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基础巩固】
1.一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下列选项与之相吻合的是( )
A.对战败国德国的制裁
B.确认波兰的独立和疆界
C.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D.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听之任之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出现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爆发了埃及的反英独立运动。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加剧各国发展不平衡趋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使东方各国摆脱殖民统治
D.改变了各国的社会性质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
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
D.殖民地经济文化获得发展
4.《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1944—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
A.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
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
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6.李光耀说“永远不希望新加坡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马来西亚领导人也提出要以亚洲文化为基础而非按西方标准治理国家。对此解读合理是( )
A.希望摆脱西方的殖民压迫
B.应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危机
C.反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
D.应对冷战而倒向东方阵营
7.下表为20世纪部分非洲国家更改国名(或翻译)情况,这些国家改名意在( )
时间 原国名 现国名/简称
1957年 黄金海岸 加纳
1960年 法属苏丹 马里
1985年 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共和国
A.争取非洲独立统一
B.瓦解世界殖民体系
C.发扬非洲传统文化
D.摆脱殖民主义色彩
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对此,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
A.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能力提升】
9.一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正待遇
10.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场运动(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瓦解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11.学者金重远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 )
A.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对文明发展产生双重作用
C.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12.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法属殖民地通过和平方式也取得了独立;荷、比、葡三国的殖民地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斗争后也获得了独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
B.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D.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13.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材料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
A.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14.“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
A.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目标
B.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C.继续反抗英国的殖民文化
D.融合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
15.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具有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混乱现象”。材料说明这些非洲国家( )
A.原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B.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16.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时,胡志明代表在法国的越南爱国者,向各国代表团提出了著名的各民族权利的八项要求,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但是,巴黎和会并不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胡志明认识到要赢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被压迫民族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须自我解放。1920年,胡志明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成为越南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夏景才等《世界现代史人物传(下)》
材料二 我对于这个一错再错,以袒护它的罪恶的政府,断不能再有什么尊敬和爱护。政府一定要有悔过的日子。因此,我起来提倡不合作运动,这运动是那一般要与政府断绝关系的人要实行的。而倘若没有暴动发生,则它将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并痛悔它的错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志明向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团提出八项要求的原因。此后,胡志明在民族独立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2)材料二中的“我”是谁?简要评价他所领导的这场运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9年,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于是便有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高潮,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于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开展武装斗争,给法军以沉重的打击。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第二次非殖民化高潮。而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持,1957年,加纳共和国成立,并成为英联邦的第9个成员国和联合国的第81个成员国。人民大会党组织新政府,恩克鲁玛出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这是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中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受此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规模最大的第三次非殖民化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
探析——基于二战后丘吉尔政府
非殖民化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三次非殖民化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次非殖民化高潮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C 【解析】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这违反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亚洲,出现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爆发了埃及的反英独立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亚非拉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到来,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弘扬印度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丰富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永远不希望新加坡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要以亚洲文化为基础而非按西方标准治理国家”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突出强调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建设国家,以应对来自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挑战,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非洲国家的原名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独立后的非洲各国迫切需要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获得国民对新独立的国家的认同,故而更改国名,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强调的是通过战争,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与重构,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
【能力提升】
9.【答案】C 【解析】材料“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唤醒了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争取和推动民族独立的进步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可知,战争对文化既有破坏的一面,也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所以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对文明发展产生双重作用,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法、荷、比、葡等欧洲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其海外殖民地通过和平或暴力方式,纷纷独立,这主要反映了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故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被西方列强侵略殖民以来,印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仍保留了本土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非洲一些国家独立后,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经验与传统非洲文明相结合,但结果不尽人意,说明非洲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冲突和艰难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现象出现于非洲国家独立后,原宗主国不再主导其现代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这些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受制于国内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非洲国家的道路选择,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该学者意在强调二战后的现代化进程中,非西方国家面临着“泛西方化”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影响和选择,通过“海洋途径”和“大陆途径”,非西方国家分别走向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但不管哪种模式,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
17.【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广泛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普遍觉醒。
进步:胡志明认识到要赢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被压迫民族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须自我解放。
(2)“我”:甘地。
评价:积极——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消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独立运动局限在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独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18.【答案】(1)特点: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相互支援配合;民族独立运动与民主革命相互结合;均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相关;时间短,进程快。
(2)原因:英国殖民政策的调整;两大阵营的对峙局势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力量的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殖民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