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对此有学者尖锐地抨击道:“假新政之名,而日日腹人民之脂膏以自肥。”当时人疾呼:“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主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B.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民主革命的条件日臻成熟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之洞在督鄂期间聘用了不少外国人,如聘用德国教习指导军事,聘用日本军人翻译日本军事书籍。在日本游说下,不少日本译员改任军事教习,完全压倒了原有的德国教习,还有人成为张之洞的“军事幕僚”。这反映了( )
A. 日本努力扩大对华影响 B. 湖北洋务从译书转向军事技术
C. 战争失败德国退出中国 D. 中国军事改革从师德转向师日
3.1911年12月3日,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将“统治全国”之权归于总统,仿照美国,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1912年3月11日公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上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 )
A. 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 B. 约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C. 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D. 议会逐渐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
4.晚清留日学生创办了《四川》《江苏》《江西》《新广东》《新湖南》《浙江潮》等刊物。广东留日学生欧榘甲撰文称:“窥现今之大势,莫如各省先行自图自立……省省自立,然后公议建立中国全部总政府于各省政府之上。”晚清留日学生地方意识的觉醒( )
A. 具有分离主义的色彩 B. 推动了联省自治的变革
C. 表明中央集权的衰落 D. 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思想
5.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 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 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 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 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6.1910年,清政府由载泽主管的度支部,要求各省在清理财政的基础上,由清理财政局编制省预算,然后经督抚核准上报度支部,再由度支部汇总中央各部院的预算经费,编制全国预算草案,最后提交资政院审核。此规定( )
A. 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财政体制的近代化 D. 增加了清政府财政的灵活性
7.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浙江巡抚张曾歇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作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狼狈不堪。这( )
A. 反映出清廷名义立宪实则专制 B. 体现了思想解放对清政府统治的冲击
C. 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D. 说明民主宪政思想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8.刘仲敬在《民国纪事本末》中谈到“晚清财政混乱,新政无不劫贫济富,故民变大兴,多以思旧制而恶新政,本非反满……民国初年军费膨胀,各省截流地丁,洪宪后历届政府无从染指,以而治乱之事难以归治”,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 军阀混战割据加剧了民国初年的军费膨胀 B. 财政混乱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C. 中央政府不作为引发了执政危机 D. 民智未开导致了民主革命的失败
9.1906年出洋考察英、美的大臣认为中国政体相差甚远,无法学习。但对德国的考察结果却大异其趣:“揆其立国之意,专注重于练兵,故国民皆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至于用人行政,则多以兵法部勒其间,气象森严,规矩正肃。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与中国最为接近。正当以德为借镜。”据此可知,晚清政府( )
A. 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 B. 找到了实现变法图强的途径
C. 改革的出发点是巩固清廷统治 D. 通过考察凝聚朝野改革共识
10.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工商管理法规规定:“凡业商者,设上无父兄,或本商病废,而子弟幼弱,尚未成丁,其妻或年届十六岁以上之女或守贞不字之女,能主持贸易者均可为商。”这一规定反映出( )
A. 政府注重奖励从商者 B. 男尊女卑观念已经消亡
C. 政府放宽了设厂限制 D. 女性从商得到法律支持
11.如图是晚清《图画日报》第168号外埠新闻《袁项城之田家乐》,当时袁世凯正隐居安阳。新闻中的袁世凯“陶然于书酒诗谜”,图中文字有“有叩以时事者,再三询问则云摄政王英明果断,宪政必得如期成立”“至每日寄到之宫门抄谕旨,或随意批阅,或并不寓目”。该新闻( )
A. 表明清廷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反映了预备立宪进展顺利
C. 讽刺了晚清官员懈怠朝政 D. 暴露了晚清社会朝野动荡
12.在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产生并形成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路。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清廷( )
A. 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B. 中枢决策机制体制发生异化
C.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D. 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13.1901年,变法上谕刚刚颁布,两广总督就奏请废八股,改试策论。此后,袁世凯等一批封疆重臣多次提出“变通科举”,结果都未得到政府响应。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借日俄战争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再次联名奏请“立停科举”,并提出“科举妨误人才……故欲补救时艰……必自先停科举始。”清政府最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表明,废除科举( )
A. 是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 B. 是清政府迫于形势的举措
C. 起因于日俄战争的爆发 D. 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4.如图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陆军部派技术人员哈卜们抽检江南制造局枪厂内小口毛瑟枪支情形清单。据此可知( )
A. 洋务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B. 清政府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
C. 政府职能实现了近代化转型 D. 光绪帝励精图治重用陆军部
15.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16.1906年,时人建议关于募集新学资金等“公益事业”所涉及的民间公产不能“官不经手”,应在各州县“设立公产调查局,由该州县选举公正绅商数人……禀由地方官给予照会,调查本邑公产若干,作为兴办公益之用”。这表明时人认识到( )
