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周颂·臣工》言:“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据杨宽先生考证,“钱”是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形状类似于铲,是主要用于除草的工具。《说文》曰:“铚,获禾短镰也。”这说明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
B.改进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C.出现耕织结合生产形式
D.金属农具已应用于生产
2.(2024·安徽合肥六校期末)在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附有表现农田劳作的陶俑,或犁地,或插秧,或收割,或脱粒,还表现了备耕田中的粪肥堆。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庄园经济的盛行
B.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C.犁耕技术的成熟
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3.丝绸是中华文明创新性成就之一,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 300年的丝织品残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00克,堪称奇迹。据此可推知( )
A.丝织业发源于中原大地
B.湖南较早采取家庭式劳作
C.汉代时创新了纺织工具
D.北方丝织业长期领先南方
4.(2023·四川宜宾期末)长沙民窑彩瓷(如图)在9世纪享誉海内外,吸收了北方唐三彩工艺,成为当时三大外销瓷窑之一,装饰花纹别具一格,具有异域特色,且开创了在瓷器上装饰诗词的先河。这反映了( )
A.民间自由婚恋观念影响深入
B.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制瓷业中出现技术文化交融
D.外销瓷成为朝廷主要出口商品
5.(2024·山西运城期中)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井田制、男耕女织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男耕女织
7.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商综合经营的经济组织。田庄地主组织佃客、部曲、徒附进行生产,主持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甚至自觉抚恤地方贫困人员和破产农民,由此可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
B.政府注重提高庄园经济地位
C.传统的租佃关系已经瓦解
D.田庄是基层治理的有力补充
8.(2023·辽宁朝阳检测)西欧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里的人们也很少出去采购。据此可知,西欧封建庄园( )
A.是中古时期的商业经济组织
B.耕地由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组成
C.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
D.具有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特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甲兵大足。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距今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和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6分)
能力提升
10.(2024·湘豫名校联考)战国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
11.《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12.(2024·天津南开区期中)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坞堡建筑( )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B.结构风格的创新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D.历史传承与变迁
13.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公元前2世纪以后,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盈利的农业模式。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对外扩张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牛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人类驯化,在古代牛很重要,私自杀牛是法律明文禁止的。
材料一 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宋真宗时下诏:“自今屠耕牛及盗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淳化五年(994年)下诏:“自今工官为弓弩,其纵理用牛筋,他悉以羊马筋代之。”
材料二 《宋会要辑稿》记载:……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值百钱,利入为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贪利之民计会上下,诈作病牛倒死。
材料三 《水浒传》中颇多杀牛宰马的情节,加上吃食的情节,总共有14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指明是牛肉。“小二,给我上一壶好酒,再来二斤牛肉!”俨然已成梁山好汉用餐的标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为何多次颁行禁宰耕牛政策。(6分)
(2)有人认为《水浒传》中“小二,来二斤牛肉!”是最大的谎言。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情节合理的理由。(6分)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周颂·臣工》言:“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据杨宽先生考证,“钱”是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形状类似于铲,是主要用于除草的工具。《说文》曰:“铚,获禾短镰也。”这说明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
B.改进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C.出现耕织结合生产形式
D.金属农具已应用于生产
解析:选D。根据材料“‘钱’是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形状类似于铲,是主要用于除草的工具”可知,农业生产过程中已应用金属农具,故选D项;材料反映金属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并未强调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排除A项;材料反映“钱”“铚”都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金属农具,并未说明有改进的必要,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纺织的信息,排除C项。
2.(2024·安徽合肥六校期末)在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附有表现农田劳作的陶俑,或犁地,或插秧,或收割,或脱粒,还表现了备耕田中的粪肥堆。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庄园经济的盛行
B.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C.犁耕技术的成熟
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并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各个环节,分工细致,说明该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选D项;东汉时期出现庄园经济,但材料仅涉及到庄园内的生产分工,没有明确社会层面庄园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具体占比情况,排除A项;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经济逐渐发展,此时北方经济仍比南方水平高,排除B项;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犁耕技术的成熟,排除C项。
3.丝绸是中华文明创新性成就之一,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 300年的丝织品残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00克,堪称奇迹。据此可推知( )
A.丝织业发源于中原大地
B.湖南较早采取家庭式劳作
C.汉代时创新了纺织工具
D.北方丝织业长期领先南方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其精湛的工艺反映了汉代丝织技术的高水平,这背后很可能有纺织工具的创新作为支撑,故选C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的丝织品残片,但仅凭这一发现并不能断定丝织业就起源于中原,因为可能存在更早的其他地区丝织业遗址尚未被发现,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湖南地区丝织业的劳作方式,因此无法从题干中推断出湖南较早采取家庭式劳作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的两个案例分别来自河南和湖南,这并不能代表南北方丝织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排除D项。
4.(2023·四川宜宾期末)长沙民窑彩瓷(如图)在9世纪享誉海内外,吸收了北方唐三彩工艺,成为当时三大外销瓷窑之一,装饰花纹别具一格,具有异域特色,且开创了在瓷器上装饰诗词的先河。这反映了( )
A.民间自由婚恋观念影响深入
B.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制瓷业中出现技术文化交融
D.外销瓷成为朝廷主要出口商品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长沙民窑彩瓷既吸收了北方唐三彩工艺,也具有异域特色,还在瓷器上装饰诗词,体现了技术文化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与民间自由婚恋观念无关,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外销瓷成为朝廷主要出口商品,排除D项。
