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D.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2.黑龙江省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著名的“土地改革第一村”,土地改革使元宝村的农民翻了身。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这首唱响中国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是指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某班同学创作了以“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主题板报,下列事件能入选主题版块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运动
5.图1和图2的两期封面人物,共同展现的时代风尚是
A.劳动光荣 B.见义勇为 C.勤俭节约 D.尊老爱幼
6.下图所反映的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7.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8.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951年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受到西藏群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场景
A.解放中国全境 B.改革土地制度 C.巩固新生政权 D.打开外交局面
9.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如图是陶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0.下图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大跃进”高潮的掀起
1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础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万匹,同时食糖1955年的全国零售比1950年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A.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B.基本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12.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集中体现的精神则是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D.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13.以下是小林收集到的一些五十年代的年画,可以反映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是
A.《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 B.《养小鸡捐飞机》
C.《拖拉机来咱社代耕了》 D.《庆祝新宪法诞生》
14.据下图可知,“一五”计划
A.推动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B.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D.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5.1927年,由无锡人王云清在三凤桥堍开设了慎馀肉庄(三凤桥肉庄前身),经三凤桥传人蔡杏根、王阿林二位名师精心烧煮,其烧煮的肉骨头骨酥肉烂、鲜美可口,是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三风桥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三凤桥的改造形式是
A.强制没收 B.互助合作 C.自主经营 D.公私合营
16.在开发大庆油田的会战中,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他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危急时刻,他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是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黄继光
17.到1956年底,96.3%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99%的私营工业户和82.2%的私营商业户参加了公私合营。据此可知
A.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全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C.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18.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些口号反映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精神 B.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9.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你认为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A.“一五”计划已经取得成就巨大 B.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D.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20.如图是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体现
把智慧和力量献给祖国
A.土地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就 B.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志向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D.包产到户激发农民的热情
21.如图是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该作品
《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
A.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表达了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D.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22.下面的表格归纳了新中国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建设新生的共和国,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斗争。表中的①②③处分别应填写
时间 历史事件 意义
1950年—1953年 抗美援朝 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1950年—1952年 ①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1956年 ②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953年—1957年 ③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A.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土地改革、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23.1954年全国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英雄人物、著名文学、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和宗教界代表人物等。这反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具有广泛代表性 B.强调制度稳定性
C.提高决策科学性 D.权力具有至上性
24.某文献出现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论述。该论述出自于哪一文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据,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以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也已经成熟。
——摘自毛泽东《关于及开全国人民医务士,会的几点说明》
材料三
(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有利条件。(2分)
(3)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基本完成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3分)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场景?有何意义?(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请你举出在这次事件中涌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支撑材料三事件的法律文件是什么?(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三的事件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1分)
27.新中国建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新中国的诞生】
材料一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首都北京30万人聚集的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盛典?这一盛典有何重要意义?(2分)
【捍卫国家安全】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3分)
【工业化的起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3)为了改变材料三中的落后面貌,我国于1953年开始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写出这一措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重大成就各一例。(2分)
【新制度的确立】
材料四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者递交参加手工合作社申请 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
(4)材料四中的三张图片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社会变革?随着这场变革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哪一发展阶段?(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左图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翻开这张泛黄的老报纸,当年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面仿佛重现于眼前。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开国档案”。
——选自《知识图谱》
(1)写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的理由。(2分)
材料二
漫画《家乡喜讯1952》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二中的漫画相关的法律文献及其主要内容。(1分)
材料三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1分)
参考答案
1-10 DBCCA DCCAB
11-20 CCDDD CCADB
21-24 BDAB
25.(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条件:《共同纲领》的实施;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土地改革的完成;全国普选条件的成熟。
(3)事件:三大改造;
时间:1956年底。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1)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任意一点)
(2)抗美援朝。邱少云;黄继光。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27.(1)盛典:开国大典。
意义:宣告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目的:保家卫国。
原因: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精神:爱国主义。
(3)措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
重工业:生产解放牌汽车。
交通运输: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4)变革:三大改造或社会主义改造。
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内涵: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答出3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