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齐国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探矿经验。《管子·地数》记载,“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由此可以推断( )
A.齐国金属冶炼业较为发达B.“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
C.战国时期冶炼业开始兴起D.经济发展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2.散见于《语书》和《秦律十八种》的秦墓竹简,明确要求行文的事务包括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市场交易、职官管理等共计11类。这些简文中多明确了具体需要上报的事项,且从中可知,并非所有事由(务)都是有行文必要的。这( )
A.说明秦代文书管理制度严密B.反映秦代治理体系的完善
C.体现秦代法律条文十分繁琐D.助推秦代行政效率的提高
3.北魏政权一方面让广大农民相对平均地占有耕地,另一方面给鲜卑贵族和各级官吏以数量不等的土地,充分体现了“地力人财,皆待制度而均也;尊卑贵贱,皆待制度而别也”。正如李剑农所论:“魏之均田制,名均而实不均也。”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均田制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B.均田制与传统等级社会契合
C.均田制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D.均田制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
4.唐代六品以下县官的考课标准,在“四善”“二十七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要求,如“劝课农田能使丰殖”“殊功异行,灾蝗祥瑞,户口赋役增减,盗贼多少”“界内丰稔,清勤著称,赋役均平”等。由此可知,唐代六品以下县官的考课制度( )
A.兼顾了官员的德能政绩B.提高了官员的施政能力
C.提供了后世借鉴的范本D.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5.宋代虽在名义上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又把路虚化。虚化的方法是: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而将这一级政府的权力分散在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提举常平使身上,路的施政机构是各职能部门的综合。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旨在强化国家对地方的控制
C.极大提高了地方治理效能
D.反映地方行政建置趋于完备
6.《大明律》在刑法之外,还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历程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完善了明朝社会治理体系D.开创了封建王朝的立法蓝本
7.1901年8月清廷颁布《会奏变通科举章程》,规定:乡试、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三场试《四书》义和《五经》义”“以上一切考试,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据此可知( )
A.当时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B.中国选官制度彻底变革
C.教育近代化正艰难起步 D.新政加快社会结构变动
8.北京税务博物馆“革命根据地税收”展区展出的“土地税减税证”填写于1933年12月2日,以类似表格的形式列明了填报事项,甚至将旱涝虫害等特殊情况考虑在内。如“今年收获几成”“为什么减税”“减税的几个人”等。这种做法( )
A.配合了根据地土地改革的开展B.推动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体现了党“以民为本”的思想
9.下图数据显示了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变化态势。这表明了(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B.国际贸易发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C.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D.“一带一路”为全球化增添了活力
10.自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于2018年举办进口博览会起,国际媒体就开始关注这一事件。从整体时间分布来看,进博会相关的全球报道数量波动下降后趋于平稳上升(见图)。其中断崖式下跌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第一至五届进博会媒体报道数量年际分布
A.全球经济持续衰退 B.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C.中美关系日益缓和 D.新冠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焦点
11.下表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土地租赁人的身份。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出租人身份一览表
出租人身份 女祭司 那迪图女祭司 无身份 挽歌手队长 校尉 士兵 房产管事 寺庙书吏
契约个数 约208 71 158 1 5 1 1 1
A.两河流域较早形成封建生产关系
B.古巴比伦时期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C.古巴比伦时期神庙占有大量土地
D.两河流域盛行“政教合一”体制
12.有学者认为“驱动工业化的能量不只是那些埋在地底死去的植物——煤炭,更是从殖民地输入马铃薯及蔗糖所带来的动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能源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B.物种交流产生的重要价值
C.多种因素共同驱动工业化
D.美洲物种传入推动工业化
13.国债制度是英国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不少荷兰商人购买英国国债。1751年,在拥有4000英镑以上的495个债主中,有105户是荷兰籍的。1762年,一位鹿特丹银行家估计说,荷兰人拥有四分之一的英国国债,在当时达到1200万英镑。材料表明( )
A.世界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欧洲商品流通
B.荷兰是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
C.荷兰商业资本流入利于英国工业化启动
D.英国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强
14.自20世纪初至1972年,出任日本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前提条件。而美国国会更是以政治中立使文官成为政治上的二等公民为由,两次通过文官政治权力法案。这些做法( )
A.实现了行政与管理的分离 B.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C.破坏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D.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15.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经贸体系,以实现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但当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时,美国对日本发动贸易战。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以贸易手段打压中国。美国政策变化( )
A.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B.深受二战后冷战政策的影响
C.源于美国战后的霸权政策
D.反映出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
16.最早于1920年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已发展了三代。从工业机器人到有“感觉”的机器人,再到智能机器人,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越来越高。近年,韩国制定了《机器人伦理宪章》,欧盟出台了《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人工智能法案》等。材料反映了( )
A.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B.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源于工业革命
C.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D.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治理的革新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官仓多采用地面房式仓廪进行“分散储粮”。在粮仓规划布局方式上已形成了规整矩形平面、底层架空处理、周边设置通风槽等技术与措施。至隋唐时期官仓以巨型地下窖穴储粮为主要形式,呈现出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纵横有序的群组化布局特征,存粮数量巨大。充分利用地下低温、缺氧、气密性佳、防鼠防火等优势,有利于粮食长期贮存。自隋代开始沿大运河广设仓窖储粮,采用“节级输送”“沿河置仓”等方式,缓解了运粮途中的耽误与耗损。
