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试卷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为有关夏王朝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表1
史料 出处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 《史记·夏本纪》
太康,启之子也。盘于游田,十旬不反,不恤人事,为羿所逐也 《后汉书·东夷列传》(李贤注)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成武,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A.夏初存在政治动荡的现象 B.后羿历史原型得到印证
C.夏王朝真实性已毫无争议 D.文献史料互证必可释疑
2.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选拔郡县属吏赴长安学习,首创官办学堂“石室精舍”,教授儒家经典,免除学生徭役,蜀地迅速从“僻陋蛮夷”转变为“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文化盛地。这表明
A.尊崇儒学政策的推行 B.地方官学体系的建立
C.蜀郡区位优势的凸显 D.文教助推了地方治理
3.东汉时汉译的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魏晋时期吴支谦翻译的《佛说未生冤经》中有“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的言论。这反映了
A.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趋势 B.不同文化的异质性特征
C.佛经翻译水平不断提升 D.三教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4.据学者研究,今天的苏州一地在两汉时期尚非丝绸之路口岸,但到了唐代,苏州不仅成为了丝路交流的港口,还成为新兴的陶瓷外销中转枢纽。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A.陶瓷技艺的提升 B.陆上丝路的衰落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交通格局的变化
5.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首次采用西方现代测绘技术绘制完成的《皇舆全览图》(图1),较为全面、准确的记录中国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广大边疆地区。《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图1
A.表明中国传统地理学转型完成 B.反映清朝强化疆域管控的战略意图
C.凸显清廷近代主权意识的萌发 D.服务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署
6.票号是由山西商人首创的专门从事异地汇兑的金融机构,初期经营业务以内陆商埠为重心。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放弃严禁交商汇兑京饷的规定,允许山西票号经营具有代理国库性质的官款业务。对此举措解释合理的是
A.山西经济地位的举足轻重 B.近代财政体制改革的开展
C.官督商办模式的开创实施 D.局势动荡致国家财政窘迫
7.1896年,担任江南陆师学堂总教习的德国军官骆博凯在其家信中写道:“在这个阶段,中国聘用了许多德国军官和士官培训一支勇敢善战的国家部队,同时仿效英国的榜样努力培训舰队。”据此可知,当时
A.国内军事现代化成效显著 B.中外关系的缓和
C.中国自强御敌的迫切需要 D.英德矛盾的尖锐
8.193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包括左翼作家、自由主义作家及国民党背景人士在内的近百名文艺界代表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文协”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抗敌演剧队等,开展巡回演出与宣传。据此可知,“文协”的活动
A.开创了文艺创作的新模式 B.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
C.开辟了抗战的第二条战线 D.塑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核
9.新中国成立伊始,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学杂费减免制。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中学生的助学金,就支出了三亿多元。”这
A.契合国家对高新人才需求 B.说明群众的教育需求基本满足
C.彰显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 D.体现新中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10.1978年8月,广州市把蔬菜购销由国家定价改为购销双方在一定幅度内的议价成交,而后各地蔬菜源源汇聚广州,几十个品种任人选择,价格也步步回落。到1984年11月,广州蔬菜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随后,又率先放开猪肉价格和水产品价格。广州市的做法
A.体现了先行先试的探索精神 B.凸显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C.解决了城区蔬菜供销的问题 D.表明了计划体制困窘得以消除
11.图2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布局
图2
A.成为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B.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反映城邦公民政治的特点 D.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
12.在拜占庭帝国只有皇帝才能穿着丝质披风与紫色罩衫,任何人制作或私藏紫色衣物都要以叛国罪论之;在受到皇帝接见时,不同等级的外国使节需要换上拜占庭人的服装,法兰克人因级别低而没有资格穿披风。这表明拜占庭帝国
A.把维护皇帝权威作为统治核心 B.以服饰等级强化周边国家秩序
C.视紫色为王室最尊贵颜色象征 D.借服饰管理构建帝国身份意识
13.14世纪中叶以后,尼德兰和法国的风车、水车的价值受到世人更多的重视,强有力的排水机得以发明,鼓风炉得到广泛运用,机械也逐渐发展。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短缺刺激了技术应用 B.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 D.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4.美国的锡拉丘兹自18世纪之后便以制盐业为主要产业,最初是用骡子驮盐包向西运往五大湖区。伊利运河的开通迅速刺激了西部对盐的需求,使锡拉丘兹成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业城市。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B.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发展
C.市场需求促进交通的迅速改善 D.区域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转型
15.表2为1929-1931年部分拉美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单位:%)和国际债务初始违约日期。此表反映了
表2
国家 1929-1931年平均增长率 初始违约日期
阿根廷 -4.73 未违约
巴西 -3.11 1931年10月(部分延期)
智利 -6.86 1931年7月
|哥伦比亚 0.38 1932年2月(部分延期)
秘鲁 -5.86 1931年5月
A.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B.拉美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C.国际经济联系密切 D.拉美民主改革遭遇挫折
16.冷战初期,苏联在粮食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状态。1946-1947年,苏联向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法国供应了粮食,粮食总出口量达到了250万吨。1952年,苏联分别与意大利、挪威、英国等国签署了出口小麦、黑麦等谷物的贸易协定,粮食出口量进一步增至450万吨。苏联的粮食出口
A.反映出粮食问题得到解决 B.基于多重战略目标的考量
C.说明了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D.致力于缓和与西欧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宋以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原王朝定都的前选区域,特别是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而以今北京为中心的幽燕地区则为王朝边地,在唐宋时期被视为“夷狄之域”。自金元建都幽燕以来,历经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演变与思想积淀,以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逐渐成形。
北京为“天下之中”观念的真正确立,是在清朝时期。清朝疆城横跨长城南北且持续近3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设也较元、明两朝更为系统与完善,在此期间,古代中国大一统秩序自汉唐阶段的“中国一统”,进一步发展为“华夷一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清代理学家与经学家综合运用多种学术思想资源,最终使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定型。这是古代中国大一统秩序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对照汉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之中”观念,可以看出从秦汉至明清,古代中国大一统秩序既一脉相承,又有着与时俱进的发展。
-摘编自高波《“天下之中”转移与元明清大一统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成为“天下之中”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成为“天下之中”的历史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不断回答中国的问题,用新的理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表3
