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
2024级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期第七次考试(校考)
历史(小班、平行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四大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图反映了“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地理位置,据图分析可知( )
文明的产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文明的形成取决于区域内有无大河
早期文明因缺乏交流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
四大古国都依据河水涨落规律发明太阳历
2.如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表中内容可说明( )
名称 地域 农作物
印第安人 美洲 马铃薯、玉米、花生等
班图人 西非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
南亚人 南亚 芋头等
西亚人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等
A.生产力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B.农耕文明发展艰难曲折
C.游牧民族开始了农业生产 D.古代食物物种多源发生
3.如图所示, 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与史实相符的是( )
A.①处形成了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
B.②处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C.③处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D.④处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4.如果为下列所述内容拟定一个研究主题,最贴切的是( )
古代埃及的扩展、古希腊的殖民 波斯帝国的兴起、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冶铁技术的传播、字母文字的发展、丝绸之路
A.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B.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
C.古代世界帝国的形成 D.古代文明的碰撞交流
5.波斯帝国将行省划分为若干子行省,子行省总督一般由王室任命。总督配一名副手监督政府事务,并定期向波斯君主汇报。由此可见,波斯子行省的设置意在( )
A.巩固封建体制 B.实行分权制衡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
6.亚历山大通过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他的名字被后世的人们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
A.使罗马帝国进入到黄金时期 B.促进了东西方间的贸易往来
C.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7.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
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8.中世纪中期,随着分类核算、汇总的分类账以及总账的出现,西欧庄园簿记报告开始摆脱“流水账”的状态。单式簿记按收入、支出来源分为庄园内外部收入、庄园内外部支出,记账方法是:该年收入-上年所欠-该年支付=该年余额(被称为“四柱式结算法”)。由此推知,当时西欧( )
A.庄园管家地位上升 B.商品生产较为普遍
C.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D.领主特权得到维护
9.特许状是指中世纪欧洲国王赐予领主领地免受管辖的特恩权时所颁发的一种证明文书。12—13世纪,英国国王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据此可知,特许状( )
A.加速了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B.促使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推动了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D.证明了王权推动城市兴起
10.12至13世纪,西欧兴起两种教育:一是由行会资助或私人开办的学校,进行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二是由城市自治当局开办的以读、写、算为基本内容,用本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学校。这两类学校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A.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天主教神权地位的下降
C.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 D.城市工商业的不断发展
11.16世纪,伊凡四世规定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此举( )
A.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B.打击了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
C.使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D.标志着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
12.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法学阶梯》中说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靠兵器,而且必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是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段话体现了查士丁尼( )
凭借法律成为东罗马帝国最有威严的皇帝
认识到法治对巩固统治和治理国家的作用
编纂的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的法律体系
热衷于军事扩张并使得帝国版图一再扩大
13.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即“百年翻译运动”。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从事数学、哲学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并从希腊文、波斯文和叙利亚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运动( )
A.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 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C.消除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矛盾 D.推动阿拉伯文成为“世界语言”
14.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5.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
A.伊斯兰教的影响超过了佛教 B.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C.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实力弱 D.穆斯林已经占印度人口的大半
16.7世纪初,日本天皇将冠位授予朝廷和地方豪族、官员作为其身份的标志,用德、仁、礼、信、义、智来表示官僚冠位的大小,同时以不同颜色的冠帽和官服来区分官位的等级。此后日本的官员不能用世袭的官阶等级来表示官吏身份的高低。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 )
A.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贵族制逐渐消亡
C.官僚体制趋于完善 D.封建化进程加快
17.公元722年,新罗圣德王宣布实行丁田制,即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授予15岁以上的男丁,其中口分田只限终身占有,不得买卖、转让,永业田可以传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这些举措( )
A.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B.废除了贵族身份和经济特权
C.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D.瓦解了传统经济制度的根基
18.据历史记载,早在13世纪,马里的统治者开始成为穆斯林,他们中的一些人到麦加朝觐。但是他们的臣民的绝大部分保持着他们与先人的传统宗教的精神关系。这说明非洲文明( )
A.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 B.多元共生,具有交融性
C.坚守传统,具有封闭性 D.新旧交织,具有多样性
19.美洲印第安文明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这些文明的发展条件,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发展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大河文明优越于山地高原型文明 B.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的高度
C.印第安文明具有多元统一的特点 D.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影响较大
20.观察下面图片,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B.所代表的区域文明均来自大河流域
C.所代表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 D.反映了世界各地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计40分。)
21.(12分)中世纪的欧洲孕育着近代的曙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8分)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在历代统治者的鼓励和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往西经开罗和科尔多瓦传播到北非和整个欧洲;往东传到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材料二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帝国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的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运往西方,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运到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对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国内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生产专门化的发展。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和繁荣的国内外贸易给帝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国库充盈,财政富裕。当时帝国的繁荣也恰好在国库的盈余中反映出来。同时,政府还在许多重要的商贸路线上派有重兵,意在保护帝国内的商贸路线,其目的在于增加关税收入。
——摘编自李仲生《世界人口经济史》
材料三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曾授予一些西方国家以特权,如鼓励外商运来帝国不生产的和无法满足需要的产品,允许外商购买帝国的粮食和原料,但当西欧国家经济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后,这些特权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剥削奴役奥斯曼人的工具。帝国政府监督和控制市场,举凡度量衡、价格和利润、进出口贸易、原材料生产以及行会组织都在中央政府的监视和约束之下,遏制了广大农民、工匠和商人的积极性和行会组织的自主权。帝国还严密控制所有国内外贸易路线,封锁陆上边境口岸,严格限制私营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竞争。帝国政府即或关注世界动态,也只注意收集和处理有关欧洲政治事务的情报,而很少注意那里知识、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摘编自胡光利《试论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概述其文化繁荣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奥斯曼帝国兴与衰的经济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奥斯曼帝国兴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3分)
23.论述题(12分)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 时间 史料
非洲 前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 前5—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1世纪 《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 1750年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历史(小班、平行班)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1-10 ADCDC DCCDD 11-20 BBBCB DADDA
21.(12分)
(1)特征:(4分,每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 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
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时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2分)
阐释:(6分,每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城市:城市自治权的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育:大学的发展;
社会结构:市民阶级壮大; 政治势力:专制王权的强大;
时代: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2.(16分)
(1)地位: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1分)
原因:(4分,每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地理:覆盖了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 历史: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
政治:帝国相对稳定,历代统治者的鼓励; 经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社会: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
兴盛原因:(4分,每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奥斯曼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进行对外贸易;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在重要商路上派重兵保护商路。
衰落原因:(4分,每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渗透;政府对经济的严格管理使经济失去活力;闭关锁国,失去海外市场;未能跟上欧洲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潮流。
启示:(3分,每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发展经济; 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
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抵御外来经济侵略,捍卫国家权益等等。
23.(12分)答案示例
论题: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2分)
阐释: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从“丝绸之路”到“西学东渐”,正是在不断吸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过程中使自身走向繁荣兴盛,由此铸就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与宽厚品格。
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到唐朝与异域通使交好;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到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从佛教传入与儒道交融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到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交汇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等等,这些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文明要继续发展、保持繁荣,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文明交流。在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文明,既要将海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又要使中华文明精华“走出去”,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同繁荣。(8分)
综上所述,文明将因交流互鉴而愈加枝繁叶茂、常青不衰,文明也将因交流互鉴而逐渐消除相互间的疑虑与隔阂,日益丰富多彩、欣欣向荣。(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信阳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七次校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