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灌南县部分学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二年级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学情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图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推断,这一时期是()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2.“平贾”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所制定的官定价格,涉及公私交易、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汉初实行每年“十月平贾”,新莽一季度一修订,东汉则出现了“月平”。东汉“平贾”的这一变化()
A.增强了与市场的契合度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避免了物价的涨跌波动 D.妨碍了民间的商业活动
3.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A.马铃薯 B.辣椒 C.小麦 D.玉米
4.“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了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 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
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D.政府的推动作用
5.16世纪后,可可豆生产由墨西哥野生树林转移到大种植园。可可树先在委内瑞拉、中美洲栽种,然后移植到菲律宾、印尼,最后移植到非洲。19世纪,巧克力在欧洲问世,巧克力甜点受到妇女、儿童的青睐,巧克力成为通俗食物。这一现象()
A.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成熟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有利于消除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 D.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
6.在世界冶金史上,中国炼铁开始的年代虽非最早,但冶炼生铁并铸成铁器的时间却比国外早二千年。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来看,在春秋晚期,已有铁削、铁斨、铁镈、铁锸、铁铧、钢剑等铁制农具和兵器。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冶铁和铸造技术的进步
C.统治者对手工业的高度重视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7.广西顶蛳山贝丘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还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等,蚌器有蚌刀、蚌铲等。这反映出当时顶蛳山地区( )
A.盛行渔猎生产模式 B.民众社会生活丰富
C.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D.部族间的冲突不断
8.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据此,荷兰政府一方面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荷兰的这一经济政策()
A.旨在打击英国的霸主地位 B.体现了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C. 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符合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要求
9.中世纪的欧洲,大量农业人口转变成商业人口,刺激了交易市场的发展。城市模式适应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中世纪城市也就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经济中心。这说明中世纪城市( )
A.加速了庄园经济的全面瓦解 B.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制、福特制相继诞生,它们以工资调节为手段,管理严苛,要求工人执行规范动作,力图塑造有用且驯顺的生产者。这反映了()
A.工业资本主义导致人的异化 B.劳资协调促进经济发展
C.科学管理体系推动技术革新 D.阶级矛盾倒逼生产优化
11.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12.下表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议会制定的工厂法。英国工厂法的发展表明()
法律 适用范围
1802年《工厂法》 新兴的纺织行业
1864年《工厂法扩充条例》 将更多行业纳入管辖之下
1867年《工厂法扩充法案》 扩大到所有行业,还特别关注工厂的生产安全及工作环境
A.工人恶劣工作状况得到彻底改善 B.垄断组织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英国推进“福利国家”建设
13.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一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C.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14.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大货币集团,它们分别以英镑、美元、法郎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当时()
A.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B.世界经济领域动荡加剧
C.国际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 D.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
15.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近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饥饿问题依然存在。截至2023年,全球面临食物短缺的人数约为7.13亿至7.57亿人。大部分食物短缺人群分布在亚洲,而非洲的食物短缺率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影响粮食安全 B.世界殖民体系制约亚非经济发展
C.生产力水平限制饥饿问题的解决 D.消除饥饿应是联合国的主要职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辣椒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时称“番椒”。明代的外来物种还有番豆、番茄、番薯等。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杭州)中有:“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虽有番椒的形态记录,但高濂却忽略了它的食物属性。辣椒最早作为食物的记载出自贵州的地方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中写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用以代盐。”在盐业官营的时代,贵州一个盐井都没有,甚至有谚语说“一石米换一斤盐”。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等
材料二
当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大层次的辛辣区;生活在辛辣区的人们将辣椒文化作为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内部,辣椒得到高度认同。国画大师齐白石受辣椒文化的熏陶而产生了浓厚的辣椒情结,他一改传统国画以梅、兰、竹、菊为对象的创作习惯,针对辣椒进行了一系列的绘画创作,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辣椒的赞颂。近年来,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饮食交流越来越深入,不少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转而以辣椒作为食疗产品进行身体调节。一些长期频繁食用辣椒的人也会适量地调节饮食习惯,改换清淡口味,调节生理机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年的历史,但是辣椒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朱宏斌《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传入中国的特点,并简析其传播的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的食用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三个高潮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商业中心出现;第二个是唐宋后期,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明清,两者都是延续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与特点》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第三个高潮”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的历史事件,概括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并简明指出中国的应对举措?(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5年12月,世界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起初,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此外,它应该辅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初,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发电厂等。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贷款。
-摘编自《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区别》
材料二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由中国提出创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亚投行的主要业务是推动亚洲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全面投入运营后,亚投行将运用多种支持方式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股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以促进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投资。
-摘编自《亚投行让金融互融互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银行成立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世界银行的主要不同之处,并概述其成立的历史意义。(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0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3分)
高二年级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学情调研测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D B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15分)
答案:(1)特点:①与诸多作物一起传入;②从沿海向内地传播;③传播速度较慢;④用途从观赏转向食用。(5分)
背景:①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美洲;②洲际物种交流的兴起;③盐业官营导致调味品供不应求;④不同地域饮食文化传统的差异。(5分)
(2)影响:①塑造了饮食文化分布格局;②丰富了地域文化认同符号;③提供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意象;④助推了中华饮食文化向追求养生发展;⑤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5分)
之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17.【答案】(13分)
(1)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性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3分)
(2)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
表现:商品种类与流通量大增;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4分,任意4点即可)
(3)问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纪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复苏乏力);贫富分化日益严重。3(分,任意3点即可)
中国方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2分)
18.【答案】(14分)
(1)背景:二战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野心;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经济全球化等。(5分)
(2)主要不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主导,区域性金融机构,侧重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等。(3分)
意义:提高和扩大中国影响力;推动亚洲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给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提振作用;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分)
19.【答案】(13分)
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劳工权益的问题上。
首先,湖南知识分子对于女工的工作时长和待遇提出了质疑,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于工人的劳动权益和生活水平的关注。
其次,湖南知识分子还批评了厚生纱厂对女工的招募条件,如要求家长署名加铺保和三年契约,表明知识分子关注劳工的自由与权益问题。
穆藕初的回应暴露了资本家对于劳工权益的漠视和对于知识分子的批评。
妇女界代表张默君认为女工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其他地方的苦工而言,其生活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这一评价显示了知识分子和妇女界代表对于湖南女工生活状况的不同看法。
总的来说,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引发的争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工人劳动权益和生活状况的关注和不满。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灌南县部分学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