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石嘴山三中 202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48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位于湖北的印信台遗址(距今约 4300 年),台面顶部约有 1.43 万平方米,发掘出 4
个长方形人工堆筑的台基,最大的台基东西长 30 米,南北宽约 13 米,全部由黄
土夯筑而成。该遗址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据此可知,
当时该区域文明 ( )
A.王权借助神权强化权威 B.已具备早期国家的特征
C.具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 D.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
2. “夏人自西而东,商人自东而西,周人复自西而东,他们后先相交错,相覆叠,
相同化,同时各把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在一千数百年间,这参伍综错的同
化作用抟结成一个大民族,他们对于异族,自觉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
时也被称并自称为‘华’。”材料意在说明( )
A.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
C.夏商周的更迭和疆域扩展 D.华夏族与异族的对立
3.黄河中下游由于地理环境加上两岸的过度开发,在古代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
改道”之说。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黄河河道却处于最稳定阶段,一共只发生
了 6 次河溢,平均 60 年/次,远远低于两汉时期的 37.5 年/次及唐代 18 年/次。
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处于最稳定阶段的原因是( )
A.孝文帝改革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
B.北方大一统格局有利于黄河治理 C.北方人民南迁导致土地大量抛荒
D.少数民族南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试卷第 1 页 共 7 页
4.在唐朝,有资格从事“丝绸外贸”者,不是官方运输队(为边州“互市”转运绢帛),
就是诸蕃“朝贡贸易”使团。而唐朝“最大的丝绸集散地”为长安国库,其经济
职能(国库财政支用)之一就是“丝绸外贸”。由此可知,唐朝“丝绸外贸” (
)
A.源于经济格局的变动 B.禁绝了民间丝绸交易
C.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 D.确保了国家外交安全
5.北宋时,道教在山东得到了当地儒家士大夫的信奉或支持,如王禹俘坚决排斥佛教,
却喜穿道服,喜读《老子》,并赋诗称颂道教名人许逊:“子美(指杜甫)集开诗
世界,伯阳(指许逊)书见道根源。”北宋山东儒士的这一文化取向( )
A.加快了道教的本土化 B.促进了儒学的复兴
C.体现了三教并行政策 D.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6.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 “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
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
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
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7.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
时间 事件
1900 年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 即“克林德事件”
《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
1901 年
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
1918 年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 碑”
1952 年 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 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试卷第 2 页 共 7 页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右图为 1930 年刊登在《中央日报》上的一则麦乳精广告,配文
称“强生为足球健将,送球之敏捷,有飞毛腿之称,其强壮
之体格,活泼之精神,由于常饮华福麦乳精也”。这反映出
( )
A.救亡意识影响广告营销 B. “体育强国”成为社会共识
C.营销策略迎合启蒙需求 D.广告营销契合新式生活理念
9.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 年 2 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
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并未因遭到日本的
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仍坚持这一战略。这主要是由于( )
A.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B.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C. 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10.1948 年 12 月 1 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布告中称:“发行中国
人民银行钞票(下称新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所有
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为本位货币。”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 )
A.加快了全国市场的形成 B.促进解放区经济恢复和发展
C.增强了新中国金融主权 D.实现当时中国货币统一发行
11.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从五湖四海选拔出一批优秀人员组成新中国第一批驻外大使,
并下达指示,各大使馆可以适当开展外交活动,同驻在国中上层人物接触,具体了解
驻在国的政策和情况,如实宣传新中国的情况和政策。这意在( )
A.突破外交上意识形态的限制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塑造正面积极的新中国形象 D.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
12.121 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德良自罗马动身巡游了整个帝国,随行的不是皇家的华贵
行列,而是专家、建筑家、营造者、工程师和艺术家。史家曾评论哈德良: “他喜
欢统治世界,也喜欢环游世界。”由此可知,哈德良的“环游” ( )
试卷第 3 页 共 7 页
A.显示出其对外征服的野心 B.使得罗马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
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D.推动了罗马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3.中世纪欧洲各国通行的学术语言是拉丁语,但 14、15 世纪英国出现了大量英语
创作,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约翰·卡普格雷夫的《英国编年史》,诗
人约翰·利德盖特以英语创作诗歌讲述国家大事。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打击了教会和君主的势力 B.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C.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D.使英语成为学术通用语言
14.新航路开辟后,香料贸易为香料出售方带来大量白银与黄金,却也使得其放弃对
工矿业的发展,沉溺于“香料财富”;对消费地——西欧而言,为缓解因购买香
料而导致的大量白银流出问题、加紧开发采矿业、纺织业、制造业等轻工业。这
说明这一时期的香料贸易(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B.是推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动力
C.在经济变革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D.是遏制欧洲白银外流的有效手段
15.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如第聂伯河水电站、马格尼托
哥尔斯克钢铁厂、莫斯科地铁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等。这些成就的取得( )
A.立足于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有助于摆脱经济危机威胁
C.着眼于保障反法西斯战争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6.1957 年,联邦德国政府表示: “虽然联邦德国
(如图)融入了欧共体,民主德国加入了经互会,
两者都志在推动各自阵营经济集团化。但两个德
国间的贸易没有关税边境”。在联邦德国的坚持
下,原产自民主德国的货物也可直接进入欧共体