——摘编自韩国河《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30476.5万吨,2020年达到66949万吨。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官仓储粮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滇东南主政地方的官员,大多来自内地各省。这些地方官员到任后,都比较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捐资修建桥梁,以方便民众出行。他们一方面大力创办官学、书院、义学,鼓励当地士人科考,另一方面遵照清廷要求宣讲圣谕、讲解律例。“士敦廉洁,女重贞操,力农务本,知耻好义,忠孝为贵”等观念逐渐在边疆传布开来。清前期近200年的时间里,滇东南地区社会较为稳定,内地化进程加快,最终形成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摘编自杨永福《边疆与内地一体发展的微观视角》
材料二 1949年到1977年,是新中国边疆治理的第一个阶段。国务院各部门都有涉边的机构,中央军委主要负责边疆省区的军事防卫,总部设边防局;在边疆省区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四个自治区,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云南仍保持行省政区建制。在完成政权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边疆省区不同特点,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从1960年到1963年是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个高峰期,我国相继与缅甸、朝鲜、蒙古、阿富汗等6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治理:从历史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前期滇东南地区内地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边疆治理第一阶段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816年之前(含1816年)、1817年—1913年和1914—2016年。建构方式有四种类型:独立建国、去殖民化、国家解体和国际协助。
下图是联合国193个会员国的时空分布(单位:个;比重:%)
——整理自郭忠华《民族国家建构的方式与轨迹——基于联合国会员国的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8年,英国通过全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为彻底解决环境问题,伦敦市政府任命巴扎格特等人对伦敦进行城市改造。他参考巴黎的经验,充分利用工业革命以来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发明,采取不同埋深的管道分别布置污水管、地铁等设施,并预留空间。后来还添设电气管,使维多利亚堤岸成为英国最早使用电灯照明的区域。同时进行泰晤士河堤岸工程,沿堤岸增设广场、码头、城市公园等设施,彻底改造了伦敦的滨河景观和城市环境。
——摘编自刘亦师《西方国家首都建设与现代城市规划(1850—1950)》
材料二 1929国都建设委员会编制《首都计划》,提出古城墙的保护再利用问题。城市规划宏观模式上采用西方形式,但行政公署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在1927—1937年间迅速建设一批城市干道和标志性建筑,但多为行政办公、政治纪念性等公共建筑,而市区内的水电供应、城市排水排污等多项工程,却因限于“经费”而未能得到及时实施。
——摘编自李百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南京与伦敦城市规划差异的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南京与伦敦城市规划中得到的启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B B A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C C D
17.(1)变化:唐代以地下窖藏为主;集中储粮;储量巨大(或规模增大);沿河置仓;储粮技术发展等。
(2)原因:政策支持(或政府重视、改革开放、法律保障皆可);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农田水利建设;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8.(1)原因:主政官员多来自内地;重视发展农业;重视文教;重视社会教化,移风易俗;增强文化认同等。(答出任意3点即可)
(2)特点: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共同管理;确立双轨并行的政区体制(或政区形式多样);因地制宜;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彻底改变社会面貌;重视解决边界问题;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19.示例1:
论点:欧洲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发源地。
阐释: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英语、法语等成为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成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也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总之,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将国家的合法性基础由“君权神授”转变为“主权在民”,促进欧洲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并对美洲、亚洲、非洲等地产生重要影响。
示例2:
论点:去殖民化是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方式。
阐释:从新航路开辟到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在20世纪初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反抗殖民统治的过程中,亚非拉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随着亚非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世界大战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美国最先通过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正式建国并获得独立。随后,1804年海地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建立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之后,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斗争,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建国目标和获得国际承认。
总之,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去殖民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民族国家。但各独立国家仍在为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以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示例3:
论点: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是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阐释:13—16世纪,英语、法语等成为官方语言,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多是以独立建国的形式成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19世纪到20世纪初,拉美地区开展了民族独立运动,海地、巴西、阿根廷等国以“去殖民化”的方式构建了近代民族国家。一战后四大帝国解体,出现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获得民族独立。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在20世纪末全世界90多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综上所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多种方式和长期努力,实现了“主权在民”或民族独立,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20.(1)特点:运用法律手段(或制订法律);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利用新技术;改善基础设施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
(2)成因: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京国民政府忽视民生;经济发展滞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西方思想影响深刻等。
伦敦: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科技的发展及科技成果的应用。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等。
(3)启示:城市规划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应坚持以人为本(或关注民生);坚持可持续原则;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凸显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