用于纯消费。
-摘编自冷泠《中央苏区红色金融的实践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纸币制度崩溃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区红色金融建设的作用。(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作为旧社会的象征,保甲制度在新政权得以稳定之后必须清除。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城市自发形成的一些基层管理组织,如清洁卫生委员会、福利委员会、冬防委员会等。但也造成多头指挥、组织混乱等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也成立了一些城市管理组织。1954年,党和政府颁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基层管理的法律依据。全国城市基层组织统一后,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城市街居制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也随之建立。
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实质上是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延伸。条例还对居委会的组织架构作了规定:“居民委员会设委员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组各选委员一人组成;并且由委员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到1956年,居委会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立起来了。在街居制的组织下,兴办了较多福利性质的居办经济和各类服务组织,在单位制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上,辅助治理了辖区范围内的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
-摘编自肖洒《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在全国建立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建立的积极作用。(7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6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6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2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2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DBDDB6 -10BCCBC11 -15BBCAA16 -20BACCB
21-25AADDC26 -30BABBA31 -32AA
二、材料解析题
33.13分(1)原因:皇帝肆意封赏白银;贵族侵占金银矿产;商人大肆向域外倒卖白银;军费开支过大;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5取4,7分)
(2)作用: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为军事胜利奠定经济基础;赢得了根据地人民对政权的认同;废除封建剥削,推动民主革命进程。(6分)
34.15分(1)背景: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城市自发形成了一些基层管理组织;相关法律条例的制定与实施。(8分)
(2)积极作用:推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实现;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促进城市治理的进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7分)
35.12分(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6分)
(2)表现:恢复联合国合法权益;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6分)
36.12分(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的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度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