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2025 年中考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文科综合卷历史满分 75 分,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共 8 页;考试时间 70 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30 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
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有 1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考古发掘出土的利簋腹内刻有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这一事件;而在《尚书·牧誓》
中也记载了武王伐纣的事件:“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这说明 ( )
A.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B.利簋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器
C.利簋是在牧野之战时铸造的 D.文献史料能反映真实历史面貌
2.下面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3.“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直至天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材料体现了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是
( )
A.开始使用纸币 B.海外贸易活跃
C.打破坊市制度 D.打破时间限制
4.1684 年,清政府设台湾府;1689 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62 年,清朝设置伊犁将
军;1793 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材料表
明( )
A.大一统的局面开始形成 B.清朝强化边疆地区管辖
C.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清朝反抗外来殖民侵略
5.《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
一规定表明 ( )
A.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遭到削弱 B.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D.清政府加强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6.1941 年 12 月下旬,香港沦陷,大批进步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危险。1942
年年初,在中共中央的组织领导下,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将他们
从日军“虎口”中营救出来。这场营救行动 ( )
A.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 D.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
7.下表是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淮海战役的胜利 (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辆 船只 筹粮 挑子 牲畜
543 万人 20.6 万副 88 万余辆 8500 余艘 9.6 亿斤 35.5 万副 76.7 万头
A.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B.是人民群众大力支前的结果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下面是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图。由图可知,“一五”计划时期 ( )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注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D.着眼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9.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
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团结合作 D.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10.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圈来说,大量新知识和已经失传的旧知识经由商业交流渠道传回
欧洲,给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研究素材。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当然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
而研究这些新学问,就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现实需求。这说明中世纪的大学 ( )
A.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1.14 世纪,意大利的家庭住宅设计开始日益注重住宅中私人空间的建设和设置,很多贵族
家庭重视房间的采光度,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健康和精神舒畅。这一建筑理念 ( )
A.体现了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B.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追求 D.表明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12.1942 年,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海报(见下图)。海报描绘了一个受伤的工人无
奈地注视着观众,他的手臂被夹在夹板里,脖子上吊着石膏绷带,海报中的文案为:“小心!无
所事事的双手等于为希特勒工作!”这反映了美国 ( )
A.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德国
B.军工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领导全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
D.为战胜法西斯进行生产动员
13.小可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过程中,收集了“玻利瓦尔”“甘地”“纳米比亚独
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资料。以下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她的论文主题的是( )
A.灿烂的古代亚非文明 B.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C.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
业。请完成第 14—15 小题。
14.丰富的考古发现见证了源远流长的山西文明。下面是某位同学在网上搜集到的图文信息,
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
A.山西——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B.山西——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C.山西——中华民族融合的舞台 D.山西——中国戏曲艺术的故乡
15.下面是某本书第六章中节选的片段,据此判断片段所述事件发生在 ( )
1948 年 3 月 28 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到山西,有人这样讲述
毛泽东等人在山西的历程:“千里行程,一路繁忙,洒下一路爱的真情。”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立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45 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分)
16.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下面是九年级同学以“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主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板一 【民族交融篇】(5 分)
(1)一组同学阅读文学典籍后,制作了下面的读书卡。请按照要求完成空白处内容的填写。
展板二 【巩固格局篇】(5 分)
(2)二组同学展示了左边一组图片,请你
分别对其进行介绍,并谈谈你对民族认
同的理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7.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
志。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岁时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新年、清明等传统节日继续保持着活
力,新兴的节日也不断涌现……除了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之外,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节日期间
的游戏、出游、宴饮、观看表演等。与前代相比,这些节日活动一部分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使得节日规模更加盛大。
——摘编自毛晓帅《宋代城市节日风俗的文献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节日活动的变化,(2 分)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 分)
材料二 《独立宣言》(美国立国文书之一)
18 世纪北美 13 个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独立战争的政治纲领。主要由杰
弗逊起草,1776 年 7 月 4日由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宣言宣告这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成
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因此,7 月 4日成为美国全国性的假日——独立日,习称“美国国庆
节”。
——摘编自《大辞海·政治学社会学卷》
(2)依照材料二,为法国的《人权宣言》编写大辞海词条。(2 分)分析美国设定“独立日”的
现实意义。(1 分)
材料三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
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重温 100 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
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我们才能更
加步履铿锵、勇毅笃行。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让五四精神烛照复兴征程》
(3)根据材料三,写出为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节日。(1 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画线部
分观点的理解。(2 分)
18.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与实际相符合,合理的调整将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
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 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
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
的利润……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
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
材料二 瓦尔特·里普曼在 1935 年把罗斯福的经济措施称为“新政”,他写道:“胡佛在
1929 年秋季提出的经济政策在美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政府承担起使整个经济实现良性
循环的任务……罗斯福的经济措施是对胡佛经济措施的一种延续和进化。”1937 年可以说
