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二单元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基础巩固】
1.“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材料说明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之间是一种(  )
A.对立关系  B.平等关系
C.雇佣关系  D.契约关系
2.中古时期,欧洲庄园内部有公共牧场、草场、林地和池塘,供全体居民使用;庄园内部还拥有大量农具和牲畜,一般不从外界购买物品。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的欧洲庄园(  )
A.基础设施比较健全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生产的自给自足性
D.独立倾向日趋明显
3.13世纪,西欧部分城市中的管理者不再由领主指派,而是由市民选举产生,城市居民掌握着最终决定权。这说明中古时期西欧部分城市(  )
A.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
B.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压迫
D.封建割据势力不断增强
4.到12世纪,西欧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生活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城市工商业者对世俗知识的强烈需求,催生了一个以传授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阶层。这说明中古西欧城市(  )
A.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B.摆脱了封建统治束缚
C.保障了市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教育文化发展
5.中古时期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6.《罗马民法大全》中的《法学汇纂》几乎囊括了私法的所有内容,如家庭法、物法等。特别是物法,对物的详尽分类和对所有权的取得与保护方法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这体现了该法(  )
A.彰显国王权威  B.消除种族歧视
C.重视个人权利  D.确保人人平等
7.拜占庭帝国的行省总督由文职人员担任,且总督只有行政权力,不能兼任军职。在重要边境地区任职的督军,拥有行省的军事指挥权,但不能插手管理行省的行政事务。这一制度的推行旨在(  )
A.巩固帝国统治  B.增强地方活力
C.强化君主专制  D.促进民族团结
8.伊凡四世加冕之后,取消了原先的政治管理机制,专门设立了特辖宫廷来执行自己的决策,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一支特辖军为其保驾护航。特辖制的实施旨在(  )
A.对国家进行军事化管理
B.加强沙皇的专制统治
C.巩固大贵族阶层的特权
D.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
【能力提升】
9.在西欧,任何一块土地一旦被封授,土地上的管理权及所有其他的权力包括经济权、司法权、治安权、铸币权、军事权等全都转移到土地受领人手里,而给他土地的人,即封君,即使他是国王,也都不再对这块封地有任何的管理权力。这说明(  )
A.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失衡
B.直系领主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C.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
D.分封制度下庄园具有独立性
10.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力;庄园法庭的罚款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钱”的俗语。这说明庄园法庭(  )
A.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11.中古后期,市民们向国王提供财政支持,还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和账目保管人等,而作为回报,国王向市民们提供保护,颁发皇家特许状。这有助于(  )
A.城市自治,庄园复兴
B.商业繁荣,人口减少
C.削弱割据,强化王权
D.分封土地,规范秩序
12.“博洛尼亚大学位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频发,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古时期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3.中古时期,欧洲的史书体例单调乏味,基本上是简明的编年史、年代记,绝大多数史书的作者不再是将军、政治家和独立人格的民间学者,历史写作被僧侣垄断。这表明(  )
A.作者出身影响史书编写质量
B.史书编撰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C.时代变迁导致史书体例变化
D.史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14.533年12月16日,拜占庭帝国皇帝査士丁尼用拉丁文和希腊文书写了致元老院和“一切民族”的谕令,颁布了《法学汇纂》,并宣布于当月30日生效。据此可知(  )
A.拜占庭帝国元老院行使行政权
B.查士丁尼继承了罗马法主权原则
C.拜占庭帝国民族关系异常复杂
D.查士丁尼强调法律应用的普适性
15.据统计,拜占庭帝国1 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政治内耗影响深刻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延续罗马尚武风气
D.君权受到教会钳制
16.1550年,莫斯科公国颁布法典,规定乡长和地方官主持的司法审判须有地方民选代表参加,而且民选代表可对乡长和地方官的违规行为进行审核。上述规定有利于(  )
A.中央权威的确立  B.国家制度的维护
C.官民矛盾的调和  D.官员素养的提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拥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西欧的封建制度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
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以土地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欧洲庄园内部的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庄园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这体现了其生产的自给自足性,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3世纪,西欧部分城市中的管理者由市民选举产生,这反映出中古时期西欧部分城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城市工商业者对世俗知识的强烈需求,催生了一个以传授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阶层”说明中古西欧城市推动了教育文化发展,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从本质上反映了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是物法,对物的详尽分类和对所有权的取得与保护方法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注意保护个人的财产权等权利,这说明该法重视个人权利,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的行省实行严格的军政分权制度,其目的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伊凡四世专门设立特辖宫廷来执行自己的决策,并组建特辖军为其保驾护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沙皇的专制统治,确保军政大权集中在沙皇一人手中,故选B项。
【能力提升】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领主在获得土地管理权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权、司法权、铸币权、军事权等全部权力,材料“封君,即使他是国王,也都不再对这块封地有任何的管理权力”说明分封制度下庄园具有独立性,故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庄园法庭的罚款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可知,领主从司法活动中攫取了大量利益,说明庄园法庭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庄园法庭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领主与国王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庄园法庭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封建领主通过庄园法庭获得大量利益,使得封建领主势力壮大,这不能促进君主制的发展,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欧洲,城市市民与君主相互支持,促进了王权的扩大和城市自治的发展,这有助于削弱割据势力,强化王权,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频发,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可知,中古时期的大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在中古西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垄断着西欧社会的文化和教育领域,因此,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写作被僧侣垄断”表明当时欧洲的史书编撰受社会现实的影响,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查士丁尼用不同的文字下达谕令,颁行《法学汇纂》,并认为其适用于“一切民族”,这说明他强调法律应用的普适性,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夺取皇位的叛乱,超过半数的皇位更替都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这表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内耗产生了深刻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尚武风气,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教会对君权的钳制作用,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莫斯科公国颁布法典,规定地方民选代表有权参与乡长和地方官主持的司法审判,并可审核乡长和地方官的违规行为,这约束了乡长和地方官的行为,有利于官民矛盾的调和,故选C项。
17.【答案】(1)特点: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意义:推动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的形成;推动市民文化的形成和世俗大学的产生,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封建制度的瓦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