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连城一中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月考1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1917年4月,李大钊指出:“国家必有其中心势力,才能谋统一与发展,此之势力,必以中级社会为中枢。”1921年3月,他再次讨论中心势力问题时认为:“要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事业,需先建立强有力的团体,以动员和组织民众力量。”李大钊的变化
A.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B.有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植根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
2.1919年初李大钊就提出知识分子应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号召把“纸面上的笔墨运动”变成“街市上的群众运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习组织,向铁路、重要厂矿和城市发布大量政治宣传品。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B.马克思主义者注重理论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
D.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救亡道路的转变
3.1919年1月,北大教授李大钊帮助全国学生救国会出版了《国民》杂志,并积极撰文传播新文化。在他的影响下,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该演讲团在4月前后曾围绕山东问题作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巡行讲演活动。这体现出
A.中共成立条件已经具备 B.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C.思想启蒙引导社会运动 D.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4.1924年5月《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中指出,“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这一说法意在强调
A.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 B.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C.工人阶级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 D.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延续
5.某组同学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三幅油画。该组同学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打开革命新局面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D.探索革命新道路
6.中央红军在渡过大渡河后,在即将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前,整理颁发了《对彝藏番回苗等少数民族的标语口号》(共十四条),如:“苗民们,不要怕,红军保护苗人!”“苗人汉人一律平等,不准哪个压迫苗家!”“彝、番、藏人一律平等!”红军此举
A.提高了少数民族政治地位 B.实现了各民族平等
C.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D.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7.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各种合作社及银行发行了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以小面额为主,认购的股金可以分期缴纳,群众还可以将实物折款认购股票,股票严禁充当现金流通。据此可知,当时革命根据地
A.建立了近代货币体系 B.政策灵活因地制宜
C.消除了股票投机现象 D.经济发展资金充足
8.某班正在策划“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展览活动,以下四幅图片按时序布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9.以下是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部分策略路线
(1)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以更充分的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 (2)改变过去对富农的政策,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我党发动工农群众巩固苏区的革命政权
B.我党调动一切力量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C.我党降低了入党标准以便壮大党的队伍
D.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0.表2所示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界编写的部分民族英雄读物。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
时间 民族英雄读物 编著单位 主要内容
1933年 《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 江苏省教育厅 对江苏历史上抗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传述和介绍
1938年 《非常时期民众丛书》 国民政府教育部民众读物编审委员会 韩世忠、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
1939年 《战时民众知识小丛书》 国民政府教育部陕西服务团战区中小学教师教材编辑组 民族英雄的故事
A.发挥了动员激励民众的作用 B.奠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
C.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旨在抨击沦陷区的亲日傀儡政权
11.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从“公审蒋介石”转向“联蒋抗日”。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中国共产党的转变
A.适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 B.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D.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如图是存于甘肃省静宁县档案馆的一份电报内容。电报中的当事人发动“诤谏”意在
……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责,昨日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竞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学良、杨虎城1936年12月12日发给静宁县长的电报
A.抗议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B.声援东北地区抗日斗争
C.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D.逼蒋抗日挽救民族危亡
13.全面抗战爆发后,边区自发流行由当地农民与外来短工组成的劳动互助组。到1943年夏,劳动互助团体更为普及,安塞县参加集体劳动的劳动力占到全区的80%。毛泽东认为,这是生产制度上的革命。这一时期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
A.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实施 B.影响了未来农业经营方式
C.奠定了西北工业化的基础 D.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4.20世纪40年代初,《岳飞》历史剧巡回演出,场场爆满。重庆国泰大剧院一连演出八场,一时间万人空巷。演出现场,中方还负责招待了英、法、美、苏等许多国家的驻华使节,并赠送“还我河山”的旗帜。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电影放映技术的提高 B.提振抗战士气的需要
C.西方青睐中国的文化 D.艺术出现平民化趋势
15.1937年11月太原失守,日军气热汹汹地猛进,国民党军节节后退。当时华北已经飞雪,装备简陋、习惯山地作战的八路军,却穿着单衣草鞋大踏步向敌后、向平原挺进,他们同地方党组织结合,开辟并巩固新的抗日根据地。这佐证了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抗战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C.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敌后战场的作战促成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展
16.近代,中国共产党某报告中指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实行人民的统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和平、独立、民主的外交。”该报告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B.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C.兼具建国纲领和临时宪法的作用 D.为革命前景设计了光明的蓝图
17.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南昌起义北伐战争淮海战役 D.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18.渡江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编印了《城市常识》,并下发给所有指战员学习。此举
A.为接管北平等大城市做准备 B.说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全国胜利
C.顺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19.下图中的战役
A.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B.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C.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20.图3、图4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次重要战役示意图,这一阶段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方针是
A.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 B.自力更生,进行自卫战争
C.打到敌人腹地,扭转战略态势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1.下图为《人民画报》1952年1月的新年宣传画《向苏联专家学习》,该图
