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史明辨同学在电脑上输入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等关键词,搜出来的最可能是
A.广西起义 B.广州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2.1915年12月末,西南边陲的古城昆明以“一隅而天下先”的气概,首举反袁护国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明确提出“与全国人民竭力拥护共和国体”,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进行武装讨袁。这一事件被称为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五四运动
3.“在云南长征途中,红军每到一处都严惩地霸、体贴百姓、开仓济贫、秋毫无犯,获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在红军感召下,云南各族青年踊跃参军,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当红军的感人场面。”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A.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抗击了日本侵略者 D.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4.报刊杂志是我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是
A.《民报》 B.《新青年》 C.《知新报》 D.《劳动界》
5.通过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形成对它们的立体认识。与下列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司马睿的称帝离不开世家的支持,东晋的政权实际掌握在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世家手中。这一现象被称为
A.王与马,共天下 B.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C.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7.1945年8月,抗战胜利已成定局,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计。毫无疑问,这是一枝带刺的“橄榄枝”。毛泽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这是要亲赴
A.国民党一大 B.重庆谈判 C.中共七大 D.西柏坡会议
8.从如下图文资料中可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A.兼并战争的发展 B.儒家思想的盛行
C.牛耕技术的应用 D.铁器的广泛使用
9.“在春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发展壮大时,与中原各国不断发生碰撞,(在方式上)既有军事战争的冲突,也有盟会、联姻等和平的方式。”上述材料表现了春秋时期
A.民族之间的交融与交流 B.文化飞速发展
C.政治黑暗和落后 D.汉族同化少数民族
10.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中文翁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A.道家思想 B.法令条文 C.军事理论 D.儒家学说
11.下图为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员佩剑。该剑最有可能见证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京汉铁路罢工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国共合作北伐
12.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A.虚怀纳谏 B.劝课农桑 C.知人善任 D.戒奢从简
13.1879年,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在佛山诞生,下图为其火柴包装盒,醒目地标出了企业名称“巧明”,具有极强的标识度,在背景四角标明产地。这表明,该企业
A.深受洋务运动影响 B.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C.具有较强品牌意识 D.注重引进先进技术
14.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借助地理学科知识绘制的方位示意图,这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 B.“八王之乱”的爆发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游牧民族的内迁
15.西周时期天子土地直辖方圆千里,兵力直辖14万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到东周时期天子直辖土地方圆百里,直辖兵力几千人,天子成为诸侯的傀儡。这种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贵族腐败 B.农业发展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16.隋唐时期,“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由此可见,科举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促进了教育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7.“战国李悝估计,(当时)一个农民可以耕田百亩(约相当于20800平方米),每亩产粟三斗,可供五口人食用。以上这些都为解放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也使得有相当一些人成为有闲阶层,从而有时间去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为‘百家争鸣’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战国时旧制度瓦解 B.农业生产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C.农民都是有闲阶层 D.思想解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18.下图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 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 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19.某同学在学习某一主题时,绘制了一条时间轴,由此可见,他学习的主题是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北伐胜利进军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人民解放战争
20.下列有关佳士得拍卖行拍卖清单(见下图) 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于说明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诉求
B.完整再现英法军队在战争期间的暴行
C.对研究战争性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佐证了八国联军疯狂全面侵华的史实
21.下图是发生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
A.缘于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 B.发生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2.1913年,孙中山先生为他亲撰了一副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材料中他“为宪法流血”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23.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②处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 B.西晋 C.秦朝 D.东晋
24.《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反映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汉阳铁厂
北洋舰队战舰 派遣出国留学的幼童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摘编自新华社《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前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他们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材料四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难探索。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摘编自学习强国《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事件的名称。(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失败了?(1分)
26.“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回顾我党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总有精神力量鼓舞、激励全党全国人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图一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图二 遵义会议会址
材料二
刘少奇在修改党章报告中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该会议上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图二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会议。(1分)
(3)材料三中的诗歌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的重大战果是什么?(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密码。
材料一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和浙江嘉兴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的代表13人,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并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大会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以上均摘编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定的中心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反映其中心任务的史实。(2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大会召开时举办地点的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能做出正确决策的秘诀。(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14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材料三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起,秦始皇决议改革经济,下令全国,“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一法度衡石丈尺”、“修驰道车同轨”。
——齐世荣《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平抑物价。还推出了“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
——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哪种更替部落首领的办法?后来,这种首领继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中叙述的是什么时期的何种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改革经济的原因。写出“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修驰道车同轨”分别指的什么措施?(2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10 CAABC ABCAD
11-20 DACDC DBBAC
21-24 BBCC
25.(1)内容: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开办近代民用企业;③进行近代海防建设,建立新式海军;④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2)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名称:武昌起义。
(3)内容: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②提倡民主与科学;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为什么: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
26.(1)年份:1921年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会议:中共七大
(3)战役:渡江战役
重大战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27.(1)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史实:①领导京汉铁路工人罢工;②组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2)地点变化:从上海和浙江嘉兴到北京。
历史背景:①中共一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需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3)秘诀: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③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8.(1)制度:禅让制。
变化: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时期:西周。
制度: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原因:为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措施分别是:统一货币;统一车轨。
(4)措施:实行盐铁官营;实行均输法和平准法;推行“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