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检测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1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2.“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这段材料论述的是()
A.世袭制建立的背景 B.禅让制建立的影响
C.分封制建立的目的 D.分封制建立的作用
3.《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A.兼并战争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4.某同学在读书时做了如下摘要。据此可知,这四位思想家()
老子 主张:无为则无不治 孔子 ,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 主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韩非 主张: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A.都认可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都宣扬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C.都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D.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5.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 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6.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分封制度的推行 D.尊崇儒术政策的推行
7.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南稻北麦,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下列源自西域的食物传入中原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些食物的传入始于()
A.蒙恬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郑和下西洋 D.丝绸之路开辟
8.国粹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画、中国医学名列其中。下列关于国粹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他提出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
B.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
D.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送子天王图》
9.如下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使北方陷入分裂的混战的状态
10.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文帝以德化民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2.如下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是我国古代的意象重大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工程()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A.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 B.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
C.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3.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14.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15.一名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查找到如下资料: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 B.盛唐经济的繁荣
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6.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17.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宋金和议的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述道:“他们通常能够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皇家特许状还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材料中的“他们”指()
A.古代印度的首陀罗 B.雅典城邦的公民
C.中世纪的城市居民 D.幕府时期的武士
19.“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0.非洲东部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十分温驯且肥硕,欧洲人的出现,给岛上带来了猪和老鼠,使得渡渡鸟在地面的巢中下的蛋不断遭到毁坏,人们普遍认为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该现象源于()
A.手工工场出现 B.市民阶层兴起 C.文艺复兴 D.新航路开辟
21.以下时间轴反映出()
A.北美殖民地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C.君主立宪制体现了英国政治传统
D.农奴制度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2.“(他们)处于被奴役的最下层,又是大工业的产物,因而是现代社会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3.该国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在 19世纪末,成功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锁链的国家。推动该国“成功”的历史事件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1861年改革 C.南北战争 D.明治维新
24.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起初怀疑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都认为它们一定会失败。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展开,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代替。”西方人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苏联()
A.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危机
B.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超过美国
C.独特模式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D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25.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扩大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的范围,提高养老金、失业津贴和失业救济额的标准。由此可知,当时该国()
A 社会矛盾已经彻底消除 B.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C.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D.国家性质出现重大变化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同学以古代经济发展为主题设计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法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政策保障-稳定经济发展】
材料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方面依赖西汉前期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依赖其财政改革。其改革核心即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外攘夷狄”的军需费用,打击豪强地主、工商业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兼并农民土地的行为,从而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了大一统帝国的辉煌。
-据臧知非《汉武帝财政改革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江南开发-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三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摘自李国章、赵昌平等编著《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的财富积累”源于汉初以来的什么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如何“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7.制度建设自古以来都是历史性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政二十六年(前 221),秦国统一“天下”的工作完成,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新政治局面。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到此乃有统一帝国的出现。在此以前,周室中央,对于诸侯国的内政,是无法过问的;到此集权的中央政府建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势力,敢与中央抗拒......在此之前,“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自傅成乐《中国通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伴随着学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参加科举制度的人与日俱增。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作用。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三宋初,宰相没有固定编制,若有两人则分日执掌大印.....也出现过三人一道担任宰相的情况。......另设参知政事为副职,与正宰相合称为“执宰”,与宰相“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庞大的官僚集团。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又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了管理庞大的帝国,秦朝统治者采取的地方行政体制以及该体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完善科举制 主要措施以及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初为限制宰相权力采取哪些措施?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措施进行评价。
28.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战争与冲突时有发生,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材料一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在大战的过程中,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由于俄国革命的影响,战后出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1942年图1 二战后,英、法虽跻身于战胜国之列,但是付出了沉重代价,它们不仅没有像在一战中那样掠取到新的殖民地,连原有的殖民统治也岌岌可危......战后不久,冷战把欧洲推到了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西欧国家凭借单个国家的力量不仅无力与美苏较量,连生存都成问题。西欧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需要联合起来求生存、求发展。因此,经济复兴与联合成为欧洲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摘编自姜南《浅析战后欧洲一体化理论》 图2
材料三如表内容整理自新华网
中国外交大事 影响
围绕巴以新一轮冲突,中国推动安理会通过冲突爆发以来首份决议,发布《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 中国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坚定选择和平,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宁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力量。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说,美方提出的“对等关税”做法一旦落地,必然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给正常的国际经贸活动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关税战没有出路也不会有赢家,美方应纠正错误做法,与各国一道,通过平等磋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以实际行动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美两国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 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中国的努力展现了大国担当。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出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这次“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相关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的文件名称并列举一例军事联合的史实。根据材料二图2,概括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并指出在这一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成立的组织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解决以上全球性问题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你怎样评价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的努力?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检测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1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C
第1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措施: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影响: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政策:休养生息;措施: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3)具体表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改进、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影响:江南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因素:政策、统治者重视、生产技术和工具、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兴修水利等。
【27题答案】
【答案】(1)原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制;意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主要措施: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时期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宋朝严格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严密考试方法,创立锁院制、誊录法、糊名制等;减少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影响:积极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消极影响: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不利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3)措施:增加宰相人数;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评价:积极方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消极方面:机构重叠,互相推诿,降低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风气,增加了财政开支。
【28题答案】
【答案】(1)名称:协约国和同盟国。原因: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削弱;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新方向;史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等。
(2)文件名称:《联合国家宣言》;史实:诺曼底登陆;原因: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两极格局,美苏冷战;欧洲需要联合起来才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组织名称:欧共体;欧盟。
(3)全球性问题:地区冲突;贸易冲突;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评价:展现了中国大国担当,有利于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