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村落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这说明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大河并非村落形成的直接条件,排除B项;C、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2.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 )
A.西亚最早培植大麦、小麦
B.原始农耕的产生,开始定居生活
C.赫梯人最早学会冶铁技术
D.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
解析:选B。由所学可知,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原始的农耕活动,过上了筑屋定居的生活,B项正确;原始聚落产生与培育的作物和冶铁技术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项;材料没有表明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排除D项。
3.下图为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中的西安城图(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西安( )
A.机构设置极为臃肿
B.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C.城市功能较为齐全
D.行政地位有所提升
解析:选C。根据图中“都察院”“布政司”“按察司”“贡院”“养济院”等信息可知,明代西安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有文化、社会救济等功能,说明西安城市功能较为齐全,故C项正确;图中体现不出机构设置是否臃肿,排除A项;没有对比,体现不出布局是否更加合理及行政地位是否有所提升等,排除B、D两项。
4.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D项正确。
5.(2024·四川乐山期末)明代江南每年举行蚕神祭祀活动。如清明节当天,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抬到蚕神庙进行参拜,称“扛菩萨”。该现象表明( )
A.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
B.市镇经济辐射能力增强
C.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庙会成为基层自治组织
解析:选B。据材料“江南……蚕神祭祀……庙会活动”可知,在庙会活动中,周边乡村的菩萨像都会被抬到含山镇,说明含山镇在周边农村中处于中心地位,也体现了市镇的经济辐射能力增强,故选B项;庙会是民间风俗,且材料中也未涉及蚕神祭祀的承办者是政府,无法体现“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排除A项;蚕神祭祀活动说明养蚕业在江南地区受到重视,但没有其他产业作比较,不能得出蚕桑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庙会是民间性的集体活动,不是基层自治组织,排除D项。
6.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以后,大型世俗建筑成批出现,是因为此时期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城市建设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D项正确;人文精神的萌发是在古希腊时期,A项错误;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B项错误;启蒙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C项错误。
7.“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选A。材料中宋代较唐初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下权力大小之变化,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化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8.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由于( )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民众数量的多寡
D.地理位置的不同
解析:选A。雅典卫城平面布局的开放式体现了政治上的民主理念,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的规整以及多呈南北向,体现了重秩序、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这主要说明了政治文化的差异,故选A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尽管在宋代以后,都城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8分)
解析:(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得出,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由材料一信息“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得出,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由材料一信息“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得出,“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2)“变化”,根据材料二“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得出,江南部分城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等。
答案:(1)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
(2)机能变化:江南部分城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积极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
能力提升
10.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解析:选C。殷商时期的村落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聚族而居,设有围墙和大门,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村落的选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村落的使用周期,排除B项;仅通过材料无法证实当时村落的社会组织系统完善,排除D项。
11.(2024·湖北名校期中联考)如下表所示,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深化。“中”的理念延续主要体现出( )
择中建都 夏代晚期都城偃师二里头都邑遗址位于“天地之中”的大嵩山地区
择中建宫 早期偃师商城、郑韩故城、东汉洛阳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宫城基本位于都城中央
择中建殿 汉长安城未央宫之前殿、隋唐洛阳城之大明宫含元殿、明清紫禁城之奉天殿和太和殿
A.城市建筑技术的成熟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
D.国家认同观念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夏到明清,中国古代都城、王宫和主要宫殿建筑都强调居中而建,讲求四方来朝,“中”的理念体现出了国家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D项;这一理念与城市建筑技术无关,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不合时空,夏、商、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排除B项;“多元”侧重差异性,与材料“中”的理念不断深化相悖,排除C项。
