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5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宁夏银川市一中2025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 (每题3分,共48分 )
1.据史料记载,殷人所要祭祀的祖先非常多,其中不光是殷人本部族的祖先,其他方国、
部族的先祖也被当作神祇受到商王室的崇敬与祭祀。商王把这些人纳入祖先神的列表, 这反映了
A.对商王室政权的巩固 B.商朝是方国(部族)联盟
C.为陪祭商王室的祖先 D.加强方国(部族)间联系
2.春秋时期,管仲认为煮海成盐,开ft成铁,“唯官ft海为可耳”,西汉桑弘羊等将这一制度加以完善。该政策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但相比于一般的征税而言,好处是“取民不怨”。据此可推知,西汉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农民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
C.遏止了豪强势力的发展 D.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3.唐前期,政府重视马的杂交改良,不仅从西域输入大批的良马以改良马种,也通过互市引进异域良马,史载:“大唐接周隋乱离之后,仅得牝牡(雌马和雄马)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肇自贞观,成于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匹。”据此推知唐前期A.民间畜牧业发展较为成熟 B.国家的军事体制得以完善 C.注重与周边地区经济交流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4.下表为宋代女性所从事行业的记载。据此可知,宋代
夫人(北宋李觏母亲)刚正有计算,募僮客烧薙耕耨,与 同其利。昼阅农事,夜治女功 王国轩《李觏集》
(节妇莫荃)岁事蚕绩,得丝则机而杼轴,勤俭自营,生 计渐盛……腴田数百顷 文莹《玉壶清话》
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 销金花样噗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五嫂鱼羹,尝经御赏,人所共趋,遂成富媪 周密《武林旧事》
A商品经济发展改变民众观念 B.商业繁荣促成女性角色转变C.女性依附地位得到显著改变 D.经济活动唤醒女性独立意识
5.下表是不同时期对元朝行省制的评价摘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元朝虞集《道园学古录》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 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元朝程矩夫(注:南宋降臣)《雪楼集》卷 10《论 行省》 “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据纵横,无敢谁何。……宜罢诸处行省,立宣抚司”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
中国近现代钱穆《中国历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
代政治得失》(1952 年版) 央。……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所以这是元代一
个极不合理的制度”
A.行省独立于中书省管辖之外 B.元朝行省制的作用无法论定 C.虞集和程矩夫为当朝人其评价基本一致D.个人主观因素和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6.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作为教育内容,批判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人精神,疲软人筋骨”“使人愚”,提出与传统“主静”相对立的“主动”“习行”方法,明确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据此可知,颜元
A.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 B.推动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C.质疑理学的心性义理 D.开始萌发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7.1875 年,洋务派领袖人物、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上疏“密陈大计”,指出:西人“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这一认识 A.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分化 B.推动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转变 C.表达了效法西方政治体制的思想 D.跳出了“中体西用”的传统认知
8.下表为 1925 年 3 月 1 日各大城市银元与铜元兑换率比较情况,由此可推知
城市 1 银元兑铜元数 城市 1 银元兑铜元数 城市 1 银元兑铜元数
上海 217.0 汉口 264.0 北京 284.0
烟台 242.4 宁波 204.0 福州 205.0
杭州 197.0 苏州 210.0 南昌 199.2
南京 227.4 天津 280.0 沈阳 229.0
——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北京商品经济最发达
C.币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
9.1920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时,全国报刊纷纷开辟“劳动节纪念”专栏。《新青年》辟出劳动节专号,刊载知识分子调查工农状况的报告。在上海,陈独秀也参与和指导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希望纪念活动能“唤起中国工人的觉悟”。这表明当时A.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B.先进知识分子重视与工农民众相结合C.工人阶级普遍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D.工农民众达成联合反对军阀统治共识
10.四川地区的土改运动基本从 1950 年 11 月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先试点再推广,到 1952年 5 月结束。就全省来讲。贫农的土地由人均 0.5 亩增加到 1.60 亩,地主的土地由人均 14.59 亩下降为 1.47 亩,3600 万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共分得 5400 多万亩土地。据此可知,四川土地改革
A.持续的时间长且取得了重大成效 B.注意先示范再推广全国经验C.稳步推进实现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D.深入广泛并推动全国的解放
11.198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国展开恢复建立乡政权的工作。到 1984 年底,撤社建乡工作基本完成。撤社建乡旨在A.精简政府机构以提高治理效率 B.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建立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D.保障和推动农村的各项改革
12.在《汉谟拉比法典》中,从未出现过监狱相关内容,对同一类罪行中程度不等的犯罪区分相当粗略。法典规定的所有惩罚方式,要么是罚款,要么是处死。当遇到无法确定原告和被告的陈述是否属实时,则采用神判法。这些情况说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A.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B.集权统治逐渐强化
C.国家机器尚不完善 D.政教合一初步萌发