A.展现出典型浪漫主义风格 B.表明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C.突出中苏友好的政治主题 D.说明苏联模式全面推广
2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辩证地看待工商业。1949年9月,一方面为繁荣经济,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写入《共同纲领》;另一方面,为限制私人资本的消极性,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A.采用了符合时宜的经济政策 B.积极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之中
C.摧毁了国民政府的经济根基 D.调动了工商业者建国的热情
23.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评论道:“(这)年是中国人民政府威望增强的一年,更是共产主义世界和非共产主义世界一致认为中国是东亚大国和世界五强之一的一年。”该评论基于,中国
A.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B.参加了战后首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
C.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努力促成印度支那问题成功解决
D.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从而提高了国际地位
24.以下是1955年国家节约投资计划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部门 重工部 (基建) 商业部 (基建) 铁路部 纺织 工业部 邮电部 文化部
节约资金 (万元) 9000 5000 59000 9000 3200 5600
A.照搬苏联建设模式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D.大力推进“一五”计划
25.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重要举措。这些措施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D.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3分,27题9分,28题16分,29题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革命道路的曲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高潮,两次革命高潮,却是三次革命高潮……它们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政治革命高潮,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它们的依次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反映了政治上、思想上新陈代谢的快速步骤。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敌我力量严酷较量及其消长的历程就是“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让位给新生的小的力量,力量小的要变成大的,因为大多数人要求变。”……中国近代革命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的过程。
——均摘编自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革命高潮”的名称。(3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某小组围绕抗日战争进行探究学习,收集到了三种不同载体的史料:
材料一
1941年7月7日,《解放日报》刊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提出“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拥护国民政府对德、意绝交的正确行动,并准备采取新的步骤。”
材料二
材料三
依据史料的表现形式分别指出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研究价值。(9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自身力量相对弱小,同时党员内部成分复杂,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的影响,给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由于缺乏革命经验,党内也曾犯过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得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前夕,毛泽东再次号召全党要始终以“赶考”的姿态,弘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将党的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摘编自冯留建《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与实践路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带有自我革命的基因,不断突破自我,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党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努力革除自身的顽症痼疾,使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深刻把握开展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在不断深化和成熟的自我革命实践中积累宝贵历史经验,对新时代继续深入开展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摘编自肖唤元《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历史进程、内在逻辑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进行自我革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实践。(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进行自我革命的原因。(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2—1954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部分)
1952年8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施行。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通过为正式决议。
195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施行。
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确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
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举行开工生产典礼。
1954年9月15日-28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12分)
连城一中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月考1历史试卷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A D C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B C B D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C D B
二、非选择题(26题13分,27题9分,28题16分,29题12分)
26.(13分)
(1)名称: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3分)
(2)论点:新生力量的增长推动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2分)
论述: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3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共诞生,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政府统治;(3分)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壮大,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27.(9分)
史料类型和研究价值:
材料一: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敌后抗战、抗战时期的舆论宣传以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华抗战的情况。(3分)
材料二:实物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华抗战情况;用来研究美国对国民党的扶持;研究正面战场的抗战。(3分)
材料三:影像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历史事件;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3分)
28.(16分)
(1)实践:中共“二大”从国情出发,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中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八七会议上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吸取教训,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独立自主解决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顾全大局,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方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廉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0分。一点2分,任答五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原因: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质;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革命形势的变化;近代以来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杰出的无产阶级领导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9.(12分)
举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一五计划;颁布1954年宪法。(6分)
意义: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