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老校(文化街校区)
2024-2025学年高三下期03月测试(一)
历史答案
1、B
2.B
3.D
4.B
5.D
6.D
7、A
8、D
9.B
10.C
11.D
12.D
13.D
14.B
15.A
16.A
17.(1)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区域性国际体系.朝贡双方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一点2分,任答两点,共四分)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及条约体系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封贡体系的厚往薄来;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一点2分,任答三点,共六分)
(2)理解: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一点2分,任答两点,共四分)
18.(1)特征:偏重边疆开发与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与国内抗战形势密切相关;对国内舆论影响大。(6分)
(2)意义:促进边疆学术研究发展,推动边疆开发: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交流和理解;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的形成。(6分)
19.(1)相同之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城市群;城市化面临相似的挑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强;城乡差异大;城市公共服务存在不足;存在城市非正规就业扩张问题。(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产业结构与发展战略;人口分布情况;基础设施与资源赋;政策与制度差异;社会与文化因素。(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启示:城市化进程要与国情相适应;城市化进程要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要注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城市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对城市发展需要进行前瞻性规划;要注重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0.(12分)左图:(以图证史)1908年的《女界现象》描绘了女学生街上放风筝的场景,反映了女子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不解,反映了部分人仍固守传统:对女学堂的认知,折射出新式教育的发展。
(以史解图)晚清时期,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和西学东渐的深入,传统的男女观念受到冲击,女性逐渐获得接受教育的权利,材料集中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平等新风尚的出现和新旧思想交锋的现实。右图:(以图证史)1956年的《两把尺》描绘了奶奶的尺用来量布做新衣,阿姨的测绘尺用来测量祖国,体现出社会主义新时期女性参与家庭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象;画中人物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女性成为国家主人的喜悦和建设国家的热情。
(以史解图)新中国实行男女平等政策,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漫画借小女孩之口歌颂了新社会的新风尚。
两幅图像展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深刻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分别从以图证史和以史解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性的总结。)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老校(文化街校区)
2024-2025学年高三下期03月测试(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距今约4000年的大型古观象台兼祭祀台示意图,该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附近。它由观测点、夯土柱和柱间狭缝组成,可根据日出时刻太阳出现在对应狭缝的位置判断节气。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C.建立了完整的历法体系
B.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有较大比重
D.天文观测推动祭祀活动的发展
2.甲骨文卜辞所记商代祭祀用牲,以牛、羊、豕、犬为主,其数量动辄至三十、五十、三百,有时甚至多达千头。饮料祭品“氅”(郁金草和黑黍酿的香酒)的数量多至百卤(酒器)。这反映出,商代
A.借助祭祀固化社会阶层
C.利用祭祀肯定君权神授
B.赋予祭祀重要社会职能
D.通过祭祀构建封建集权
3.秦刻石曰:“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材料体现了()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文字度量衡的统一
D.大一统国家的创立
4.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
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
C.加速了北魏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B.发挥了维护基层治安的作用
D.瓦解了北方豪族的庄园经济
5.会馆主要是由同乡商人所建的商业组织。清代会馆大量出现,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为盛。如这一时期的苏州会馆林立,其中“三山会馆建自前明万历年间”,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助金人列官员五名,又列洋帮、干果帮、青果帮、丝帮、花帮、紫竹帮商人百余人。这反映出当时
A.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C.南北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B.政府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D.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6.近代上海开埠以来,租界的房屋编号、悬挂门牌的制度逐渐扩展到冬界取代此前强调人口家户信息的保甲门牌制度。编号门牌上书中文路名、号数,火警救援、邮政精准投递等,日常活动均以门牌编号来定位。门牌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推动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
B.消弭租界华界管理差异
D.促进城市空间治理转型
7.20世纪40年代末,东北、华北地方人民政府给农民颁发土地执照、土地房屋执照。这一做法
A.践行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8.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图中文字:股金证(中间文字)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上面文字)1954年12月18日(下面时间)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D.手工业者以入股的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9.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A.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D.打破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局面
10.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据此可推知罗马
A.执政官须由将领担任
C.呈现政体变动的趋势
B.民主制度走向衰落
D.帝国扩张进程受阻
11.中世纪西欧,作为“市民阶级的合法身份”的标志,自由“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特权,同时也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区特权”。一个逃奴只要在城里住满一年的时间,那他的农奴身份在城垣内就将消失殆尽。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A.冲击了传统专制王权
C.有助于工商业的复兴
B.得益于庄园经济的崩溃
D.有利于孕育新生产方式
1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这段话旨在