5.(2024·山西运城期中)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棉布染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普通家庭难以完成,便形成了专门染色的染坊和踹坊,体现了当时棉布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才逐渐解体,排除B项;明清时期手工工场主要集中在纺织、制瓷、冶铁等传统行业,但材料并未对不同行业手工工场产生的时间进行对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村雇佣劳动的情况,且明清之际农村雇佣劳动未“普及”,排除D项。
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井田制、男耕女织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男耕女织
解析:选D。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采取集体耕作的模式,故①处应填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出现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故②处应填男耕女织,因此D项正确。
7.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商综合经营的经济组织。田庄地主组织佃客、部曲、徒附进行生产,主持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甚至自觉抚恤地方贫困人员和破产农民,由此可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
B.政府注重提高庄园经济地位
C.传统的租佃关系已经瓦解
D.田庄是基层治理的有力补充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田庄地主组织佃客等从事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甚至抚恤地方贫困人员和破产农民,体现出田庄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即田庄是基层治理的有力补充,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东汉、宋代乃至明清时期,租佃关系一直存在,排除C项。
8.(2023·辽宁朝阳检测)西欧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里的人们也很少出去采购。据此可知,西欧封建庄园( )
A.是中古时期的商业经济组织
B.耕地由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组成
C.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
D.具有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特点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西欧封建庄园里设施完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产品很少拿出去卖,也很少出去采购等,说明西欧封建庄园具有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特点,D项正确;中古时期的商业经济组织是商人行会,而庄园属于农业经济组织,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耕地由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组成,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欧封建庄园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排除C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甲兵大足。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距今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和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6分)
解析:(1)主题: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恶金(铁)以铸锄……试诸壤土”“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可知,三则材料都关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可知,实证性材料,即长沙出土的铁锄最有实证性。理由:根据所学可知,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2)情况: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可知,耕作技术不断革新;根据材料“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耕作技术南移有助于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实证性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2)情况: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能力提升
10.(2024·湘豫名校联考)战国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
解析:选A。题干强调的是以“耕—耙—耢—锄”为代表的耕作技术成为北方旱地农业耕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即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故选A项;社会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变法运动的发生是生产力发展之后的影响,排除C项;文化下移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不属于同一范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11.《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解析:选D。由“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不继事”“家传其业”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故选D项;题干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以及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C两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B项。
12.(2024·天津南开区期中)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坞堡建筑( )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B.结构风格的创新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D.历史传承与变迁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西汉末年的坞堡规模大,具有防御功能,后来福建地区的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特点,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在于强调坞堡建筑的传承与变迁,故选D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坞堡的“防御”功能,但是并没有对这一方面作具体描述,故不能得出A项结论;题干强调的是福建客家民居也具有西汉末年坞堡的功能,即其“传承性”,而不是其风格的“创新性”,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福建客家民居具有西汉末年坞堡的功能,但并没有述及其“价值”所在,排除C项。
13.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公元前2世纪以后,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盈利的农业模式。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对外扩张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古罗马对外扩张使战俘奴隶大量增多,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变化的主因是大量奴隶涌入原先以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为主导地位的罗马,而非国家政策对奴隶主利益的保护,排除A项;公元前2世纪以后罗马境内实行的是万民法,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罗马经济模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否,排除D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牛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人类驯化,在古代牛很重要,私自杀牛是法律明文禁止的。
材料一 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宋真宗时下诏:“自今屠耕牛及盗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淳化五年(994年)下诏:“自今工官为弓弩,其纵理用牛筋,他悉以羊马筋代之。”
材料二 《宋会要辑稿》记载:……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值百钱,利入为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贪利之民计会上下,诈作病牛倒死。
材料三 《水浒传》中颇多杀牛宰马的情节,加上吃食的情节,总共有14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指明是牛肉。“小二,给我上一壶好酒,再来二斤牛肉!”俨然已成梁山好汉用餐的标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为何多次颁行禁宰耕牛政策。(6分)
(2)有人认为《水浒传》中“小二,来二斤牛肉!”是最大的谎言。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情节合理的理由。(6分)
答案:(1)耕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之本;牛皮、牛筋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北宋土地人口增加、农业发展、战乱等使耕牛供应紧张。
(2)《水浒传》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政令不行;商品经济发展,利润刺激,不顾重刑;吃朝廷禁止食用的牛肉这样的情节,更能体现农民起义的反叛精神和英雄气概。(其他如宋江起义主要活动地点在北方,受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等言之有理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