现实问题 理论创新
中国近代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与封建落后文化有关,中国封建的农耕文明抵御不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中国问题,回答了要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等重大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打下了制度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临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②
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究回答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谢春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回答中国问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格①②③处的空缺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回答中国问题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以来,葡萄酒在英国进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份额。中世纪晚期,英国政府通过提高进出口商品关税等措施制约和打击外国商人,同时颁布了《商业宪章》等法律。英国本土从事葡萄酒进口贸易的不仅有商人,还有贵族、投会人士甚至国王。以伦敦为核心的道路网和新的商业港口的建造在葡萄酒贸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兴市民阶层和乡绅的财富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对葡萄酒的需求增加。
-摘编自李志梦《中世纪晚期英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研究》
材料二 葡萄酒贸易对英法两国极为重要。15-18世纪,英法两国均以本国利益最大化为考量,都将对方视为对手,葡萄酒贸易首当其冲,成为两国博弈的焦点。英国对法国葡萄酒征收的关税税率由14世纪的12%提高至18世纪的28%,此收入成为王室财政的支柱。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国内酒精产业的发展,麦芽酒、杜松子酒等蒸馏酒得到迅速发展。国内啤酒业也受益于英法葡萄酒贸易对抗,消费税高达700万到800万英镑。1712年,葡萄牙的葡萄酒逐步占据了英国市场,成为英国市场上最实惠的葡萄酒。英国成功地应对了葡萄酒贸易危机,将挑战转化为英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5-18世纪英法葡萄酒贸易的博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英国葡萄酒贸易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18世纪英法葡萄酒贸易博弈对英国产生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周期制定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获三季,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公元前8年奥古斯都将八月(Sextilis)更名为“August”,与恺撒的并列。18世纪英国工厂引入机械钟表,将工人劳动时间精确到分秒。19世纪铁路网扩张催生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统一全球时区,确保运输协调,时间成为工业化社会的“基础设施"。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推动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确立八小时工作制。20世纪亚马逊雨林被滥伐,短视开发导致生态破坏,迫使人类以“长时段”视角重新评估发展。
-摘编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人类·时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5年3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试卷
历史(A卷)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A 2.D 3.A 4.D 5.B 6.D 7.C 8.B 9.C 10.A
11.C 12.D 13.A 14.B 15.C 16.B
17.(1)背景:河洛地区政治优势地位的逐渐丧失;北京成为封建社会中后期大多数王朝的都城;清朝北部疆域的拓展;古代中国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8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强化了北京作为多民族国家治理中心的合法性;强化了古代中国对北部边疆的有效统治;促进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深度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涵的不断丰富;带动了北京周边新兴商贸城市的发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第(1)问,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第(2)问,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照抄材料不给分。
18.(1)内容:①新中国成立,国家面临稳定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现实问题,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问题,在前苏联暴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迫切问题。②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服务国家战略;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6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第(1)问,每点2分,共6分,回答要符合时代环境,标明时间段和重要大事,内容完整,②中准确写出三方面内容,③中必须写清社会矛盾变化问题。
第(2)问,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9.(1)特征:在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政府政策影响;立法规范贸易活动;参与主体众多;贸易额增多。(8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增加了王室的财政收入;促进了英国酿酒业的发展;减少对法国的依赖,实现葡萄酒进口多元化;推动了英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工业革命开展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6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第(1)问,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照抄材料不给分。
第(2)问,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照抄材料不给分。
20.示例1:
观点:“时间争夺”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论述:“时间争夺”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文明进步。古埃及太阳历等历法改革优化农业生产,奠定文明存续基础;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建立统一全球时间,促进贸易与交通网络化。工业革命中机械钟表与流水线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推动物质财富积累。工人运动(如芝加哥大罢工)促使八小时工作制确立,打破资本对时间的垄断,推动劳动权益进步。“时间争夺”亦引发异化与生态代价。工业时代“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催生流水线式管理方式,致使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身心自由被剥夺。20世纪亚马逊雨林被滥伐、工业污染等行为,以短期利益透支自然“长时段”修复能力,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
总结:“时间争夺”既是文明跃升的动力(如技术进步、社会公平),也暴露人性的贪婪与短视(如生态破坏、劳动剥削)。未来文明需以“长时段”视角协调效率与可持续性,让时间回归于服务人类福祉的本质。(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观点:时间秩序折射人类社会的权力与斗争。
论述:古代帝王通过颁布年号和历法来宣示统治的合法性,例如罗马皇帝奥古斯都通过修改历法来强化权威。工业时代,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利润,而工人则通过罢工和工会运动争取缩短工时,如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的八小时工作制诉求,显示了时间在劳资矛盾中的核心地位。
总结:由于时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时间争夺”成为人类社会权力斗争的重要内容。(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标准】
(1)观点:2分。
(2)论述:8分。
(3)总结:2分。
等级 论题阐释
一等(9~12分) 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 ②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③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二等(5~8分) ①观点明确; ②有史实,论述较充分; ③有条理,较流畅
三等(0~4分) ①有观点; ②罗列史实; ③无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