A. 官绅合作是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 B. 救亡与兴办公益应相互结合
C. 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具有必要性 D. 基层力量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17.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外务部为外交部,陆徵祥执掌外交部后,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例如“在人事制度上规定所有驻外使馆工作人员,悉由外交部任命或委派;在财务制度上规定每个驻外使馆必须编造预算,报部批准……在业务制度上规定驻外使馆必须定期向外交部汇报;在保密工作上规定外交文电密码必须时时变动”。这些改革( )
A. 促使近代外交逐渐转向法律化 B. 能够保证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C.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D. 有利于外交部门管理的现代化
18.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坚持“庶政公诸舆论”,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士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表明当时( )
A. 国家出路选择的共识增强 B. 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C. 清政府无意进行社会变革 D. 地方士绅成为社会革新主力
19.1910年,云贵总督李经羲欲增加盐价,遭到了云南谘议局的反对,由此引发了“云南盐斤案”。如表是该案的发展过程,该案折射出( )
10月14日 资政院议定:此案交云南谘议局讨论,总督已颁布的命令停止施行。
10月21日 军机处突发上谕,将此案交给盐政大臣处理。资政院认为,军机处将其议决的案子转交行政部门核查,是侵夺了资政院权力,故启动了对军机大臣们的弹劾程序。
10月24日 军机处另发上谕,同意资政院所议。
A.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C. 民主化的治理模式 D. 中央集权体制完善
20.司马光治史“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翦伯赞提出,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三位史家观点的共通之处是( )
A. 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B. 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
C. 发挥历史研究的教化功能 D. 强调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庚子事变后,中国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认为,必先有新民,然后才能建立新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国民政治初建,只能粗具规模,不赞成先造就国民资格,然后一举建立完备的国民政治的“新民说”。新民与新政府的争论很快就为革命与立宪之争所取代。立宪派认为“起事者为盗贼”的“下等社会之革命”只能实现政权更迭,不能实现制度革新,只有“起事者为善良之市民”的“中等社会之革命”才能实现制度革新。革命派认为,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
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出现争论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主张及实践进行阐释。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等 “万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饮器皆其造成。”
康有为《大同书》 “公侯继轨,乳臭承袭。投于寒门,不得高爵”“欲人道至于太平,享大同之乐,亦最为巨碍而不得不除之(压制)也”“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当大同之时,工厂既尽归公……厂主俨如古邦君。其分管各职之伯,其补助之亚、管数之府、记事之吏如大夫,其群管工之旅如士,其巡察之胥如下士,作役之徒如民,其议工之院如朝廷。”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等 “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即为国有;国为民国,国有何异于民有?国家以所生之利,举便民之事,我民即共享其利”“国家为一大业主。”
——摘编自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册)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人提出的“理想社会”有何异同,并简析中国“理想社会”实现的合理途径。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 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 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材料三: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3) 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1.C
2.A
3.A
4.D
5.B
6.C
7.B
8.B
9.C
10.D
11.D
12.D
13.B
14.B
15.D
16.C
17.D
18.A
19.A
20.B
21.【小题1】背景: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族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2】阐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张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了践行这一思想主张,革命党人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期,革命党人高扬人民主权学说,组建国民党,主张实行政党政治,积极维护民主共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
22.同:人人平等(以人为本);反对专制
异:洪秀全的"理想社会",鲜明的宗教色彩;绝对平等,农民阶级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的“理想社会”:民众参与政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理想社会。
孙中山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理想社会。
合理途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最终胜利。
23.【小题1】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思想。
【小题2】发展:君民共治。有利条件:列强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
【小题3】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和吸收西方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然而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24年国共合作,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体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第8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辛亥革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