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拥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共同特征:石片石器远多于砾石或石核石器;各类石器的加工往往是单面的;石器类型始终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主,未曾有以砍砸器为主的石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统一性和独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统一性和包容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2.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 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主张“被褐(粗布衣服)怀玉”;墨家主张“节用”;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们的服饰观( )
A.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B.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
C.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D. 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
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D.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5.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6.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 )
A. 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 B. 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
C. 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 D 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
7.《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推测( )
A.汉朝与中亚已有商贸往来 B.丝绸之路开通促进商贸繁荣
C.西南地区与印度商路已通 D.佛教传播推动中印经济交流
8.西域僧人佛图澄来到后赵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后,其才学颇受推崇;佛图澄的弟子道安兼通儒释之学,随前秦扩张南下襄阳,在南方有较高的名望;西域僧人鸠摩罗什精通汉语,在后秦帝王姚兴的大力赞助下,将大批佛经译成汉文。这( )
A.加速了十六国并立局面终结 B.夯实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根基
C.实现了南北宗教信仰的整合 D.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
9.当中国的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时传至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世界后,便逐渐取代了埃及传统的、原料单一的纸莎草造纸术。这表明埃及纸莎草造纸术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
A.中国造纸术造纸成本降低 B.中国和埃及商贸联系进一步加强
C.埃及纸莎草短缺且依赖进口 D.埃及纸莎草造纸工序未见详细记载
10.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心外无物” B.“百姓日用即道”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11.明清时期,各地庙会唱戏大抵是按照各种节日来举行的,乡间还要加上春秋社戏的习俗。每次庙会唱戏的时间有长有短,唱戏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多样,有忠臣、孝子、节妇等。这反映出明清庙会的唱戏活动( )
A.活跃了地方的商贸 B.配合基层社会治理
C.传统文化色彩浓厚 D.多数被官方所控制
12.据考古研究,距今10000-8000年的西亚地区,出现了原始畜牧业,人们开始大规模驯养羊等家畜。此后,在中亚、欧洲等相邻地区也逐渐兴起了相似的畜牧业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畜牧模式在这些区域不断传承和发展,只是在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环境和资源情况又有所变化。这主要体现了( )
A.文明传播的单向性和发展性 B.生产方式的封闭性和创新性
C.经济模式的本土性和连续性 D.文化传承的区域性和多样性
13.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汉谟拉比法典》由某种文字书写而成并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流传至今。这种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甲骨文
14.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離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15.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6.公元1-3世纪埃及的秘书文献有一个特点,都运用了许多希腊字母和很多世俗语符号,这被视为老科普特语。这种文字系统的改进非常普遍,以致早期的基督教作家都开始使用这种文字体系,他们把世俗语符号限定为7个再加上24个希腊字母。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 )
A.埃及文明成为早期文明的中心 B.文明一体化是早期文明的特征
C.亚历山大帝国对后世影响巨大 D.文化符号的稀少推动文化交融
17.公元830年,巴格达创建了集研究院、翻译中心与图书馆于一体的“智慧宫”,来自各地的学者云集于此,开展针对希腊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经典文献的翻译和科学研究工作,该宫还邀请拜占庭数学家前来讲学。巴格达“智慧宫”的创建( )
A.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希腊化 B.促进了西亚地区的商贸发展
C.冲击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架构 D.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融合性
18.“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
A. 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B.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C.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D.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
19.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双方以丝绸之路为媒介,阿拉伯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中国观,即中国形象,如《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等古籍中,出现了中国统治者施政贤明、秉持正义的叙述;《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中国裁缝的儿子。这说明了( )
A.古代阿拉伯文学内容单一 B.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C.古代阿拉伯对外扩张趋势 D.区域文明不断走向融合
20.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传入中国,迅速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的茶叶被带到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饮品习惯,茶文化也在当地逐渐兴起。这主要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
A.颠覆了传统饮食结构 B.促使贸易格局大调整
C.带动了文化交流融合 D.引发了农业技术变革
21.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D.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22.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的“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 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 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 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 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23.下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图,据此可知(   )
A.美国移民增加幅度不断提升 B.美国总人口中移民接近四成
C.美国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D.美国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
24.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二 非选择题: (共四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
时期 代表作品
西周 《尚书·无逸》:周公告诫周成王为政要勤劳,不能贪图安逸
汉代 刘邦在《手敕太子》中以自身实践告诫其子:“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魏晋 南北朝 《颜氏家训》对族中子弟提出:“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
唐代 唐太宗《帝范》:“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已勤劳,以行德义”“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白居易《遇物感兴因示子弟》:“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
宋代 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明代 袁黄在《了凡四训》中指出:“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清代 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要求子孙:存好心,行好事,节俭辛勤,循礼守法,义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懒惰、利己损人、阴谋诈骗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平阳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始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产生。金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摘编自尉英普《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平阳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原因。(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并分别概括其主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输入。一次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自东汉时期开始,中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前后绵延500余年,最终实现了佛教中国化。另一次是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输入,史称“西学东渐”,自明朝末年算起,直至民国时期,前后历经300余年。
