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基础巩固】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也把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 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被纳入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2.艾周昌在《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中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主要是因为( )
A.非洲国家普遍落后,非洲人外出打工
B.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欧洲手工工场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3.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人、非洲人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非洲人将西非音乐、语言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到一起;克里奥尔语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结果。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人口结构出现变化 B.非洲语言向现代化转型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D.美洲形成多元文化社会
4.据统计,1790年,加拿大仅有大约25万名移民,这些移民以法国人为主,而到了1860年,已有超过300万名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大多以英语为母语)迁居于此。当时的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新人种的形成
B.提升了城市人口数量
C.引发了拉美独立运动
D.推动了社会文化重构
5.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 530人的船队“第一舰队” 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 8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6.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30万原住民人口仅剩下7万左右,而整个澳大利亚的白人移居者已达40万以上。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后,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1860年,澳大利亚人口激增至110万人。这些现象( )
A.表明殖民扩张限制了大洋洲开发
B.体现出英国工业化进程放缓
C.推动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使欧洲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7.19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商人说:“华工……几乎独霸了加利福尼亚的河床淘洗式淘金业,凡是发现有金沙的溪流河岸和深山峡谷,到处都是‘像蚂蚁一样’的华工。”这可以说明( )
A.美国是华工的主要流入地
B.华工拥有先进的淘金技术
C.华人垄断了当地的淘金业
D.华工促进了北美地区开发
8.“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一片天地。这客观上( )
A.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B.解决了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
C.为中国带来巨额收益
D.促进了中国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提升】
9.16世纪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称为“克里奥尔人”,以区别出生于西班牙的“半岛人”。到18世纪中后期,一些克里奥尔人开始自称为“美洲人”,并愈发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拉美独立运动加快民族觉醒
B.人口迁徙催生新的民族认同
C.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D.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
10.1650年,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在新世界建立了一个种植园。他使用了从非洲运来的奴隶劳动力,并与当地的原住民社区进行了交流。这种情况最能反映( )
A.欧洲对亚洲的文化影响
B.美洲原住民的迁移
C.不同洲之间的族群混合
D.亚洲殖民地的发展
11.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亚洲和美洲生活水平相当
D.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12.据统计,16—20世纪,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3.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欧洲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文明会被本土文明取代
14.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国家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15.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形成了劳动力输出的苦力贸易,使华工广布于美洲和大洋洲。由此可见,苦力贸易( )
A.使华工成为各国建设的主要劳力
B.为中国带来了巨额外汇收入
C.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社会影响力
D.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
16.据统计,1775—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 1790年整个美国的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30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吴建雍《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1)根据材料一,分析马克思对西班牙等国殖民活动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的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的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里特克·曼宁
《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迫使清政府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欧洲和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导致当地人口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本土人口锐减促使大量非洲人口流入美洲地区,客观上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建立,故A项正确;导致美洲被纳入世界市场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人口的锐减,排除B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在扩张过程中将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使得“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是黑人离开家园的原因,而是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的原因之一,排除;奴隶主要被贩卖到美洲,不是欧洲,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美洲,共同生活,他们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使美洲发展成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90年代,加拿大移民以法国人为主,到19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移民中,以英语为母语的移民数量大增,这必然使英语文化成为加拿大的主体文化之一,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重构,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1 530人的船队‘第一舰队’……当中有736名囚犯”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对澳大利亚进行殖民统治期间,澳大利亚原住民人口锐减,大批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同时金矿的发现也促使美洲和中国的移民蜂拥而至,这推动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大量华工,他们为当地淘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北美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一片天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下南洋”客观上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故选A项。
【能力提升】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出生在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自称“美洲人”,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体现了这些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实质上反映了人口迁徙催生了新的民族认同,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种植园,使用从非洲运来的黑人奴隶,并与美洲原住民社区进行交流,体现了欧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大洲之间的族群混合,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新世界”指的是美洲,与亚洲无关,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美洲原住民的迁移,排除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入墨西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这反映出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17世纪时欧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将亚洲和美洲的生活水平进行对比,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殖民扩张使得各个大洲进行人口迁徙,产生了很多国际移民,这些移民使得各地人口的人种组成更加丰富,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并未体现出人口迁徙所反映出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国家的产生,没有体现出经济问题,排除B、D两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与当地的文明融合,形成了新文明,由此可知外来文明本土化会形成新文明,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排除A项;是新移民催生了新文明,而非新文明的形成使新移民产生,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答案】C 【解析】材料“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说明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维护国家的尊严,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客观上传播了中华文化,故选D项。
16.【答案】 A 【解析】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移居美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故A项正确;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一直存在,排除B项;这一时期大量移民的涌入对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排除C项;国内市场的形成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移民涌入的结果,排除D项。
17.【答案】(1)评价: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的华工两类;始于鸦片战争后,延续时间长;华工流至的地域广。
18.【答案】(1)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存在人口压力。
(2)主要不同之处:欧洲海外移民是出于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海外移民是迫于生存的压力。
共同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