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宕昌县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宕昌县第二中学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月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共48分)
1.20世纪80年代,我国领导人指出:“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这一论述0
A.反映了我国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 B.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和谋划人类发展
C.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提升 D.表明中国对联合国的认知趋于客观
2.当中国的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时传至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世界后,便逐渐取代了埃及传统的、原料单一的纸莎草造纸术。这表明埃及纸莎草造纸术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A.中国造纸术造纸成本降低 B.中国和埃及商贸联系进一步加强
C.埃及纸莎草短缺且依赖进口 D.埃及纸莎草造纸工序未见详细记载
3.1910年,上海华界尚无自来水供应,市民向政府申请从租界接用自来水,外商趁机提出申请接用租界自来水的居民需编订租界门牌,缴纳租界巡捕捐,遭到中国拒绝。最终,在华商的大力推动下,政府批准国人自办了闸北水电公司,解决了市民用水问题。这表明当时()
A.城市化发展依赖于西方企业 B.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民生事业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爱国思想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4.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通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1902年中英续行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0
A.缓解洋务运动面临的经费压力 B.有力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试图为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5.美国学者巴里·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中写道: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B.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C.城市化新问题层出不穷 D.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6.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0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8.陈寅恪在追述其先世时曾说道:“先曾祖以医术知名于乡村间......寅恪少时多病,大抵服用先祖先君所处方药。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移家江宁,始得延西医治病。自后吾家渐不用中医。盖时势使然也。”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扩大 B.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束缚减弱
C.近代中医药事业受到冲击 D.庚子事变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9.据出土汉简记载,从今西安到敦煌近2000千米的距离,除有两段约300千米外,其余1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汉政府设置了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驿置45个。这一措施()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 D.缓和了边疆民族矛盾
10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并规定“日出为市,日落闭市。”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夜市繁荣。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11.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拥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共同特征:石片石器远多于砾石或石核石器;各类石器的加工往往是单面的;石器类型始终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主,未曾有以砍砸器为主的石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A.统一性和独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统一性和包容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12.唐宋时期,运河沿岸城市最先突破封闭市坊制度的束缚。常州、无锡两座城市在受市坊制约的旧城街区的基础上,形成自然发展、未受规划的新街区,城市形态整体呈不规则形状或纺锤形。这说明,运河()
A.促进城市的兴起 B.路线受城市位置影响 C.推动市镇的发展 D.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
13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便已控制了鼠疫,20世纪60年代基本消灭了天花,20世纪70年代末在整体上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病,其他传染性疾病如霍乱、疟疾等的防治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上重大成就表明()
A.中国已经完全消灭了各类传染病 B.中国医疗卫生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C.中国已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D.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14运河的开凿利用有时会影响某个国家的历史走向,或在某个地区或世界战略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对运河所产生的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A.京杭大运河-沟通中国境内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B.米迪运河-成功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两大海域
C.巴拿马运河-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距 D.苏伊士运河-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15朱熹在《家礼》中规定族田不得典卖”的原则为后世宗族所恪守,但明清时期族田买卖成为了田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族田买卖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宗族组织的瓦解 B.等级观念的削弱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理学思想的式微
16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世界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 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 C.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 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第11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的工厂开设在城市。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约有50个纱厂,大多数纱厂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得到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用砖砌的房屋。不久,在城市最外面的东南方,也建起了一些四周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及其在促进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每当夜色降临,欧洲各地城市会实施宵禁。16、17世纪,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英国咖啡馆、餐厅、小酒馆可以通宵开放。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些城市夜晚也不再关闭域门,甚至连城墙都推倒了。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伦敦也出现了斯特兰德广场、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三大夜生活商贸中心。
材料二进入 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人类在黑夜的很多活动其实都具有经济意义,无论是夜生活的兴起,还是夜间劳动,本质上都是夜间的经济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欧洲夜间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8分)
材料一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材料二建国后,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西南筑路大军在1952年修成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听取外国专家建议,认为应“先把交通、通讯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设计我国的发展战略时,进一步把能源和交通作为我国战略重点。他强调要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投资,加快发展。邓小平认为这不仅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他指出:“至于一些做法,如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方向等,我赞成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基础工业,无非是原材料工业、交通、能源等,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要坚持十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这也是开放,在这方面,胆子要大一些,不会有大的失误。多搞一点电,多搞一点铁路、公路、航运,能办很多事情。”
-摘编自古盛玲《邓小平与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主张发展铁路事业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邓小平发展交通事业的思想。(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并分别概括其主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8分)
答案解析
选择题答案
CADCDDCBBADDCCAC
非选择题答案
17.具体表现:工厂集中在城市,人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就业;工人居住条件差,形成了工人棚屋区;城市中心区域得到美化,出现了宽阔的街道和漂亮的别墅;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
作用:工业革命促使大量工厂在城市建立,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城市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工业革命还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8.(1)变化趋势:从宵禁到夜间娱乐活动逐渐丰富,从宫廷贵族扩展到普通市民,从限制到开放,从有城墙到拆除城墙,从简单的娱乐到形成夜生活商贸中心。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如汽灯的发明和使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2)主要特点: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存在童工和女工;出现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成为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3)简评:积极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消极方面,工人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生活条件差,童工和女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夜间经济活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赌博、犯罪等。
19.(1)理由: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收入;便于朝廷传达政令;利于调兵和物资运输;减轻百姓和官吏负担;改善社会风俗。
(2)思想: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起点;将交通作为战略重点;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重点投资;增加对交通的投资,宁肯欠债也要加强;开放思想,胆子要大,勇于尝试。
20.(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重视农业生产;同时,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为重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儒家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重视百姓的温饱问题,主张减轻赋税;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主张统治者要获得民心,使百姓有“恒产”,提出“大农业”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范畴。
法家主张:管子认为统治者要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考察,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实施“农战”思想,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限制人口流动和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2)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消极方面,过度强调农业,抑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农战”思想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宕昌县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