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太仓市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太仓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封泥是中国古代用于密封文书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如图是两枚秦代出土的有“右丞相印”“少府(九卿之一)印”的字样封泥。这类封泥有助于研究秦朝
A.攻灭六国的过程 B.民族关系发展
C.中央官员体系 D.确立皇帝制度
2.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齐、楚、秦、燕 B.秦、楚、齐、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3.九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时开展探究活动,收集了以下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图1二里头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图2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3商鞅方升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4.2022年10月底,邢台市扁鹊祭祀非遗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扁鹊在历史上的贡献是
A.总结出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
B.著作为《黄帝内经》
C.写有《论语》一书
D.发现了龙骨上刻有古文字
5.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吸收了干支历中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之所以得名为“农历 ”,是因为
A.由古代农民集体编制 B.能够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C.纪念传说中的神农氏 D.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成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B.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
C.秦始皇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
D.公元前3世纪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7.某班在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时,使用了以下知识结构图,你认为本次研习的主题是
A.发达的青铜文明 B.精准的天文历法
C.灿烂的科技文化 D.优美的诗歌文学
8.阅读下面三幅不同时期的地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战争规模越来越小
9.“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上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A.背景原因 B.主要过程 C.重要影响 D.经验教训
10.如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框架图。图中A处应填的事件是
A.永安建制 B.义和团运动
C.广州起义 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1.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___________、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横线处应填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实行平等互惠
C.全面进行扫黑除恶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当数十名学生在警察署斥责曹、陆等卖国罪行时,警察和士兵在旁倾听,非但没有拘捕他们,且多颔首称是。”这一真实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护国战争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13.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
A.民族交融,思想繁荣 B.国家统一,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D.疆域辽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14.下面漫画题目是“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下列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
A.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D.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15.1891年丁汝昌率舰队访问日本和南洋各国后,曾向清廷建议“中国海军规模粗具,亟宜逐渐扩充。从前所购船舰,经历多年,已成旧式,机器渐滞,运用不灵,比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悬异,且快炮未备,难资战守,一旦有事,恐难支柱”,但直到甲午战前清廷仍然“未允所请”。材料反映了甲午战败的原因是
A.海军管理混乱、保障措施不力 B.海军建设停滞、军队装备落后
C.海防战略保守、海权意识缺失 D.日本蓄谋已久、装备力量强大
16.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些将领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土家族) 副将 1841年1月广州沙角、大角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浙江定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上海吴淞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D.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17.我国自古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下面四幅图中出现在唐朝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农业工具是
18.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的共同议题是
A.讨论国共合作 B.拟定三大政策 C.成立黄埔军校 D.发动北伐战争
19.诗歌内容丰富,不仅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列诗句可以佐证南宋历史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0.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是
A.东北抗日联军 B.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C.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21.新华社1949年10月1日报道:“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宜布典礼开始……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报道描述了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开国大典
C.中共七大 D.香港回归
22.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如图是陶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23.孔子认为,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如果统治者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治国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非攻 C.克己复礼 D.以德治国
24.下面图文材料共同体现出北魏时期
北魏陶牛车 鲜卑人进入中原地区后,生活习俗发生变化,很多鲜卑人由骑马变为乘牛车。
A.政治制度完善 B.民族交融加强 C.江南经济发展 D.民族政权并立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列强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天津等众多通商口岸设立了租界,租借地在租期之内完全由列强管辖,中国停止行使自己的主权,这些地区完全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在这些城市中,列强移植和建设近代公用设施,包括自来水、煤气、路灯、电话等电器,还有汽车、电车等公共交通,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管理制度。不仅为居民创造了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条件。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三
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7月中旬,联军攻陷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慈禧太后慌忙派人向列强求和,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联军“助剿”。到1901年,腐败的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又战败了,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条约?它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为什么失败?
(3)材料三所述内容反映的是哪次列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有何影响?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3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2周年,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7周年。缅怀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1912年2月孙中山说:“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虔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回答,辛亥革命中辛亥年是指哪一年?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
(2)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是什么意思?
(4)结合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27.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年《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材料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中匍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材料三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发表“就职演说”,在两岸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态度模糊,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国台办称之为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其政策论述的实质是降低两岸的连结与依存度,保持所谓的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的未来依旧无法拨云见日。可以看出,她的两岸政策目标只求稳定,不求发展,只管控风险,不增长动力,不是让两岸愈走愈近,而是让两岸愈走愈远。
——新华社评论
材料四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独”的图谋者。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材料一中西藏“和平解放”的有何意义?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是哪次重大会议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2)材料二反映的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提出者是?香港于哪一年回归?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出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5)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先后收回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兵营的地产权。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完全回到中国人自己手里。中央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原来享有的种种特权,被一一取消。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的直接成果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1949年中国的流行语是什么?这表明我国发生了什么改变?
(3)从材料三所示的内容看,两部文献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新纪元”?
参考答案
1-10 CDDAB DCBAB
11-20 DDCBB DCABC
21-24 BADB
25.(1)《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6.(1)时间:1911年;
地点:武昌。
(2)政党:中国同盟会。
(3)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
(4)历史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7.(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一国两制;邓小平;1997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中国原则。
(4)国际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5)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言之有理即可)
28.(1)直接成果: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标志:开国大典。
(2)流行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变: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3)共同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太仓市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