市场,也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联邦德国此举(
)
试卷第 4 页 共 7 页
A.顺应了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是冷战困局中国家统一出路的探索
C.避免了“冷战”对德国经济冲击
D.为了抵制战胜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争战不已,一些诸侯国为防止遭到突然袭击,开
始在部分战略要地修筑长城。如齐长城和楚长城。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
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
地高筑城墙。战国长城的建造方式有土筑,也有石砌。凡遇山岭陡峭处,往往依天
险为屏障而不筑墙。在许多地段,长城沿线还修建有亭、障和烽燧等预警防卫设施。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作用和意义》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牛海鹏
材料二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起
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
“(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羊王于河南,得胡首
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 因河为
固。”——《史记、匈奴列传》
“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
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
燧出长城外数千里。”———《史记·大宛列传》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修筑长城的特点。(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修筑长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端落后薄弱,现代科学技术几乎空白。面 对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科技围堵,我国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
成套设备,开展以“156 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
试卷第 5 页 共 7 页
1956 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的科技建设方针,为我国科技自主发展指明了方向。20 世纪 60 年代,受苏联政府撕
毁协议、撤离科技专家影响,我国初步确立了自主发展科技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
的战略地位。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我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并逐渐形成
了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各产业部门的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科学技术组织体系,初步
建立了以国防军工和重工业为核心的现代科技体系。
——摘编自郭旭红、李一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自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
示》
材料二 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一张崭新名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
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拥有 26 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第二年位
居世界第一。2023 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截
至 2024 年 6 月,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 442.5 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
拥有量达 12.9 件。中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
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
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摘编自张志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国际社会看新中国 75 年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科技自主发展的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意义。 (6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19 世纪后期,诸帝国间的平衡被德意志帝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及其地缘政
治的不安全性所打破。欧洲诸帝国间关系的变化将德国置于俄国、法国盟友之间。德
国人意识到其他帝国拥有他们只能忌妒的优势:譬如不列颠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军。刺
耳的“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在某些地区大肆宣扬,其坚决主张奥匈帝国中的操德语的
人口以及德意志帝国中的同种人群的联合,1914 年夏,德意志与奥匈两国约定在战时
彼此支援。因为无法获得大量的储备,策划者们认识到,新的战争务必是短暂的而惨
烈的,要在短期内歼灭敌人。
——摘编自【美】简·伯班克等《世界帝国史》
试卷第 6 页 共 7 页
材料二 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
发展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国家/区域 内容
中国 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战争,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 界。
亚 洲 印度尼西亚 共产党领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民族党实 行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
印度 甘地和国大党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伊拉克 民族独立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1)根据材料一,从德国的角度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 (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与自然
科学揭示一般物质世界的必然性不同,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科学”和
“解释性科学”,不但要揭示社会规律的必然性,还要揭示把这种必然性变
成现实可能性的社会力量和实现道路。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激烈的社会大变
革一定是以思想的大发展为先导,也一定是以思想的大丰收为结果的,因为
深刻的社会实践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生动的社会实践又催生了丰富的理论
成果。
——摘编自刘汉俊《伟大社会变革呼唤创新思想理论》
结合中外思想发展史的相关内容,论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石嘴山三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答案:C
解析:印信台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且台基由黄土夯筑而成,这体现出当时该区域能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反映出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王权借助神权强化权威,A项错误;早期国家的特征包括出现城市、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等,材料未充分体现这些内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2.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夏、商、周人在交错、同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夏”“华”的民族认同,强调了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与认同,而非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夏商周的更迭和疆域扩展,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并非华夏族与异族的对立,D项错误。
