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基础巩固】
1.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喝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
A.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
B.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C.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2.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
A.冲击了印度森严的等级壁垒
B.宣扬了自由民主
C.顺应了婆罗门的统治需要
D.挑战了国王的权威
3.有学者指出,古代菲律宾使用过一种名为“巴伊巴因”的文字,和东南亚的多种文字一样,是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的;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的口头文本,把安南(今越南)变成了十车王的阿逾陀国(中印度古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
B.古印度文明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
C.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
D.古印度文明推动东南亚的人口迁移
4.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于1446年颁布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便上书反对。他们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据此可推知(  )
A.汉字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
B.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文字
C.汉字在朝鲜的影响力很大
D.朝鲜文字的价值不大
5.8世纪中期,日本在中央设置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选择儒雅博学之士担任博士、教授、助教等职位,授课内容为唐朝的律令、经学、音韵、文学、书法、算数等知识。这些举措(  )
A.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互鉴
B.表明日本全面效仿唐朝制度
C.促进了大化改新的推行
D.推动了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6.据考察,平均每个玛雅家庭有5口人,如果一个玛雅农民一个家畜都不养,那么他用48天的劳动时间就能生产出全家全年食用的玉米。材料表明(  )
A.玛雅文明在美洲发展程度最高
B.玛雅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C.农业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
D.畜牧业影响玛雅人的劳动生产
7.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春分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此门;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8.一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  )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多元发展,相互交融
【能力提升】
9.古印度史诗《薄伽梵歌》(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中有如下训示:“尽你该尽之责,哪怕其卑微;不要去管其他人的责任,哪怕其伟大。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这是生;在他人的职责中活,这才是死。”对其解释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植根于封建制度 B.凸显了神权威严
C.宣扬了众生平等 D.蕴含着种姓思想
10.《摩诃婆罗多》描述了婆罗多族两大王室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冲突不断,最终在俱卢开战的故事。这部史诗包括了难以计数的有关国王、王子、智者、魔鬼和诸神角色的桥段。据此可知,《摩诃婆罗多》(  )
A.注重记载古印度的民风民俗
B.反映了古印度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
C.印证了印度教产生后受到压迫的历史
D.体现了古印度宫廷文学的辉煌成就
11.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华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独特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2.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王朝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日本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反映了(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日本的紧迫感
B.日本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关系友好造成严重威胁
D.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13.中国儒学认为,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而日本武士道则主张即使“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这说明武士道精神(  )
A.比儒学更具开放性
B.具有一定的反抗性
C.有明显的愚忠色彩
D.大力倡导君权神授
14.据下表可以推断出玛雅人的多神崇拜主要源于(  )
玛雅的主要神灵统计表
神灵 职能
天神 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稼,避免灾难
太阳神 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月亮神 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雨神 掌管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羽蛇神 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A.农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B.各文明相对孤立
C.神灵职能的多元化
D.无文字,语言杂乱
15.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鹫、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
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16.在北美印第安人的创世故事里,茅香是最初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印第安人把采来的茅香编成三股发辫,象征着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合一,以此传递他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激。这(  )
A.蕴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
B.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反映出宗教信仰多样化
D.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记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与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敌的威胁,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林大雄《失落的文明:玛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实行的种姓制度是一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它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倡‘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冲击了印度森严的等级壁垒,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菲律宾和越南的文化均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这说明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鲜的一些士大夫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反对君主创制的朝鲜文字,说明汉字对朝鲜的影响很大,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学习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文化,推动了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学习日本文化的相关内容,无法体现中日文化交流互鉴,排除A项;“全面效仿”说法错误,排除B项;日本开始大化改新的时间是646年,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个玛雅农民用48天的劳动时间就能生产出全家全年食用的玉米,这说明玛雅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印加人对阳光穿过卡拉萨萨亚神庙的太阳门的时间的准确计算,以及金星历的精确性,由此可知印加人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说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各自独立,相对隔绝,故选B项。
【能力提升】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不同种姓的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有严格的规定,材料所示训示试图让人们形成对不平等的种姓权利和义务的认同,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摩诃婆罗多》描述了婆罗多族两大王室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冲突不断,最终在俱卢开战的故事”可知,《摩诃婆罗多》反映了古印度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摩诃婆罗多》大约定型于2—4世纪,印度教是在4世纪时开始兴起的,排除C项;《摩诃婆罗多》源自民间口头创造,后经人加工而成,并非宫廷文学,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者之间的藩属关系,排除B项;D项说法比较片面,排除。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文章名称《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可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社会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日本借鉴了隋唐的发展经验,而不是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的紧迫感,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而不是造成严重威胁,排除C项;日本虽然有“民族危机感”,但并不能说明其出现了统治危机,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武士道认为即使君主暴虐无道,臣下也要绝对效忠于君主,说明武士道精神有明显的愚忠色彩,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武士道相对中国儒家思想更具有保守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日本武士道精神具有明显的愚忠色彩,并没有体现其反抗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使土地适合种庄稼”“丰收”“播种、收获、五谷丰登”等关键信息可知,古代玛雅人崇拜的很多神灵的职能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印加人的崇拜对象有很多,包括了太阳、某些动植物及统治者的木乃伊等,反映了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印加人的宗教信仰,与组织动员机制无关,排除A项;印加文明位于美洲,埃及文明位于非洲,材料无法体现二者之间存在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印加人的宗教信仰,与美洲文明的衰落无关,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印第安人把采来的茅香编成三股发辫,象征着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合一,以此传递他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激”可知,印第安人将自然界的茅香编成三股发辫,作为人的思想、身体和精神合一的象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征,故选D项。
17.【答案】(1)主要成就:发明表意文字;研究天体的运动,积累了非常广泛的天文学知识;使用复杂的历法;创造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2)可能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的侵略与破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