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级三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8世纪开始、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逐渐发展。在效忠封君的前提下,封臣对封君承担的主要义务是()
A.缴纳贡赋 B.服劳役 C.耕种份地 D.服兵役
2.有学者写到,西欧城市“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无需服劳役,无需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
A.打击了国王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
C.维护了基督教会D.促进了城市发展
中世纪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主要体现在()
①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②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③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兴起④一些城市兴办了大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等罗马法律,宣扬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肯定奴隶制的存在。可见,他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统治 B.体制改革 C.对外扩张 D.发展经济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强盛的拜占庭帝国、伊凡四世加冕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中古时期的欧洲 B.古代的非洲 C.中古时期的亚洲 D.古代的美洲
6.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社会集团”是指()
A.封建贵族 B.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市民阶层
7.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步稳定和经济增长,英格兰、法兰西等国的王权得到强化。这一时期王权的强化()
A.使国王摆脱了教会控制 B.适应了庄园经济发展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提升了资产阶级地位
8.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封君封臣制度,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由此可见,维系该制度的纽带是()
A.血缘 B.土地 C.宗教 D.誓词
9.西欧中世纪庄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发展手工业,他们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据此可知,庄园是()
A.西欧的司法审判机构 B.西欧的民主政治组织
C.西欧独立的政治单位D.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10.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
A.元首制B.罗马法C.万神殿D.大竞技场
下面是是小历同学的读书摘录,其内容可以说明()
A.东方文明对西方国家的辐射
B.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C.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12.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如表描述的是()
建立时间 8世纪中期
最高统治者 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都城 巴格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3.17世纪30年代,幕府将军颁布法令,禁止日本人到国外去,违者处死,同时禁止建造大型船只,禁止进口外国书籍。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A.推行大化改新 B.幕府统治难以维持
C.实行锁国政策D.重视保护民族工业
14.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15.某一印第安文明的道路系统相当发达,“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长达一万六千公里。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飞毛'信使接力传送,每天行程计达二百二十五公里。”该文明是()
A.阿兹特克文明 B.玛雅文明 C.印度文明 D.印加文明
1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在今墨西哥)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这一发明有利于()
A.扩大耕地面积 B.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C.扩展对外贸易D.承担城市的交通运输
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政治环境宽松 B.对外贸易发达 C.文化交流频繁 D.封建制度先进
18.在古代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人们从事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并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据此判断,这一文明是()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0.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在长江下游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是()
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二、单选题II: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1.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控制抄本创作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2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23.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24.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25.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 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26.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27.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28.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29.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30.中世纪英国某市商人行会规章规定:除基尔特会员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购买蜂蜜、油脂、腌青鱼、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种类之油,亦不得开设酒馆;违反此项禁令者,一经查明属实,应即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这反映该市()
A.工商业经营范围大受限制 B.工商业者遭受国王的盘剥
C.工商业自治得到王权支持 D.工商业发展导致行业垄断
31.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32.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33.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34.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35.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土地都是国家财产,军事贵族的封地面积较小且几乎不可世袭;苏丹维持着一支战力强大的常备军,并把征服的土地奖给士兵。这使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造成该局面主要是由于双方()
A.社会形态不同 B.土地制度不同 C.军事装备不同 D.控制地域不同
36.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37.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8.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三、双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39.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A.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B.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C.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D.《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40.如图为绘画作品《中古西欧的“三种人”》。作品中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左边的僧侣似乎正与骑士交谈,农民则被挤到一边,只能聆听而无资格加入对话。这反映出中古西欧()
A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B.城市赢得了自治权
C.社会结构呈现等级化特征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41.中古西欧,在城市反对封建主、争取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城市工商业发展需要更广大的市场和更便利的经济活动空间,因而往往以金钱或军队支持国王。城市的工商业活动,又有助于强化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因此,城市的兴起()
A.有助于王权的强化 B.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C.推动了人口的世界性流动 D.加剧贵族与奴隶的矛盾
42.西欧中古中后期,国王给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证,使其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从而削弱了割据势力。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到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成为国王统治机构中的重要成员,教士不再是文官的唯一来源。由此可见,这些城市的发展()
A.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B.冲破了教会的精神桎梏
C.强化了贵族的特权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43.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在结构上显得粗糙,因为它只是一种领主和附庸间的私人关系,物资资源也没有归属中央政府,而是被大小领主私下瓜分。由此可见,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A.财产等级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血缘等级制度D.庄园与农奴制度
44.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主义造成了无数小的半独立的政府,以致纷争不断,商业受到严重阻碍。由此可知,西欧封建主义()
A.以封君封臣制度为特征 B.束缚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C.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D.推动农奴摆脱人身依附
45.《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共有300多个故事,包括古代埃及、波斯、伊拉克的许多民间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以中国为背景。这反映了古代阿拉伯文化()
A.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B.依靠商人和旅行家创造
C.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完全来源于被征服地区
46.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规范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饮食等日常习惯。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告谕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由此可见,他们都()
A.强调个性自由 B.主张格物致知
C.倡导修身养性D.注重教化百姓
47.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曾言:“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荤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梁启超()
A.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 B.主张改革旧式官制
C.反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D.力求实行共和政体
48.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B.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D.辛亥革命对思想观念影响甚微
四、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4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及分值
1.单选题I(共20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5题:D、D、B、A、A
6-10题:D、C、B、D、B
11-15题:C、C、C、A、D
16-20题:A、B、A、D、D
2.单选题II(共36分):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
21-25题:D、C、B、C、D
26-30题:C、D、B、D、C
31-35题:D、D、B、B、B
36-38题:D、B、C
3.双选题(共30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全选对得3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39-40题:BD、AC
41-45题:A、AD、BD、AC、AC
46-48题:CD、AB、AD
4.非选择题(共14分):本大题共1小题。
49题(14分)
(1)(4分)影响:促进了商品贸易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巩固了封建王权。
(2)(4分)原因: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贸易中心转移削弱其影响力,西欧王权加强使其失去地区贸易垄断权,欧洲战争频发导致的冲击。
(3)(6分)趋势: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国家权力和地区政治关系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度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