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7 古代的商业贸易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7 古代的商业贸易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
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2.(2024·河北唐山摸底)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3.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4.1953年,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了接近6 880余枚的海贝,经过专家的鉴定,其主要产于台湾、海南等地,还有阿曼湾、南非地区的贝。根据这一考古发现,可以推知(  )
A.商朝妇女对海贝有特别的喜好
B.台湾地区已经归属商朝统治
C.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
D.商朝的贸易发展进一步扩大
5.(2024·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联考)下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侯表》
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高利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主要使用经济手段解决侯国问题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
D.朝廷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
6.宋代,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成为合法经营。这主要是因为(  )
A.政府职能的转变
B.农作物种类增多
C.人们生活习惯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下表是两部史书关于交子的不同记载,说明(  )
时间 出处 记载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元朝 脱脱《宋史·食货志》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B.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
C.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
D.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
8.(2024·广东调研)明末清初,大量的货币商人先后创造了账局、印局、票号等金融机构。凭帖、兑帖、上票等金融工具,信汇、票汇、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股份融资、两权分离、行会制度等金融制度先后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
A.官方金融机构逐步建立
B.功能完备的银行开始产生
C.政权更迭催生制度创新
D.近代金融的雏形已经出现
9.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其中95%是未使用过的。
——中国考古网
材料二 尤其是在日本出土的13世纪下半叶(元初期)至14世纪中叶(元后期)的中国贸易陶瓷中,龙泉青瓷已经占主流地位,成为中国贸易陶瓷的代表。15世纪初,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龙泉县地名志》
(1)根据所学指出龙泉瓷可能的传播方式,并分析龙泉瓷向外传播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梳理龙泉瓷的传播路径,分析元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分)
能力提升
10.某学者以“财政约束决定朝贡贸易规模”为主题,绘制了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示意图(如图)。图中朝贡贸易的净收入为AB两线之间的部分,两线相交于O点,此时朝廷收益达到最大。若要保证收入在O点之后不再继续减少,最为理想的做法是(  )
A.扩大对民间贸易的征税力度
B.取消政府对外赏赐数量限制
C.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与次数
D.强化海禁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11.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12.(2024·山东潍坊检测)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上述举措旨在(  )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B.规范民间契约行为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限制盘剥稳定秩序
13.(2024·河北邯郸调研)古巴比伦时期,一份果园买卖契约中提到:“宁舒布尔乌辛(人名)买下整个果园,称出银子作为它的全部价钱。木杵被传递了,交易完成。……(在将来)宁舒布尔乌辛不得提出争议。他们以沙马什神、马尔杜克神和国王苏穆的名义起誓。(证人略)”。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  )
A.社会成员经济地位平等
B.土地转让流于形式
C.国王干预商业契约制定
D.个人权利获得保障
14.阅读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使用宝钞、谷物、绢布、白银情况
——据万明《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整理
材料二 建文三年侯官县江十郎卖山契
侯官县二十四都住人江十郎,承祖有山数号,坐落二十五都,土名……今录出东西南北四至明白。今且因为年老,日食缺乏用度,遂将上项铺后等山出卖。今托得本里王文禄,引到本都方彦诚前来出头就买,三面与买主引进人议定,情愿将上项山定价宝钞捌百贯文,其买价钱钞就时交讫,别无留寄。所卖山段系自己物业,与房分伯叔兄弟侄无干涉,亦不曾重张典挂外人财物。如有此情,别路良业赔,罚银壹拾陆两抵还买主无词。
建文叁年玖月 日
立卖契人江十郎(花押)
中人王文禄(花押)
代书人池九才(花押)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
材料三 日前发现的契约文书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等特点,是中国历史变迁最生动的载体,它们就像一个个的点,是古人经济交易活动最真实的写照。日本学者寺田浩明认为:只要接触过明清时期民间文书史料集的人都会认为,当时的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社会关系都是依靠这些相互性“契”或“约”来支撑的。
就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而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此出发可以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有更为深层的理解。
——摘编自仲伟民等《契约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1)写出材料一中反映白银使用情况图例的序号,说明判断的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明朝土地买卖的相关信息。(4分)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概述契约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3分)7 古代的商业贸易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
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解析:选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并“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人的商业契约意识明显,故选B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重农抑商”和“生产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A、C两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所履行的一些程序,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其商业管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2.(2024·河北唐山摸底)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解析:选A。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在实际的商业交换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面额和携带、保存是否方便的需求,因而出现了上述变化和差异,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交易时间的延长不影响货币的实际重量和尺寸的大小,排除B项;货币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排除C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不同区域间产量、经济结构、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与货币流通无关,排除D项。
