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解析:选C。由材料及图片可知,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选C项;“采集谷物的场景”只能体现其食物的获取方式,无法判断其居住方式,排除A项;采集谷物不一定需要打制石器,无法判断其生产工具的情况,排除B项;“采集谷物的场景”说明其食物获得方式非常原始,远没有达到农耕水平,一般来说此时的生产劳动以集体劳动为主,排除D项。
2.(2024·浙江宁波期末)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A.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非洲为人类贡献了大麦
C.南亚最早培育出水稻
D.美洲培育出甘薯和辣椒
解析:选D。甘薯和辣椒都是美洲特产,故选D项;东亚是粟和水稻的发源地,排除A、C两项;西亚是大麦的发源地,排除B项。
3.有证据表明,大约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表明(  )
A.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早期文明获得发展
D.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解析:选C。材料提及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而“种植粟及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先民已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早期文明获得发展,故选C项;早期国家雏形开始形成的特征表现为阶级、文字及国家机器的出现等,但材料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距今约5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才开始出现,排除B项;早在距今7 000年前后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排除D项。
4.(2023·湖南百校联考)山西吉县柿子滩、河南新密李家沟都发现了距今10 000年前的大批文化遗存。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有石磨盘。这类石磨盘的作用主要是加工植物类食物。以上述出土的石磨盘为直接论据,可以探究的论题是(  )
A.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B.中原地区阶级的产生与国家雏形
C.中国古代南稻北粟种植格局探源
D.原始手工业的起步与发展之探究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山西、河南地处于黄河流域,石磨盘用于加工植物类食物,这可用来研究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阶级和国家产生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北方黄河流域有加工植物类食物的石磨盘,无法得出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的结论,排除C项;用于加工植物类食物的石磨盘不能体现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5.(2023·福建厦门期末)苏美尔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这类描述;其数学文献中则有诸多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测量的记载。由此可见苏美尔文明(  )
A.地理环境极为恶劣
B.实用主义文学发达
C.数学水平领先世界
D.农业文明特征明显
解析:选D。据材料“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测量的记载”并结合所学可知,西亚是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之一,说明苏美尔人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体现了苏美尔文明带有明显的农业文明特征,故选D项;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地理环境并没有极为恶劣,排除A项;苏美尔的文学作品中常有关于农耕文明的描述,但并不足以判断苏美尔的实用主义文学发达,而且数学文献不属于文学,排除B项;没有其他文明作比较,无法得知其数学水平“领先世界”,排除C项。
6.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D.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原始社会时期,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西亚地区是世界上原始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排除A项;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种植粟,排除B项;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发现了粮食种植的痕迹,排除C项。
7.下图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材料“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可以佐证古希腊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D项正确;橄榄并非古希腊的粮食作物,其主要用于制作橄榄油,排除A项;古希腊的葡萄酒和橄榄油主要用于商业交换,其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自给自足,排除B项;种植橄榄的土地地力较为贫瘠,排除C项。
8.从图1到图2反映了(  )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解析:选B。图1中姜寨聚落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图2中襄汾陶寺遗址反映了不同规模的墓葬随葬品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B项正确;图2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产生,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王位世袭制产生,排除D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特点:最早培育,历史悠久;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编写农书进行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可作为备荒物资;具备优质植物蛋白,促进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能力提升
10.(2023·辽宁大连期中)下图是原始社会人口增长趋势图。其中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B.生存条件的改善
C.食物供应的丰富多样
D.定居生活的出现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A项正确。B、C、D三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11.(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列对表格中的湖北恩施竹枝词解读合理的是(  )
竹枝词 出处 作者
南瓜莱菔杂芸薹, 种遍山隈与水隈。 一带平畴将绿绕, 好风吹送稻香来。 《利川竹枝词》 吴子丹
包谷根从石罅寻, 石田戴土土如金。 秋风莫扫野鸡啄, 传说天荒救老林。 《业州竹枝词》 周鲲化
漳濁漳清年复年, 鸬鹚陂外水如烟。 桑麻匝地禾苗绿, 犹是西门旧溉田。 《业城杂咏》 洪良品
A.可用于研究当地饮食结构
B.此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C.该竹枝词创作于宋初至元末
D.此处百姓的生活富足安逸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南瓜、芸薹、稻香、包谷、禾苗”等词语,可以推断出当时粮食作物的种植种类,进而可推知当地的饮食结构,故选A项;材料中多是粮食作物的种植,且没有涉及各种作物的具体比例,得不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结论,排除B项;“包谷(玉米)”说明明代后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农作物种植的情况,没有反映百姓生活状态,且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农民要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很难实现生活富足安逸,排除D项。
12.(2023·河南天一大联考)根据碳 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 400—8 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  )
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解析:选C。
