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天津102中高三下开学考历史试卷(答案)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该遗址发现了聚落壕沟、公共墓地、大型居址等遗迹,这
些遗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可用于研究史前社会组织演变,D
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A 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
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典型,B错误;材料没有突出湖湘文化地域
特色,C错误。
2. 答案:D。孙中山为避免党人争权夺利引发自相残杀而选择退让,这
体现出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反映了其曲折性与艰
巨性,D正确。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非同
盟会员思想涣散,A 错误;材料未体现辛亥革命激发民众民主共和意识,
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革命形势的影响,C 错误。
3. 答案:C。陈独秀强调青年要自觉,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突出了
思想独立的必要性,C正确。材料并非强调个人主义,A错误;材料重
点不是养成青年的奋斗精神,B错误;材料未涉及科学教育,D错误。
4. 答案:A。1925 1927 年是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报告反映出当时
农民运动蓬勃开展,农民积极反抗地主阶级,A 正确。当时是国民革命
时期,并非反抗国民党武装起义,B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于 1927
年后,C错误;土地革命运动始于 1927 年之后,D 错误。
5. 答案: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复杂问题,为后
续国际会议处理国际争端提供了样板,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形式,
B正确。材料未体现扩大国际法应用范围,A 错误;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并非该和约导致,C 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形成欧洲力量均势新局面,D
错误。
6. 答案:B。中共在不同时期推行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基于国内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B正确。地主阶级在不同时期
并非都是革命主要对象,A 错误;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要矛盾,
而非中共政策创新,C错误;中共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不是政策变化的
主要原因,D 错误。
7. 答案:C。《查士丁尼法典》对商品生产者的法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
承认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C正确。材料未体现巩固罗马帝国统一,A
错误;当时没有新兴资产阶级,B 错误;该法典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产物,
并非西欧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D 错误。
8. 答案:A。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加,
反映出多极化发展趋势下资本主义阵营日益分化,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①③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一体化,②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苏联
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非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关系,④错误。
9. 答案:D。明清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对象以牛为主,这是因为明清
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牛在农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D
正确。边疆贸易发展繁荣与记述牛的专著增多关系不大,A错误;政治
稳定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并未松动,C 错
误。
10. 答案:C。从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事务所数量不断增加,所属国家
增多,可反映出列强侵略程度不断加深,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式文
化在上海成为潮流,A错误;材料未体现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B 错
误;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消亡在材料中未体现,D 错误。
11. 答案:A。1898 年是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认为当时“邪说暴行,
横流天下”,《劝学篇》旨在纠正维新派理论中的偏颇之处,A正确。
张之洞并不支持康梁变法革新运动,B错误;材料并非抨击顽固派,C
错误;其目的不是为光绪帝看世界提供帮助,D 错误。
12. 答案:D。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提倡使用国货,客观上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D正确。这些规定并非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A
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官僚资本主导地位,B错误;法币改革于 1935
年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
13. 答案:A。武威意喻“武功军威”,体现政治威严;张掖“张国臂
掖,以通西域”,敦煌“广开西域”,体现对西域开发,A正确。材料
未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河西走廊地区,并
非天山南北,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西域的管理,不是稳定中原地区,
D错误。
14. 答案:C。从“变局”到“残局”,清王朝都认识到需要革新教育、
选拔人才来应对危机,C正确。实业救国是民间思潮,不是清王朝的应
对之道,A错误;改革官职、裁汰冗员在材料中未体现,B 错误;清王
朝没有科技立国,D 错误。
15. 答案:B。宋代绘画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强调内敛、含蓄的审美观念,影响了绘画风格,B正确。“强干弱枝”
政策与绘画风格转变无关,A错误;市民文化影响扩大不是主要原因,C
错误;科举考试对文化取向有影响,但不是绘画风格转变的主要因素,
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
(1)特点:起源于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在汉武帝时期固定日期并
兴起多种民俗;唐代成为政府法定假日;明清时礼仪性、应酬性加强;
1912 年后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新中国成立后确定法定假日,
过年方式不断创新;受中华文化影响,春节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传播,
还成为联合国假日。(每点 2 分,任答 5 点得 10 分)
(2)作用:传承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民
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营造欢乐祥
和的氛围;促进经济发展,春节相关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推动文化交流,
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每点 2 分,任答 4点得 8分)
17.
(1)意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4 分)实践活动:扶持日本,使其
成为在亚洲遏制苏联的重要力量;发动朝鲜战争,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
洲的发展。(8分)
(2)变化:从杜鲁门时期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到尼克松时期推行
均势政策。(4分)历史背景: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
守势;西欧、日本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
界多极化趋势出现。(6分)
18. 示例论题:“新时代”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
解读:1919 年,《每周评论》认为“新时代”的根本思想是“得莫克拉
西”(Democracy),反映出当时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追求思想解放,
人们渴望通过民主来改变中国社会,这一内涵体现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
推崇,以及对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
1923 年,中共三大宣言强调通过国民革命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进而
谋世界革命,此时“新时代”内涵与民族解放和世界革命紧密相连,反
映出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使命的深刻认识,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相结合,
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59 年,青年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贡献力量,此时“新
时代”内涵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
主义建设的热情和决心。
2017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是在经济、政治、
文化等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内涵包
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反映了中国在综合
国力提升后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总之,“新时代”内涵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从追求民
主思想,到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
现了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时代需求 。(观点明确 3分,史
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2分,共 15 分,其他论题言
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天津102中高三下开学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