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新密市职教中心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答案)

新密市职教中心
奏。这( )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 3 月份月考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三。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C.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6. 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 到 20 世纪 30 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 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
A.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B.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7.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没有实施。1983 年 5 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 年 9 月 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2.“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 17 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
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8. 2001 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
3.公元前 18 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
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
A.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B.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9. 18 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
4. 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写道:“我的宝剑啊,
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这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一表述旨在( )
10. 图 1 所示历史事件( ) A.揭示战争真相 B.抒发乡土情怀 C.传播神话故事 D.歌颂骑士英雄
5. 公元 723 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
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
1 / 4
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
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
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
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
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图 1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15. 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
11. 图 2 为 19 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
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
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
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 2019
是( )
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 ) 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①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②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
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12. 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 世纪末,
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 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 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 20 世纪 60 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
16. 2019 年 7 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
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13.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养士。”据此材料,无
2 / 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7 题 14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 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
共 52 分。) 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在明代原属贫瘠荒凉之地,物资稀缺,人烟稀少,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到 19 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
材料一 ——摘编自刘再起《晋商与万里茶道》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 材料二
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1887 年,中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 国茶叶的出口量被印度超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到 90 年代,福州、皖南等
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潮。与此同时,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1897 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
材料二 技杂志《农学》创刊。在最初两年里,该刊有关茶叶的奏折文札、茶事报道和国外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 科技,占据了最大篇幅。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
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 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减少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
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 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摘编自李长莉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2004 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 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 材料三
“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 年, 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削
“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 弱,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相应地,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
认知。 统天下的局面和英国进口大国的地位均发生了动摇。随之而起的是亚非地区的肯尼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亚、越南、印尼、乌干达等国的茶业崛起,并成为新兴的茶叶消费国。新中国成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6 分) 后,中国茶业复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的茶叶生产量超过印度,重新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国。目前,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旺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基本保持
(8 分) 世界前三的位置。此外,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
18. 以茶观史,溯往知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据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整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汉口在茶叶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并概括这一时期
从 17 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雍正五年(1727),中俄 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5 分)
签订《恰克图条约》,俄商获准来华贸易。于是,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 (2)根据材料二,概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在挽救茶业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
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的“外 学,揭示 19 世纪后期中国茶业危机的根源。(5 分)
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在恰克图贸 (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
3 / 4
二三,概括你对 18 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的认识。(4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7—18 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
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
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
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
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
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
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 1912 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
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
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
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
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
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
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历史背景。(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2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4 分)
20. 【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4 / 4高二下学期 3 月份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B D B D C A D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C B B D A D D
二、非选择题(17 题 14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14 分)
(1)【答案】(14 分)
(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
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