是美国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有一段时间生产曾达到了 1929 年的水平。罗斯福在公共设施上
花了大笔钱,使用 105 亿美元,在不同时期雇用了约 850 万人,新建了 12.2 万座公共楼房,还
有大量的公园、操场和水库。
——摘编自保罗·约翰逊《现代:从 1919 年到 2000 年的世界》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
1984 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
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
策。进行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就要提高资源
统观念……1984 年到 1988 年,国家指
配置效率。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
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 1123 种减至
最有效率的形式。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围绕在以
50 种。此后,私营企业开始成批出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发展市场经
现;1988 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
济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1992 年,邓小平同志
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 年,中共十四
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东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伟大创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是如何使俄国实现“前进两步”的。(3 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罗斯福经济措施中“进化”的内涵。(1 分)从多角度评价这一政策。(2
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2 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特点。(2 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15 分)
1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李老师以“历史大变
局”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研读历史资料——了解交通之变】(4 分)
(1)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下面两则文献材料反映的交通发展分别
带来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以首都咸阳
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
为中心的驰道,又命令蒙恬修筑由咸阳向北
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
延伸的“直道”,并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
“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
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由地理大发现带
之间修筑“新道”。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
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
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为解决
勃发展……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
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
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 流入北亚。
代史》等
——摘编自萧国亮、王珏《世界经济史》
任务二 【呈现东西运动——彰显思想之变】(4 分)
(2)思想解放运动既是改革的动员令,又是社会变革的先声。下面图片场景反映的两场思想解
放运动分别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任务三 【阐述历史事实——见证局势之变】(7 分)
(3)历史的演进是多种因素发展的结果。请你运用下列史事,从“格局·变局”或者“侵
略·反抗”中选择一个主题,并从中任选三个关键信息,写一篇 150 字左右的小短文。
格局·变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冷战 两极格局 一超多强 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侵略·反抗:戚继光抗倭 甲午中日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九一八事变 日本偷袭珍珠港历史参考答案
1.A 2.D 3.D 4.B 5.C 6.B 7.B 8.C 9.C 10.A 11.C 12.D 13.B 14.A 15.D
16.(1)史实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 分)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
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等。(1 分,写出一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 分)
代表事件: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等。(1 分,写出一个即可)
边疆管辖: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1 分)
(2)图一: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
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1 分)
图二:1997年 7月 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 分)
图三:1999年 12月 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
式成立。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成功实践。(1 分)
图四:1992 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
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 分)
理解:民族认同是人类在共同的地域上,伴随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生活等
逐渐形成的。(1 分,符合题意即可)
17.(1)变化:较前代内容更加丰富,传统节日继续保持着活力;从宫廷之中逐渐扩大到社会的
各个阶层;更加注重享受和娱乐,且节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促使节日规模更加盛大,推动了
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对生活娱乐的需求增加;宋朝科技发展
迅速。(2 分)
(2)《人权宣言》,1789 年 8 月 26 日颁布,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
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
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从而使基本人权
原则成为宣言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奠定了近代宪法的基础。(2 分,
符合题意即可)
现实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决心。(1 分)
(3)节日:五四青年节。(1 分)
理解: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
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
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 分,答出任意一点且符合题意即可)
18.(1)1921 年,列宁主持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
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在工商业上,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3 分,
言之有理即可)
(2)内涵: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 分)
评价: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
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
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
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2 分,从正反两个角度作答)
(3)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理论界对能否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热烈讨论;邓小平发
表南方谈话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发展市场经济。(2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特点: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从农村起步,迅速
向城市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 分,答出
任意一点即可)
19.(1)左框材料变化: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1 分)影响:有利于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1 分)右框材料变化:商品种类多;交往范围广,以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交易量大。(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影响:欧洲大西洋沿
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和亚洲、
非洲、美洲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图一: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旧文化,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
传马克思主义。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
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
面性,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 分,符合题意即可)
图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 分,符合题意即可)
(3)【示例】
格局·变局
近代以来,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束及各种力量的消长,世界格局出现了三次大
变动。
一战后,通过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体系。这一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相反却使得各国矛盾加剧,
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分裂,美国实行冷战政策。1949
年,北约成立,1955 年,华约建立,两极格局形成。1991 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对立的两
极格局终结。随着日本、欧盟实力增强,中国、俄罗斯等的发展,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
的局面,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综上,自近代以来世界格局进行了几次演变,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观点论述与所选史事建立
联系,并紧扣文章主题,进行解释和扩展可得 7 分。之后按等级逐条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