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
贴条形码区
考生禁填
: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
2B
铅笔
填涂
选择题填涂样例
:
正确填涂
错误填
涂
[×] [√]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mm
黑
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 (
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历史·答题卡
第I卷(请用2B铅笔填涂)
(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
1
[A] [B] [C] [D]
12
[A] [B] [C] [D]
13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1
6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 [D]
21
[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A] [B] [C] [D]
25
[A] [B] [C] [D]
26
[A] [B] [C] [D]
27
[A] [B] [C] [D]
28
[A] [B] [C] [D]
29
[A] [B] [C] [D]
30
[A] [B] [C] [D]
)
第II卷(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
31.(13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32.(15分)
33.(12分)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25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距今 5000 年左右的良渚古城反山墓地随葬器物表。据表可知,当时( )
墓号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种类
12 约 656 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23 466 件 以玉器为主,少量陶器
15 60 件 少量玉器、陶器、石器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2.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政治立场的不同 B.文化取向的迥异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3.以下有关秦始皇的史料,能够证明的观点是( )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以“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铜钱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
A.郑樵:诗书之焚,非秦皇之过也。
B.贾谊:秦王怀贪鄙之心,以暴虐为天下始。
C.柳翼谋:始皇时代之法制,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
D.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4.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 B.后期研究比前期研究可信度更高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逐渐偏离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5.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凉州刺史 ②宣慰使司 ③内阁 B.①西域都护 ②宣政院 ③驻藏大臣
C.①渤海郡王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宣政院 D.①北庭都护府 ②怀仁可汗 ③金瓶掣签
6.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下图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7.“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所述政权的都城是( )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8.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代的这一变化是基于( )
A.丝绸之路的兴起 B.农耕经济的势微
C.中央集权的发展 D.民族政权的对峙
9.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10.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郭嵩焘于1875年受命出使英国后,他把从上海到伦敦途中的见闻写成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民主制度。该书少量印发给当朝官员阅读后遭遇众人口诛笔伐,朝廷将其书毁版。这表明( )
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B.清政府与英国外交关系的恶化
C.洋务运动抵制外国资本的入侵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12.1905年,京师大学堂鉴于英、德、美、日诸国均“以体育为法,而养成国民气节”,特举办第一次运动会,希望造就“临事不辞职,事君不惜死”之人才。该运动会反映了( )
A.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 B.近代学制的完善
C.师夷长技的自强精神 D.革命道路的探索
13.下图反映的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临时约法》的颁布
C.护国战争的爆发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4.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给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这些举措( )
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消除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15.某班同学为一些地方设计“历史名片”宣传语,下列适用于井冈山的是( )
A.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五四中心,风云新途
C.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D.革命摇篮,红军故乡
16.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十三章的第五小节标题)。该书第十三章第五节的标题应是( )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五、______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A.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17.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反映了当时( )
A.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B.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C.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D.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18.下图所示为1978一2006年商品零售环节三种价格形式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我国(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开始共同发展 B.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C.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9.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B.文化认同有助于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续创新力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广泛认可
20.下表统计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时间点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这说明新中国( )
时间 建交的亚洲国家数量 建交的非洲国家数量 建交的欧洲国家数量 建交的美洲国家数量
1959年 14 5 15 2
1969年 15 20 16 2
1979年 28 39 29 17
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 B.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D.已经适应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2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B.权力斗争使万民法广泛普及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22.下面两幅图意在说明古希腊( )
A.几何学的成就领先于世界 B.普遍崇尚力量、阳刚之美
C.美学观念受到几何学影响 D.神灵崇拜主导了艺术创作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D.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24.14世纪晚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新创办了一批学校,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B.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促进了中世纪城市的出现 D.加速了近代科学发展
25.物理科代表巧用电路图,表示17 世纪后期,某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其意指( )
A.《独立宣言》 B.《1787 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
26.下表是英国1740年至1861年钢产量的统计数据。导致英国钢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1740年 1788年 1791年 1861年
产量 1735吨 6830吨 125079吨 3800000吨
A.手工工场的兴起
B.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参加“一战”的需求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此历史事件是指( )
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十月革命
28.下图漫画名为《美国最新战国》(1947年),漫画揭露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马歇尔计划是一项对西欧各国的经济援助计划
B.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C.描绘了二战后西欧重建家园的艰辛景象
D.揭示了两极格局下西欧夹缝中求生
29.下表:1971 ~1980 苏联国民收入与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此表反映出( )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71 ~1975 年 5.7% 7.4%
1976 ~1980 年 2.3% 3.4%
A.赫鲁晓夫改革诱发动荡 B.苏联改变侧重重工业的传统
C.苏联经济改革未扭转困局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下降
30.下图为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后世界部分主要经济体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增长情况。这反映了( )
A.中国同欧美间贸易关系从相互依赖到脱钩
B.经济全球化进程整体面临困境
C.外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D.东西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3分)“丝绸之路”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史料A《穆天子传》 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至西域一带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 史料B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史料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内 史料D新闻报道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1)若你支持材料一中的第二种观点,可选择哪些史料作为主要证据?(3分)
材料二 仔细观察下图,与宋代对外贸易路线A段相比,明代郑和航海路线B段有了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地理角度说出明代郑和航海路线中B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新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三 “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也是东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
(3)请你从“开放、创新、文明”中任选一个关键词,并结合汉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予以解释。(6分)
32.(15分)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也是富强之梦的必经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 煤 钢 生铁
1912 0.099 0.06 0.004
1936 84.96 0.88 1.725
上表1912年、1936年中国煤、钢、生铁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千克)
如图1936年中国、苏联、美国、英国钢产量人均占有量示意图(单位:千克)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从1986年起,4个经济特区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开展的领域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得以顺利开展的条件。(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4分)
33.(12分)根据下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雅典伯里克利改革,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公元前73年 罗马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
8世纪前期 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分封形式,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1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上述事件中,哪个事件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分)
(2)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试卷第2页,共17页2025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C B B C D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A A D B B B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A B D D D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0分)
31.(13分)【答案】
(1)选择:史料A、史料B、史料D。(3分)
(2)表现:可以横渡印度洋;(2分)因素:远洋航海技术的进步。(2分)
(3)如:文明。论述: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要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西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交流。(6分)
32.(15分)【答案】
(1)认识:民国前期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以 煤、钢、生铁为代表的重工业增速明显;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民族工业整体基础薄弱落后,人均占有量少,与国外差距更大;中国工业的布局和结构尚不合理。(4分)
(2)领域: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3分)
条件: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政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苏联的帮助、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4分)
(3)变化:设立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4分)
33.(12分)【答案】
(1)美国独立战争。(2分)
(2)【示例】
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分)
论述:1861年,俄国面对农奴制危机,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等,推动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日本面对民族危机,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采取废藩置县,殖产兴业等措施,推动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6分)
综上所述,面对社会危机,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除旧布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分)
(
1
/
2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广东省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