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2025届(高三)二模考试
历 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第Ⅱ卷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黄河流域某史前遗址发掘出大量石器和陶器,有石斧、石镰、石刀、罐、钵等生产生活用品。这些石器、陶器制作比较精细,石斧平滑光亮,斧刃非常锋利;陶器是灰黑色,有兰纹、曲折纹、方格纹等纹饰。据此推断,该遗址所属文化类型最可能是( )
A.红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兴隆洼文化
2.1937年3月,一位上海的金融工作者感叹,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战胜了对货币短缺的所有恐惧”。如果在币制改革前发生像西安事变那样的政治突发事件,“(金融市场的)情况可能会非常糟糕”。这可用于说明( )
A.法币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 B.金圆券终结了货币短缺局面
C.全国统一促进了白银国有化 D.上海市民对抗战的关注度低
3.《隋书》载,朝廷实施“大索貌阅”后,调集物品“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今山西永济),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这些调往京师的物品,绝大部分出自黄河流域。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北方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黄河流域仍是经济重心
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区域道路交通网的形成
4.契丹建国之初,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的影响,开始以“炎黄子孙”自诩。辽圣宗时期,自称“中国”。辽兴宗以后,公开向国人及宋、高丽等国宣称辽朝是中国正统。这反映出,辽朝( )
A.民族交融持续深化 B.萌发同源共祖观念
C.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5.如图为清朝前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这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
B.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C.农业生产衰退的现象
D.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6.1894年8月,光绪帝发谕旨给两广总督李瀚章;如《新学伪经考》实系离经叛道,即行销毁,原片著钞给阅看(上奏)。但李瀚章仅命将该书“即行销毁”而不了了之。这反映出当时( )
A.光绪帝缺乏实际决策权 B.列强瓜分中国激发救亡浪潮
C.政治局势存在一定复杂性 D.戊戌维新运动遭到激烈反对
7.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就有人萌生了“师夷”的想法。近代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总是以为“先生”会帮助“学生”。毛泽东也曾撰文写道:“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先生为什么老是侵略学生呢?”对中国人民摆脱上述“迷梦”影响最显著的是( )
A.张勋拥溥仪复辟 B.义和团运动失败
C.五四运动的开展 D.十月革命的胜利
8.1935年4月,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等率领下,攻占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宣威县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包括打土豪、分田地、释放无辜群众等,播下了革命火种,在宣威籍共产党员徐文烈、何正坤等带领下,300余名宣威青年参加了军队。红九军团在云南宣威的革命活动( )
A.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革命实践 B.使八路军革命力量得到及时补充
C.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一定基础 D.充分说明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
9.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广泛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大力推动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开展了大规模扫盲和扫除封建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动,引导人民积极改造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新中国的社会面貌也随之一新。这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深得人心 B.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
C.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0.20世纪80年代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比最高达到66.4%,1994年后它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持续下降。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B.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C.对外开放程度深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1.有学者指出,直到11世纪末,在意大利偶然发现的《国(民)法大全》的真本,才把沉寂已久的罗马法再次捧上了历史舞台。……当时意大利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的内容远比当时日耳曼国家的习惯法和封建地方法更适合作为现成准则,而且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平等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这说明罗马法( )
A.保障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蕴含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
C.推动了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 D.促使了启蒙运动的蓬勃开展
12.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该事件( )
A.为欧洲宗教改革奠定政治基础 B.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展现中世纪世俗权力高于神权 D.推动法国专制王权到达顶峰
13.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在伦敦和其他城镇、城市和乡村,开始普及专业的警务。从政府领取薪水的职业警察替代了受害人或治安官的扈从,逐渐成为主导调查和抓捕罪犯的主力。这反映出( )
A.社会管理体现权力制衡 B.工业革命改善国家治理
C.国家破坏地方自治传统 D.司法实践强调结果正义
14.英国人卢加德在1922年出版的书中写道,“倘若(殖民地)发生骚动,并且希望实现独立……这是因为我们教会了他们自由和解放的价值,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人根本不懂得这一点。他们的不满恰恰是衡量其进步程度的标准。”这种论调旨在( )
A.替霸权主义造势 B.美化种族歧视
C.为殖民统治辩护 D.粉饰文化侵略
15.1928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一问题,斯大林说:“这个困难,首先和主要是因为十月革命使我国农业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使它从生产商品粮食极多的地主大经济和富农大经济转变为生产商品粮食极少的小农经济和中农经济。”为此,斯大林( )
A.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B.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
C.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权 D.允许农民参与自由贸易
16.190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沃斯顿市遭到飓风及海啸的破坏,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州议会任命5名有能力的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立法与行政合为一体,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随后这个委员会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这一调整主要说明了( )