3.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私营工商业发展,不少工商业主聚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公侯,说明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所述无法反映“商贾云集的城市”出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无关,排除D项。
4.1953年,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了接近6 880余枚的海贝,经过专家的鉴定,其主要产于台湾、海南等地,还有阿曼湾、南非地区的贝。根据这一考古发现,可以推知(  )
A.商朝妇女对海贝有特别的喜好
B.台湾地区已经归属商朝统治
C.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
D.商朝的贸易发展进一步扩大
解析:选D。由材料“其主要产于台湾、海南等地,还有阿曼湾、南非地区的贝”可知,殷商时期商业活动范围广阔,远远超出商朝的统治区域,故选D项;商朝海贝被视为货币,而非女性的装饰品,排除A项;“已经”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商代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明显改善,且妇好是贵族,排除C项。
5.(2024·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联考)下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侯表》
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高利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主要使用经济手段解决侯国问题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
D.朝廷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
解析:选C。据材料中汉代史书的记载,侯王如果不偿还债务或者不纳租税,或者利息超过国家法律规定的限度,朝廷会对其进行处罚,这显示出了政府对社会借贷行为的规范和重视,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汉代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并不能说明高利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侯国问题,且材料强调的是解决侯王借贷问题,而不是侯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解决侯王的借贷行为,侯王不属于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排除D项。
6.宋代,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成为合法经营。这主要是因为(  )
A.政府职能的转变
B.农作物种类增多
C.人们生活习惯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夜市合法经营,这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D项;宋代政府职能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农作物种类增多只能说明人们的饮食更加丰富,与饮食制度改变和夜市合法经营无关,排除B项;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的表现之一是饮食制度改变,这不是原因,排除C项。
7.(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下表是两部史书关于交子的不同记载,说明(  )
时间 出处 记载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元朝 脱脱《宋史·食货志》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B.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
C.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
D.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
解析:选D。由两部史书对交子的记载可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交子是民间设立的,而脱脱的《宋史·食货志》则认为是地方官员张咏所设,两则史料出现的朝代和时间不同,说明时代不同影响了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故选D项;题干仅提供了两个史料的不同记载,并未进行定论,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的结论,排除A项;记载不同并不意味着无法得出历史真相,可以通过补充其他史料来进行判断,排除B项;题干中的两则史料的记载存在不同,所以不能互证而完全揭示出真相,排除C项。
8.(2024·广东调研)明末清初,大量的货币商人先后创造了账局、印局、票号等金融机构。凭帖、兑帖、上票等金融工具,信汇、票汇、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股份融资、两权分离、行会制度等金融制度先后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
A.官方金融机构逐步建立
B.功能完备的银行开始产生
C.政权更迭催生制度创新
D.近代金融的雏形已经出现
解析:选D。据材料“信汇、票汇、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及“股份融资、两权分离、行会制度等金融制度先后出现”可知,相比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相结合的传统金融制度,这种股份融资、两权分离等方式具有一定的近代金融特点,故选D项;材料体现民间商人所创造的金融机构,而非官方金融机构,排除A项;据材料“信汇、票汇、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可知,当时的金融机构业务与银行的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区别,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金融制度的出现与明清朝代更迭的关系,排除C项。
9.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其中95%是未使用过的。
——中国考古网
材料二 尤其是在日本出土的13世纪下半叶(元初期)至14世纪中叶(元后期)的中国贸易陶瓷中,龙泉青瓷已经占主流地位,成为中国贸易陶瓷的代表。15世纪初,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龙泉县地名志》
(1)根据所学指出龙泉瓷可能的传播方式,并分析龙泉瓷向外传播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梳理龙泉瓷的传播路径,分析元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方式,结合所学,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等得出,民间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结合所学,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得出,朝贡贸易;结合所学和常识可知,对外贸易中还有走私,得出民间走私。第二小问原因,据题眼“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和材料一“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其中95%是未使用过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瓷器业发达且销量大。紧扣设问“龙泉瓷向外传播”,从制瓷技术、商品经济、经济重心、造船业、海外贸易等方面来分析,得出制瓷技术工艺领先(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水陆交通与造船技术发达;明代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海外贸易发达)。(2)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在日本出土的13世纪下半叶(元初期)至14世纪中叶(元后期)的中国贸易陶瓷”等得出,一条是由中国港口出发,运往东亚日本;据材料二“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等得出,另一条是由中国港口出发到达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到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对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得出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物种交流、商品的种类,使人口增加等等)和精神生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等),并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影响。