(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
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解析】
(1)据材料一“通过观测……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历法”结合所学得出形成了日、
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据材料一“人们对月亮……神话形象”结
合所学得出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吸纳了……科学知识”“详述了月地距离……介绍月亮知识”
结合所学得出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徐光启等编撰……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结合
所学得出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据材料二“天文学家……质量等内容”结合所学
得出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18. (14 分)
【答案】
(1)角色:集散地(中转站)。(1 分)
影响:促进中国茶业发展;推动商人群体(晋商)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或集镇或
汉口、张家口)发展;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促进
中外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得 4 分)
(2)举措:引进制茶机器;设立制茶工场;建立茶叶改良公司;创办专业刊物(报刊宣传
茶叶知识和茶叶改良)。(3 分,一点 1 分)
根源:僵化的君主专制统治;落后的小农经济。(2 分)
(3)成因:西欧国家的衰弱;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亚非多国茶业崛起;中国茶业复兴;
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茶叶进口大国。(2 分,任答两点得 2 分)
认识:茶叶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茶叶兴衰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科技进步是经
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运关乎茶运(国家兴衰、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影响茶业
发展和茶叶进出口贸易)。(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角色,据材料一“晋商……‘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可得,集散
地(中转站)的角色。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从 17 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
商业贸易的龙头……来华贸易”可得,促进中国茶业发展;据材料一“从而形成了举
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可得,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据
材料一“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完全由晋商垄断”可得,推动商人群体(晋商)
发展;据材料一“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商贸聚集的重镇”可得,推动工商
业市镇(或集镇或汉口、张家口)发展;据材料一“经水路至汉口集散……中俄边境
口岸恰克图”结合选必 3 第 10 课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相关史实分析可得,促
进中外文化交流。
(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到 90 年代……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可得,引进制茶机
器;据材料二“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可得,设立制茶工场;据材料二
“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可得,建立茶叶改良公司;据材料二“1897
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可得,创办专业刊物(报刊宣传茶叶知
识和茶叶改良)。第二小问根源,据材料二“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即使当时中国业
茶者……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根源的角度
分析可得,僵化的君主专制统治;落后的小农经济。
(3)第一小问成因,据材料三“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制弱”可得,西欧国家的衰弱;
据材料三“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可得,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据材料三“亚非地区的肯尼亚……新兴的茶叶消费国”可得,亚非多国茶业崛起;据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世界第一的产茶国”可得,中国茶业复兴;
据材料三“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可得,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茶
叶进口大国。第二小问认识,据三则材料中国茶叶贸易地位的变化分析可得,茶叶贸
易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材料二“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
的局面结束了”材料三“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可得,茶
叶的兴衰与经济的全球化密切相关;据材料二“1897 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
学》创刊”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可得,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
动力;据材料一清朝前中期的中国开辟的“万里茶道”,材料二近代茶叶贸易危机以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等相关史实综合分析可得,国运关乎茶运(国家
兴衰、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影响茶叶发展;茶叶出口贸易。)。
19. (12 分)
(1)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中西服装元
素不断融合;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中学西渐”出现,
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
(2)特点:与西方侵略伴随而来;得到民国政府法令形式认可、推广;推广过程中亦存在
反对呼声;普及程度不高;使中国服饰受到外来影响。
(3)意义:服饰交流具有双向性和流动性,促使服饰设计更新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发展
多元化;服饰是文明的重要承载,服饰交流利于促进各地区文化互学互鉴;特
殊时期的服饰改革具有政治性意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基本情况,由材料一“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可得,中国服饰文化
以丝绸为载体;由材料一“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得,中国服饰在
欧洲市场大受欢迎;由材料一“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
法”可得,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由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
素的纺织品”、“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可得,中国服
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17—18 世纪”和
“西方商船来到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可得,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结合古代中国文化西传的相关史实可得,“中学西渐”出现,西
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结合西传的丝绸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可得,中国丝
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
(2)由材料二“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得,与西方侵
略伴随而来;由材料二“民国政府在 1912 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
服为主”可得,得到民国政府法令形式认可、推广;由材料二“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
可得,推广过程中亦存在反对呼声;由材料二“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可得,
普及程度不高;由材料二“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可得,
使中国服饰受到外来影响。
(3)由材料一可知,中国的丝绸传入欧洲,使得欧洲的服饰具有了中国特色,而材料二提
到西装传入中国后,使得中国的服装也深受其影响,所以可以得出服饰交流具有双向
性和流动性,促使服饰设计更新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发展多元化;由于服饰背后代
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服饰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所以服饰是文明的重要承载,
服饰交流利于促进各地区文化互学互鉴;结合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出现与革命派
的主张有关联的史实可得,特殊时期的服饰改革具有政治性意义。
20.(12 分)
【答案】(12 分)
示例 1:
人在历史旅途中
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1912 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
俗之旅。图 2 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
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
图 4 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
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
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
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
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示例 2
普通人的历史瞬间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
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
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
1929 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
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
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
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
得鲜活起来。
【解析】
首先,据图 2“1912 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 4“1977 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
人在历史旅途中。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
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再分述, 据图 2“1912 年剪发后
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 1912 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
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 2 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
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
据图 4“1977 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 4 是 1977 年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
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
中国的关键一刻。最后,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
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
史中的“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新密市职教中心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