A.制度革新提升治理水平 B.美国城市管理体系落后
C.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 D.州议会拥有独立决策权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本题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际法则是以行为体的内在联系为基本预设的,将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民族视为一个有亲缘关系的大家庭,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讲求重义轻利、往来礼仪、互助互谅等。国家间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利益平衡的结果,国际法也不仅仅靠制裁违法者保障其有效性,而是调和关系、促进合作追求共同体的和谐,并通过“礼”的教化作用使各国内在地遵守国际法律,这伟国际法直正地成为国际社会“公平和美良的艺术”也为国际政治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检验标准,而不是表现为机械的利益平衡规则或“强行法”等社会价值底线。
——摘编自汤岩《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理念与制度》
材料二 为了适应新情况罗马的外事裁判官制定了万民法。在《法学辞典》(增订版)中万民法被定义为市民法的对称,指世界人民共同适用的法律。在部分法学著作中,万民法也指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国际公法。虽然这一时期的万民法仍然脱离不了时代、地域以及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已经具备现代国际法的基本雏形,作为国际法的起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李露雅《国际法源流——国际法从西方到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万民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实质。(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国际法实践的认识。(6分)
18.(本题14分)北京中轴线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9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如下图)。始建于13世纪,不断发展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又是文化之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此观点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本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国人民除汉奸外),皆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武装抗敌之自由。废除一切束缚人民爱国运动的旧法令,颁布革命的新法令。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开放党禁。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四、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摘自《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
材料二 甲、总则,确定三民主义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
乙、外交,主张独立自主,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
丙、军事,要求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一致为国效命,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
丁、政治,许诺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健全民众自卫组织,改善各级政治机构。
戊、经济,明确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己、民众运动(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与以合法之充分保障。救济战区难民及失业民众,施以组织及训练,以加强抗战力量。加强民众之国家意识,使能辅助政府肃清反动,对于汉奸严行惩办,并依法没收其财产)
庚、教育,强调训练青年与妇女,增强抗战力量。
——摘自《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1938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具体表现及效果。(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8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A B C C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 C A A
17.(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体现“天下一家”的理念;以“礼”为基础追求共同体的和谐等等。
原因: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国家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优势,国力强盛受;传统夷夏观念和儒家和而不同文化影响;古代中国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等等。
(2)适用范围: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即罗马人和外邦人。
实质:万民法是罗马统治者用来维护帝国统治、实现扩张野心的重要手段,是驭民的工具。
(3)认识:古代东西方国际法实践成果,都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18.示例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从空间布局来看,北京中轴线贯穿南北,重要的历史建筑围绕着中轴线对称布局。北京中轴线还是文化之轴。中轴线上的建筑分布有序,皇家所在的故宫等重要建筑,置于中央,这体现了古代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文化传统;中轴线上分布的天坛、太庙等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礼制,敬天法祖的传统文化;中轴线上分布的社稷坛和先农坛等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以农为本的文化特征。综上所述,北京中轴线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载体和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19.(1)表现: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平型关大捷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表《论持久战》;开展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等)发动百团大战;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回击皖南事变等)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实行“三三制”原则的选举制度;召开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等)。(任意答出其中六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效果: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建立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等。(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简评: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全面侵华、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制定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
《抗战建国纲领》是对全国抗战爆发后关于抗战主张的系统阐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民众运动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要求大体一致;对形成一致抗日的良好政治氛围,具有积极意义等。(任答两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也可酌情给分)但存在阶级局限性;维护国民党——党专政;没有在实践中完全兑现等。(任答一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