答案:(1)方式:民间海外贸易(海外贸易)、民间走私、朝贡贸易。原因:中国古代瓷器业发达且销量大;制瓷技术工艺领先(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明代郑和下西洋;水陆交通与造船技术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2)路径:一条是由中国港口出发,运往东亚日本;另一条是由中国港口出发到达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到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影响: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物种交流、商品的种类,使人口增加等等);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等);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影响。
能力提升
10.某学者以“财政约束决定朝贡贸易规模”为主题,绘制了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示意图(如图)。图中朝贡贸易的净收入为AB两线之间的部分,两线相交于O点,此时朝廷收益达到最大。若要保证收入在O点之后不再继续减少,最为理想的做法是(  )
A.扩大对民间贸易的征税力度
B.取消政府对外赏赐数量限制
C.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与次数
D.强化海禁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解析:选C。由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示意图可知,AB两线相交于O点,此时朝廷收益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朝贡规模的扩大,朝廷收入低于赏赐数量,则收入会继续减少,要想保证收入不再继续减少,则应该减少朝贡的规模和次数,所以最为理想的做法是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和次数,故选C项;题干所述为朝廷收入与朝贡贸易的关系变化,与民间贸易征税力度无关,排除A项;如果取消政府对外赏赐数量的限制,则会使得收入继续减少,排除B项;中外贸易往来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D项。
11.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白银过量流入中国导致物贵银贱,白银流入不足则通货紧缩,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入中国的史实可知,中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情况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白银流入情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排除A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隆庆开关后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海禁政策,排除D项。
12.(2024·山东潍坊检测)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上述举措旨在(  )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B.规范民间契约行为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限制盘剥稳定秩序
解析:选D。由材料“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可知,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进行了严格规定,其目的为限制盘剥,稳定秩序,故选D项;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维护的是国家经济的稳定性,与地主阶级无关,排除A项;唐代政府对借贷活动的规定,不属于契约,排除B项;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
13.(2024·河北邯郸调研)古巴比伦时期,一份果园买卖契约中提到:“宁舒布尔乌辛(人名)买下整个果园,称出银子作为它的全部价钱。木杵被传递了,交易完成。……(在将来)宁舒布尔乌辛不得提出争议。他们以沙马什神、马尔杜克神和国王苏穆的名义起誓。(证人略)”。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  )
A.社会成员经济地位平等
B.土地转让流于形式
C.国王干预商业契约制定
D.个人权利获得保障
解析:选D。据材料“果园买卖契约”“不得提出争议”可知,当时两河流域注重契约的效力,一旦达成契约便不得提出争议,这有利于减少纠纷,保障个人权利,故选D项;古巴比伦实行奴隶制,社会成员经济地位不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通过契约买卖果园,转让真实有效,“流于形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当时两河流域在交易中重视契约,“国王干预商业契约制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阅读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使用宝钞、谷物、绢布、白银情况
——据万明《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整理
材料二 建文三年侯官县江十郎卖山契
侯官县二十四都住人江十郎,承祖有山数号,坐落二十五都,土名……今录出东西南北四至明白。今且因为年老,日食缺乏用度,遂将上项铺后等山出卖。今托得本里王文禄,引到本都方彦诚前来出头就买,三面与买主引进人议定,情愿将上项山定价宝钞捌百贯文,其买价钱钞就时交讫,别无留寄。所卖山段系自己物业,与房分伯叔兄弟侄无干涉,亦不曾重张典挂外人财物。如有此情,别路良业赔,罚银壹拾陆两抵还买主无词。
建文叁年玖月 日
立卖契人江十郎(花押)
中人王文禄(花押)
代书人池九才(花押)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
材料三 日前发现的契约文书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等特点,是中国历史变迁最生动的载体,它们就像一个个的点,是古人经济交易活动最真实的写照。日本学者寺田浩明认为:只要接触过明清时期民间文书史料集的人都会认为,当时的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社会关系都是依靠这些相互性“契”或“约”来支撑的。
就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而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此出发可以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有更为深层的理解。
——摘编自仲伟民等《契约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1)写出材料一中反映白银使用情况图例的序号,说明判断的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明朝土地买卖的相关信息。(4分)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概述契约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3分)
解析:(1)第一小问序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一条鞭法实施,规定赋役征银,这就推动了白银在赋役缴纳和公私贸易中广泛使用,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因而在图表最后阶段折线最高的是白银,所以选②。第二小问理由,由图表可以得出,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或白银货币化)。(2)结合订立契约的基本环节和流程,从买卖双方主体看,由材料二“方彦诚前来出头就买”可得,土地的买方是方彦诚,由材料二“侯官县二十四都住人江十郎”“遂将上项铺后等山出卖”“立卖契人江十郎(花押)”“与房分伯叔兄弟侄无干涉”可得,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双方自愿);从支付手段看,由材料一图例中的“宝钞、谷物、绢布、白银”和材料二“定价宝钞捌百贯文”“罚银壹拾陆两抵还买主无词”可得,支付手段多样;由交易过程看,由卖山契中的所卖山地的四至、卖方的理由及违约要承担的责任、卖出价格及交钱的时间以及契约的订立时间、中间人、代书人等均明确书写,由此可得订立契约交易规范;从土地买卖频次看,由材料一“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可得,土地买卖普遍(或频繁)。(3)通过契约可以使得民间交易得以顺利进行,所以便利了交换;同时契约所涉及的范围得以扩大,除了正常的商品之外,还扩展到了土地、山林等不动产,所以扩展了商业的领域;同时由于契约交易比较频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答案:(1)序号:②。理由: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或白银货币化)。
(2)信息: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双方自愿);支付手段多样;订立契约交易规范;土地买卖普遍(或频繁)。
(3)作用: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7 古代的商业贸易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