——摘编自姚宏志《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发生》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中,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汉书·刑法志》云:“鞭扑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除自行惩戒外,唐宋明清诸律皆有“子孙违犯教令”的相关惩戒规定。晚清沈家本修订《大清新刑律》时拟规定,子孙可对尊长使用自卫权,却在礼教派的压力下做出妥协。《礼记·坊记》云:“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历代法律均对子孙侵犯家长财产权的行为予以严惩。早在西周时期,缔结婚姻男女双方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男女无媒不交”,这些规定被后世沿用,而且父权的渗透日益加剧。在婚姻方面受到父权影响较深的应该是女子,这在律法中也有体现,若婚姻存续期间女子触犯“七出”中任何一条,夫都有权单方面休妻。
——摘编自朱敏玲《中国古代家长权与古罗马家长权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规定:“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禁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家父权不触及公法。”公元前89年,《庞泊亚法》取消了祖父对孙子、丈夫对妻子、家长对媳妇的生杀权。查士丁尼时代,家长权变为有节制的矫正权和规束权。在罗马法中,“家父是财产权利的唯一主体”。但在国法的不断干预下,罗马法中的“家子所得归家父”逐步发展成了“家子在”因父的财产”或“依父的指令'行事情况下的所得归家父”。罗马法中父亲对于子女的婚姻缔结有权干涉,对其离婚也有权干涉。女子在与男方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其监护权和嫁妆的所有权便从女方家父的手中转移到男方家父的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无夫权婚姻成为古罗马的主流婚姻,女子的监护权和嫁妆依然掌握在娘家家父手中,娘家家父去世后,女子以自由人的身份可获得嫁妆的支配权。
——摘编自江兆涛《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中家长权之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中家长权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于中国古代法律,罗马法中家长权呈现出不同演进道路的原因。(4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A
20.答案C
21.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许多国家创办了海外贸易特许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是殖民竞争的结果,可见这一时期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C项正确;资本输出是第二
次工业革命时期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形成是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划分势力范围是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22.答案D详解:根据“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做法是要形成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维护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化的信息,B项不是主旨,排除B项;这种做法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但不是新加坡的主观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C详解:美国新增人口中移民的比例增加,说明美国移民人数增加,使得美国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移民增加的幅度持续提升,A项错误;图中呈现的是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而不是美国总人口中的移民比例,B项错误;美国始终没有解决文化认同问题,D项错误。
24.答案A详解:
二、非选择题
25.(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特点:连续性、凝聚性、包容性、本土性、多样性。
详解:材料一从勤劳,用人,节俭,上进,守法的角度进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厚德载物:《尚书·无逸》提到周公告诫周成王为政要勤劳,不能贪图安逸。
自强不息:《了凡四训》指出,“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以廉为本: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指出,“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崇尚贤能:唐太宗《帝范》指出,“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
明理守法:石成金《传家宝》要求子孙,存好心,行好事,节俭辛勤,循礼守法,义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懒惰、利己损人、阴谋诈骗。
(2)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4分)
26.(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主张:儒家认为足食的重要性大于足兵;农业发展是实施礼乐教化的重要手段;提出大农业的概念。法家认为发展农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提出以农养战的思想;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通过国家政策强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重农的同时要抑制商业。
(2)评价: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
27.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阐述: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例如,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然,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示例二 论题:“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迈向近代。
阐述: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掀起了第一轮西学东渐热潮,带来了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给中国知识界输入了新鲜空气,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眼界,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持续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最先是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主张币夷之长技”,后洋务派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传播,推动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展开,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根本上改造中国的使命。
西学的持续传播,推动了古老中国的封建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向近代化。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材料提及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输入。一次是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前后绵延500余年,最终实现了佛教中国化。另一次是明朝末年以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输入,前后历经300余年,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可围绕两次外来文化输入拟定论题,从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选择佛教传入中国,这是古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故可拟定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阐述佛教传入中国直至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分析在宗教、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作总结: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选择明朝末年以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输入,可拟定论题:“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迈向近代。阐述明朝末年直至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影响,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给中国知识界输入了新鲜空气。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如林则徐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最后作总结:西学的持续传播,推动了古老中国迈向近代化。
28.(1)特点:权力广泛;注重维护父权家长制的等级秩序;一定范围内权力至高无上;受伦理道德规范影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强化了家庭内部等级秩序;巩固了社会等级制度;压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限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导致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国家的干预;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影响;基督教思想的传播。(任答四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