据材料“该遗址发现……红烧土残块……碳化稻壳”可知,此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进行稻的耕种实践以及简单的生产工具的制造,说明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故选C项;据材料“距今11 400—8 600年”可知,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原始的农耕出现,遗址中并未显示该地区的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水稻的种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上游的先民其主要食物来源是粟,“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的说法夸大了水稻种植的区域,排除B项;贫富分化的现象是进入阶级社会的特征,这与题中的时间与主旨均不符,排除D项。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解析:选B。材料表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了阶级分化和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等都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C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2024·山东青岛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时期 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菽次之。” 道光年间陕西 《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众。” 道光九年(1829)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 光绪十九年(1893)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 (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8分)
(2)指出材料一、二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并结合所学得出,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根据材料一“外来食物黄瓜、菠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汉时期,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结构,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一“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隋唐时期,饮食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实行科举制及经济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根据材料一“‘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两宋时期,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根据材料二“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明清时期,外来作物成为主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特色。(2)视角: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古代有稻、麦等农作物品种,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等外来高产农作物,由此可知,材料一、二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的视角为农作物品种结构;根据材料一“‘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并结合材料二“包谷、洋芋……今则栽种遍野,农民食之,全恃此矣”可知,视角为饮食;根据材料二“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兴种番薯……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可知,视角为耕地面积;劳动力;根据材料二“番薯……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可知,视角为粮食产量。
答案:(1)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了中华饮食结构,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饮食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实行科举制及经济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与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明清时期,外来作物成为主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特色。
(2)视角:农作物品种结构;耕地面积;劳动力;粮食产量;饮食。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2.(2024·浙江宁波期末)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A.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非洲为人类贡献了大麦
C.南亚最早培育出水稻
D.美洲培育出甘薯和辣椒
3.有证据表明,大约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表明(  )
A.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早期文明获得发展
D.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4.(2023·湖南百校联考)山西吉县柿子滩、河南新密李家沟都发现了距今10 000年前的大批文化遗存。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有石磨盘。这类石磨盘的作用主要是加工植物类食物。以上述出土的石磨盘为直接论据,可以探究的论题是(  )
A.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B.中原地区阶级的产生与国家雏形
C.中国古代南稻北粟种植格局探源
D.原始手工业的起步与发展之探究
5.(2023·福建厦门期末)苏美尔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这类描述;其数学文献中则有诸多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测量的记载。由此可见苏美尔文明(  )
A.地理环境极为恶劣
B.实用主义文学发达
C.数学水平领先世界
D.农业文明特征明显
6.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D.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7.下图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8.从图1到图2反映了(  )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提升
10.(2023·辽宁大连期中)下图是原始社会人口增长趋势图。其中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B.生存条件的改善
C.食物供应的丰富多样
D.定居生活的出现
11.(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列对表格中的湖北恩施竹枝词解读合理的是(  )
竹枝词 出处 作者
南瓜莱菔杂芸薹, 种遍山隈与水隈。 一带平畴将绿绕, 好风吹送稻香来。 《利川竹枝词》 吴子丹
包谷根从石罅寻, 石田戴土土如金。 秋风莫扫野鸡啄, 传说天荒救老林。 《业州竹枝词》 周鲲化
漳濁漳清年复年, 鸬鹚陂外水如烟。 桑麻匝地禾苗绿, 犹是西门旧溉田。 《业城杂咏》 洪良品
A.可用于研究当地饮食结构
B.此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C.该竹枝词创作于宋初至元末
D.此处百姓的生活富足安逸
12.(2023·河南天一大联考)根据碳 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 400—8 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  )
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14.(2024·山东青岛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时期 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菽次之。” 道光年间陕西 《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众。” 道光九年(1829)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 光绪十九年(1893)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 (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8分)
(2)指出材料一、二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