12.(2024·河南新未来联考)由于墟市(乡村中的市集)多为人流密集之地,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因此,明清时期墟市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官府颁布条例与发布信息的首选场所。每当发布重要的告示之时,地方官府便会召集乡民在此宣读。一些地方官府还会在墟所内设置宣讲生,在固定时间对当地居民进行宣讲。由此可知,墟市( )
A.便于商品交易
B.承担教化功能
C.成为行政官署
D.替代学校教育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墟市因为人员流动密集,官府在墟市颁布和宣讲政府发布的告示与乡约,因此墟市除了商品交易外,也承担着教化功能,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墟市的社会功能,不仅可以贸易,还可以发布信息,“便于商品交易”没有全面体现题中主旨,排除A项;墟市的基础功能是商品贸易的场所,不可能成为行政官署,也不能替代学校教育,排除C、D两项。
13.(2024·天津南开区期中)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坞堡建筑( )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B.结构风格的创新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D.历史传承与变迁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西汉末年的坞堡规模大,具有防御功能,后来福建地区的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特点,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在于强调坞堡建筑的传承性与变迁性,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并非是坞堡的“军事防御”功能,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福建客家民居也具有西汉末年坞堡的功能,即其“传承性”,而不是其风格的“创新性”,排除B项;题干意在强调福建客家民居具有汉魏坞堡建筑的特点,体现了历史传承与创新,并没有述及坞堡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排除C项。
14.(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选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史前期,都城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中国史后期,即宋以后的元明清时期,除了明初定都南京外,其余时间都以北京为都城。由此可以拟定论题:宋朝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结合所学从元、明、清建立都城的相关史实、政治中心的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大运河兴修对南北经济交流的影响等角度进行阐释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
论题:宋朝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阐释: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其灭亡后,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即北京),明初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清朝入关后也定都北京。从中可以看出,在此时间段,封建王朝的都城由南方迁到北方,这说明政治重心在逐渐北移。元和清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把都城定在北方,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大运河兴修更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使得南方经济可支撑北方的政治中心。(说明:可以从整体或局部信息,也可从政治中心变化和大运河等关系提炼观点)10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 )
A.西亚最早培植大麦、小麦
B.原始农耕的产生,开始定居生活
C.赫梯人最早学会冶铁技术
D.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
3.下图为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中的西安城图(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西安( )
A.机构设置极为臃肿
B.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C.城市功能较为齐全
D.行政地位有所提升
4.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5.(2024·四川乐山期末)明代江南每年举行蚕神祭祀活动。如清明节当天,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抬到蚕神庙进行参拜,称“扛菩萨”。该现象表明( )
A.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
B.市镇经济辐射能力增强
C.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庙会成为基层自治组织
6.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8.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由于( )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民众数量的多寡
D.地理位置的不同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尽管在宋代以后,都城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8分)
能力提升
10.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解析:选C。殷商时期的村落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聚族而居,设有围墙和大门,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村落的选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村落的使用周期,排除B项;仅通过材料无法证实当时村落的社会组织系统完善,排除D项。
11.(2024·湖北名校期中联考)如下表所示,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深化。“中”的理念延续主要体现出( )
择中建都 夏代晚期都城偃师二里头都邑遗址位于“天地之中”的大嵩山地区
择中建宫 早期偃师商城、郑韩故城、东汉洛阳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宫城基本位于都城中央
择中建殿 汉长安城未央宫之前殿、隋唐洛阳城之大明宫含元殿、明清紫禁城之奉天殿和太和殿
A.城市建筑技术的成熟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
D.国家认同观念的发展
12.(2024·河南新未来联考)由于墟市(乡村中的市集)多为人流密集之地,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因此,明清时期墟市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官府颁布条例与发布信息的首选场所。每当发布重要的告示之时,地方官府便会召集乡民在此宣读。一些地方官府还会在墟所内设置宣讲生,在固定时间对当地居民进行宣讲。由此可知,墟市( )
A.便于商品交易
B.承担教化功能
C.成为行政官署
D.替代学校教育
13.(2024·天津南开区期中)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坞堡建筑( )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B.结构风格的创新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D.历史传承与变迁
14.(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选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10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