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巩固】
1.下面为敦煌唐墓出土的胡人牵驼砖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波斯服装流行民间
B.中国瓷器畅销于欧洲
C.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D.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2.汉朝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据此可知,当时( )
A.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民间购买力待加强
C.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区域贸易范围有限
3.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超过40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4.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曾经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占有非比寻常之位,这里出土了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文物。这一遗址可用来说明我国( )
A.宋代朝廷重视北方边疆的贸易
B.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
C.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王朝的史实
D.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5.据《史记》记载:秦朝开凿了第一条从四川通往西南夷的简易官道,至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上举措( )
A.便利了张骞出使西域
B.扩大了与东南亚的贸易规模
C.推动了西南丝路建设
D.建立了该地区完整驿道系统
6.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7.唐代妇女头饰中流行的一些花卉纹样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有着密切关联。忍冬纹饰在形态上与西方棕榈树的纹饰十分接近,石榴花纹饰则是中亚常见的艺术题材。这可以看出唐代(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
C.中外交往交流频繁
D.中华文化影响力扩大
8.元朝时,大量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直接参与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针对西亚乃至欧洲市场的需求,青花瓷采用了西方常见的葡萄藤图案。这表明( )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C.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开始于元朝
D.人口迁移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能力提升】
9.亚历山大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10.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度兰仓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11.唐初,大臣魏征曾说:“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由此可以看出,魏征( )
A.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
B.提倡平等互利的中外贸易
C.赞成重开陆上丝绸之路
D.主张设立贸易管理机构
12.由于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的海船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航海家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 )
A.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重要条件
B.中国古代海上航行始于宋代
C.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根本原因
D.宋代开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13.20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凯尔特人首领墓葬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在公元前5—前3世纪的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古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鸟纹刺绣和山字纹铜镜。这反映出( )
A.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C.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
D.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14.某经济学家指出:“(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的想象中拥有特殊的魅力,异域商品和奢侈品长期以来和东方来源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意义深入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之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 )
A.有利于亚欧的经济联系
B.受到了物种交换的影响
C.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D.反映了贵重金属的流入
15.有学者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概念,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例如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16.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帝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
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白银之路、西欧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主要贸易港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而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唐代的海外贸易已达波斯湾沿岸,主要贸易区域在巴格达经印度、马六甲至广州航线以北地区。宋代的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两宋时期,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数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
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四邻国家为藩屏的封贡体系。明太祖告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藩属国内部事务由各国自主处理,中国不加干涉。藩属国受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安全。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藩属国和睦相处。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因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乾隆时,政府建立了动用公款抚恤沿海各国难船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
——摘编自张顺洪等《世界历史(第34册):
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封贡体系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贸易十分繁盛,大量胡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唐朝墓葬中发现的胡人牵驼砖证实了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而是流入皇宫,这说明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民间购买力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区域贸易的特点,而不是范围,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08—610年的中国和东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发生,但是政治动乱并没有完全阻隔双方的交流,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描述无法得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占有一定优势,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C、D两项结论,排除。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曾经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可知,黑城遗址是一个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体现了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故D项正确;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而非北宋境内,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而且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王朝,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从秦朝开凿第一条从四川通往西南夷的简易官道,至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表明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这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建设,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原产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的大蒜传入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交流频繁,唐代妇女头饰中流行的一些花卉纹样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有着密切关联,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并直接参与了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波斯商人在带回瓷器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也在迎合欧洲市场需求的过程中丰富了青花瓷的设计图案。因此,材料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
【能力提升】
9.【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它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表明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汉武帝派使者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到东汉明帝时期“始通博南,度兰仓水”,得以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说明两汉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拓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亚,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说法夸大,排除。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可知,魏征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满足中国的需求,说明魏征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由于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的海船……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表明罗盘针的应用推动了宋代远航,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中国古代海上航行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西汉已经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已出现经济文化交流,这反映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段,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拥有特殊魅力,并深入欧洲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之中,这会促进欧洲对亚洲商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例如建筑、音乐……直至水乳交融”说明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开元通宝流通至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古埃及的陶瓷工人通过仿造中国的瓷器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古波斯帝国的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香料、象牙、琉璃等商品也流入中国,这反映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欧亚之间的交流,还涉及北非的埃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商业政策,排除D项。
17.【答案】(1)影响:影响文明进程;使经济文化交往联系更加密切;促进物种和人员的流动;推动科学技术交流。
(2)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18.【答案】(1)主要表现:贸易港口大大增多;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物品种类增加)。
主要原因:原本正常沟通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受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交通的便利,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2)积极作用:有利于区域内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推动了区域内贸易、人员、技术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思想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增强了区域内互助抗灾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