A.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反映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
B.阐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不如当事人
D.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13.“御家人”是日本幕府时期直接效忠于将军的武士,被禁止从事农业和工商业,也不可以买卖封地。德川幕府时期,有些潦倒的“御家人”私下经营小店被发现后甚至受到严惩。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武士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受到重视
C.庄园经济对中央集权的破坏作用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了不断强化
D.幕府加强封建统治秩序的内在要求
14.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形成了新的国际贸易枢纽。以下不属于新兴贸易枢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对下图中①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
C.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D.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16.20世纪30年代,多达5000名的美国工程师被苏联政府雇用,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者是娴熟的技术工人。此外,苏联科学院日益成为一个大型研究实验室,高等技术院校也实施了类似的改革。材料现象主要缘于当时苏联
A.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新经济体制的确立
B.克服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D.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不仅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并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也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既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政府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国际作用。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4分)
18.[史学与救亡]
材料一 1938年,顾顿刚在昆明创办的《边疆》《史学》是专门研讨边疆民族问题的刊物,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边疆学的重要资料。
据统计,这一时期《边疆》共刊登68篇文章,《史学》共刊登38篇文章。《边疆》刊文的研究地域涉及西南、西北、华南、东北等,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为主,涉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的文章共38篇,约占文章总数的56%。其中《边疆》直接涉及云南的文章有27篇,约占文章总数的40%;《史学》涉及云南的文章有7篇,约占文章总数的18%。
——摘编自从颜克成唐淑权《《边疆》《史学》周刊看昆明《益世报》副刊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1939年顾颉刚在《边疆》上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后,引起了很大反响,重庆《中央日报》、南平《东南日报》、西安《西京日报》等报纸纷纷转载《边疆》杂志社也收到不少讨论文章,这些文章对顾颉刚的观点大多表示赞同,特别是从当时的形势着眼,认为顾氏提出这一观点对团结抗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周文玖《“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傅斯年如是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38年以后《边疆》《史学》的学术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边疆》《史学》创办的重要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1949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轻工业产值基本仅略低于重工业产值。到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87年的25%上升到47%。1952年,中国有9个市区非农业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6.0%。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增加到53个,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为21.8%。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迁移成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是中国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两类主要群体,而其中以进城务工人员占大多数,2016年进城务工人员中没有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达64.9%,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0.84%。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2359元和2806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则分别为16021元和13328元。
材料二 印度独立以后即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战略。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以后,印度工业仍然主要是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依靠技术驱动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资金和技术人力潜力。印度的城市化率也从1987年的约25%增为2008年的30%。1951年,印度只有5个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占印度城镇人口的比重为15.2%。2011年,印度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增加到46个,占印度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0.8%。2012年,城市地区约有33510个贫民窟,约有10.9%的家庭居住在贫民窟里,但城市地区家庭每月人均支出为2399.24卢比,而此时农村地区家庭则每月人均支出为1278.94卢比。2012年在印度非农总就业人口中,非正规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74.8%。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放《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和印度城市化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印两国城市化差异的因素,并谈谈从两国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启示。(8分)
20.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女界现象》(1908年) 正月十五日,后门外大街马路上,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拿着风筝来见年心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凡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 该家长赶紧禁止才好。 《两把尺》(1956年) 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赶紧禁止才好。
材料二 图像何以入史和证史 一方面,图像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信息的承载者与记录者:另一方面.图像本身往往也是历史事实或进程的组成部分。让图像说话有两种路径:一是以图证史,二是以史解图。
——摘编自王加华《让图像“说话”:图像入史的可能性、路径及限度》
依据材料二的两种方法,对材料一的两幅图分别进行解读。(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老校(文化街校区)2024-2025高三下学期3月测试(一)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