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
1.7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裴将军诗》(如下图),形式感强,字形结构长短、大小、粗细变化较强,碑中行草书由楷书的笔法调和而来,加以篆籀沉稳苍茫之风,吸收了张旭草书的肆意浪漫。这反映了( )
《裴将军诗》
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书法艺术脱离了底层民众
C.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行草书创作严格遵循规制
2.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描写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位诗人应是( )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王维
3.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下列是他的作品是( )
A.《步辇图》B.《送子天王图》
C.《韩熙载夜宴图》D.《清明上河图》
4.唐诗对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下列唐诗与其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诗句 反映的社会现实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显示了唐朝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B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 反映了唐朝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
C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揭示了人民的疾苦
D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法曲》 反映了唐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A.A B.B C.C D.D
5.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多种书体下影响深远的书法名家的集大成,使唐朝书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 )
A.王羲之、颜真卿 B.吴道子、欧阳询
C.柳公权、阎立本 D.柳公权、欧阳询
6.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00多个,几乎占现存全部石窟的半数,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A.佛教至高无上 B.重视中外交流
C.交通十分便利 D.国力十分强盛
7.据《旧唐书》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曰此购柳书。”下列有关“公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画家 B.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欢迎
C.他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D.其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
8. 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 )
A.唐朝文化多元繁荣 B.宋朝文化继承创新
C.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9.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B.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
C.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 D.文学艺术反映人民需求
10.诗史互证。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两首诗歌,这反映出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节选)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11.李白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而杜甫是位“苦难诗人”,其很多诗作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材料中所述两人作品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
A.文化水平不同 B.个人前途不同
C.时代背景不同 D.性格特点不同
12.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13.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唐诗、宋词 B.唐诗、宋词、楚辞
C.唐诗、宋词、元曲 D.楚辞、唐诗、元曲
14.学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同学们使用以下图片布置展板。适合这一展板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C.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D.唐朝积极的进取精神
15.如下图所示的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域风情与中上文化的交汇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6.某同学对唐朝历史很感兴趣,搜集了如图的素材进行研究。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唐朝的( )
A.文学艺术 B.中外交往 C.经济发展 D.社会风气
17.小丽同学参观2024年唐山南湖春节灯会时拍到以下彩灯照片。这些彩灯生动展现出( )
李白赋诗 玄奘西游 女子打马球
A.唐朝的社会文化风貌 B.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C.宋朝领先的科学技术 D.宋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18.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下列入物与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①阎立本——《步辇图》 ②宋应星——《农政全书》
③吴承恩——《西游记》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某同学整理了某朝代文物,如下图所示,这些文物可用于研究( )
A.繁荣与开放的大唐盛世 B.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C.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D.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下图两件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染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
A.边境贸易频繁 B.政治制度完善
C.诗歌创作流行 D.文化兼容并包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摘编自唐·杜甫《历历》
(1)材料描绘了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情景?为治理国家他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盗贼起”是什么历史事件?杜甫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结合所学,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认识这一评价。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共收录诗歌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情、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23.唐朝是诗的国度。2023年,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再次点燃“唐诗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唐朝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情况
——摘自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
材料二:如表电影《长安三万里》部分故事情节
情节一 持节监军代表朝廷审问高适。持节监军问:“你如何认识李白的,从头说来。”高适:“他,他曾是我的好友,我们以诗为交。”持节监军:“我朝人人习诗,上至圣上,下至贩夫走卒,何奇之有?”
情节二 高适、杜甫赴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高适问:“你也在准备应试吧?”杜甫答:“我考了两次,还没考中,我的曲江宴,还得等等。”(曲江宴是指唐朝在曲江沿岸为新科进士举行的盛大庆祝宴会。)
情节三 高适、李白第三次相见,两人因发现安禄山私制官服、有谋反之心而被追杀,幸赖郭子仪出手退兵才脱险。
材料三:《长安三万里》展现给我们的唐诗带来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动容,……登峰造极的唐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让华夏文明一直能够延续至今的正是包括诗词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有“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铿锵誓言,更有“文化在,中华就在”的宏伟气势。
——摘编自苗君甫《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诗人地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该特点的主要原因。
(2)文艺作品不等同真实历史,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也能折射出时代印记。从材料二中选择一处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3)影片结尾,面对盛世落幕、故人零落,高适坚定地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理解。
参考答案
1-5CBBBD 6-10DCAAD 11-15CBACA 16-20AABAD
21.【答案】(1)皇帝:唐玄宗;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事件:安史之乱;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2.【答案】(1)特点:艺术水平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等。
(2)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泛;对外交往渠道众多。
(3)原因: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路陆路交通便利;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23.【答案】(1)特点:北方诗人占比高于南方。原因:唐朝都城位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朝时期,北方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
(2)选择情节三,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解释: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逐渐扩张势力准备发动战争。
(3)唐诗的光辉不会因为唐朝的灭亡而失去活力,唐诗是唐朝文学发展的重要形式,代表的是文化的自信,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对后世诗词的创作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