3. 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迁,改变了北方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对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使得黄河河道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但与黄河河道稳定关系不大,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并非大一统格局,B项错误;北方人民南迁导致土地大量抛荒不是黄河河道稳定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4. 答案:C
解析:唐朝“丝绸外贸”主要由官方运输队和诸蕃“朝贡贸易”使团进行,且最大的丝绸集散地为长安国库,这说明“丝绸外贸”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经济格局变动对“丝绸外贸”的影响,A项错误;“禁绝”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确保”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5. 答案:C
解析:北宋山东儒士排斥佛教却信奉道教,这体现了当时三教并行的政策,C项正确。道教本身就是中国本土宗教,不存在本土化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儒学复兴的促进作用,B项错误;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D项错误。
6. 答案:D
解析:改土归流是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这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改土归流并没有改变民族结构状况,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边疆少数民族对改土归流的态度,B项错误;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错误。
7. 答案:B
解析:从“克林德碑”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同,这说明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实力对民族尊严的影响,而非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A项错误;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8. 答案:D
解析:麦乳精广告通过宣传足球健将饮用麦乳精来展示其与新式生活理念的契合,吸引消费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救亡意识,A项错误;“体育强国”成为社会共识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启蒙需求,C项错误。
9. 答案:A
解析: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使得美国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仍坚持“先欧后亚”战略,A项正确。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并非完全一致,B项错误;日本的战略重心并非在中国敌后战场,C项错误;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并未减轻,D项错误。
10. 答案:B
解析: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统一发行货币,有利于促进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此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全国市场尚未形成,A项错误;新中国此时尚未成立,C项错误;当时并未实现中国货币的统一发行,D项错误。
11. 答案:C
解析:周恩来选拔优秀人员组成驻外大使,并指示开展外交活动,宣传新中国情况和政策,目的是塑造正面积极的新中国形象,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突破意识形态限制,A项错误;此时新中国刚成立,主要目的不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D项错误。
12. 答案:D
解析:哈德良巡游帝国时带着专家、建筑家等,这有利于推动罗马文化的传播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巡游,并非对外征服,A项错误;罗马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并非是因为这次巡游,B项错误;“环游”主要是在罗马帝国内部,对世界各地区联系的促进作用有限,C项错误。
13. 答案:C
解析:14、15世纪英国出现大量英语创作,这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教会和君主势力的打击,A项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16世纪,B项错误;英语并未成为学术通用语言,D项错误。
14. 答案:C
解析:香料贸易促使香料出售方和消费地西欧在经济上都发生了变革,在经济变革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C项正确。“根本上改变”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推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并非香料贸易,B项错误;香料贸易加剧了欧洲白银外流,D项错误。
15. 答案:D
解析:苏联取得的这些建设成就,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D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A项错误;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威胁,B项错误;这些建设成就主要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并非着眼于保障反法西斯战争,C项错误。
16. 答案:A
解析:联邦德国推动原产自民主德国的货物可直接进入欧共体市场并享受零关税待遇,这顺应了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举措,并非探索国家统一出路,B项错误;“避免”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此时德国已经被分区占领,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诸侯或北方游牧部落而建;建造方式多样(土筑、石砌等);沿线有预警防卫设施 。秦汉时期:规模宏大(如秦长城延袤万余里);多在原有基础上修缮;与开疆拓土相关联 。(6分)
(2)影响: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长城沿线的经济开发和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原与北方的交流,但从长远看,并未完全阻碍民族间的往来 。(8分)
18.(12分)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极端落后薄弱,现代科学技术几乎空白;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科技围堵;中苏关系的变化 。(6分)
(2)意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6分)
19.(14分)
(1)原因:德意志帝国经济力量增长,地缘政治不安全;德国与其他帝国之间存在矛盾,如忌妒不列颠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军;“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宣扬;德奥两国的约定;德国认为战争应是短暂而激烈的,企图在短期内歼灭敌人 。(6分)
(2)特征:具有多样性,包括武装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多种形式;具有民族性,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目标;具有群众性,广泛动员了民众参与;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紧密相关,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8分)
20.(12分)
示例:观点: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大发展是社会实践的先导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儒家孔子提出“仁”“礼”等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这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中央集权,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需要。这些思想的出现,推动了各国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在西方,14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现世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思想,为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综上所述,思想的大发展能够引领社会实践,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 。(观点明确2分,史实准确4分,论证充分4分,逻辑严密2分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