13.1540 年,德意志地理学家明斯特尔将托勒密古希腊语版的《地理学》翻译成德语并修订出版。1544 年起,他主编《宇宙志》,介绍托勒密所描述的已知世界的一般情况和地球的主要分区,书中附有许多地图,曾被译成六种文字,共发行了 46 个版本。这表明
A.近代科学诞生于地理学领域 B.德意志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C.欧洲兴起对世界探索的潮流 D.古典文化指导地理科学发展
14.19 世纪中叶以后,多种传染病在英属非洲殖民地流行。欧洲殖民者宣称,“传染病的流行,是非洲人‘不道德’导致的,只有‘进步的’西方生物医学能够拯救‘原始的、疾病横生的’非洲大陆”,并通过强制性传染病诊治、社会卫生运动及限制非洲人进入城镇等方式进行传染病防治。上述言论和做法
A.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B.服务于西方的殖民统治C.激化了与非洲殖民地的矛盾 D.推动了非洲社会的进步
15.下表中甲、乙、丙、丁代表了 1650—1900 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地区 1650 年 1750 年 1850 年 1900 年
甲 2.4 1.6 5.1 9.0
乙 18.3 13.1 8.1 7.4
丙 18.3 19.2 22.7 24.9
丁 60.6 65.8 63.9 58.3
A.甲地因人口替代推动了人口消长B.三角贸易导致了乙地人口的衰减C.欧洲白人移民使丙地人口增长加快D.疾病和殖民屠杀导致丁地人口变化
16.图 1 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 1980—2019 年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 GDP 增长率示意图。这反映出
图 1 A.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了转移趋势B.多极化趋势取代了美苏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C.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二、非选择题(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唐代官员常假:“诸元日、冬至并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给假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祭祀土地)、二月八日(佛教节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佛诞)、五月五日(端午)、三伏、七月七日(乞巧)、十五日(中元)、九月九日(重阳)、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及每月旬,并给休假一日。内外官五月给田假(务农事假),九月给授衣假(制寒衣假),分为两番,各十五日。田假,若风土异宜,种收不等,通随给之。”“礼部奏请千秋节(唐玄宗生日)休假三日……从之。”“大圣祖(指老子李耳)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时,休假一日。”
——据《唐令拾遗·假宁令》《唐会要》等
材料二
唐代官员因私休假
名目 私家 祔庙 四时 祭祀 省亲 拜扫 (墓) 冠礼 婚假 丧假 病假 人情
天数 5 天, 除程 4 天 父母在, 三年给 30 天, 除程 五年给 10 天,除程 儿子冠礼3 天 五 服 周 亲 冠礼1 天, 不 给 程 五服周亲冠礼1 天, 不给程 官 员 结 婚 9 天, 除 程 按照远近关系分五种丧服, 从三年递减至1 天不等 官员 及五 服内 周亲 疾病, 并量 给假 五服周 亲 远 行 久别, 及 诸 急难, 并 量 给假
注释:祔庙,指奉已故亲人牌位于家庙;除程,指不包含行程时间;量给假,指酌情给假。
——据《唐六典》等整理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官员休假制度的特点。(6 分)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员休假制度所体现的治国理政思想。
(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953 年 1 月中央编译局成立,它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全部马列著作。建国初期,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苏联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除苏联外,莎士比亚、雨果、莫泊桑等西方国家的各类作品,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建国后的中国翻译事业开始转变一直“引进”的身份,也开始将本国的文字作品翻译成外文,比如《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等国家领导的政治书籍,还有唐宋诗词、古典文学作品等都被大量翻译成英文,让一些外国读者从翻译作品中了解中国。
——摘编自刘科、朱桂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初探》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翻译研究事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从数量上看,老一辈翻译家和新一批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将很多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同时将中国的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典籍向西方译介。随着翻译地位的提高,翻译理论研究再次受到重视,有关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专著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一些欧美国家的先进的翻译理论被引入中国。教育部不断批准一些高校设置翻译学位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翻译实践与研究人才的培养体系。
2014 年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致力于集聚国内外知名翻译家、汉学家、跨文化传播专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以及国际翻译组织专家,研究中国时事政治及经典中国文化翻译中的重大问题,策划实施国家级重大翻译项目,培养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搭建翻译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研究院的年度专题报告成为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制
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崔瑛《新中国翻译之浅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共通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事业的新发展。(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760 年以前,制造业大部分局限于国内市场的需要。直至 1800 年,大多数从事制造业的手工业者是在自己家里劳动的。在从事家庭工业的地区,房子一律都有一个园子,里面种着各种花卉和可供食用的块根植物,几乎每座房子都有手工纺纱杆,生产单线的手纺车以及随后而来的骡机和珍妮纺纱机,组成了家具的一部分。他们纺的是织工所需的纱, 批发商行代理人根据具体情况来收货或把货交给织工。他们平时挣的工资不但足以使生活过得舒适,而且还可以买几英亩地。他们从未进入城镇周围的地区,直到晚年,迫于生计维艰,才第一次不得不带着全家移居城镇,以寻找蒸汽织机的职业。
——摘编自【英】加斯克尔《英国的工业居民》(1833 年)
材料二
她的丈夫是个细纱纺工,从 1816 年起就在工厂里干活,有五个孩子。她的大女儿,现在快十四岁了,已经当了三年接纱线工,每周能挣 4 先令 6 便士。父女俩收入加起来每周大约 25 先令。房子有四间屋子,每层两间。家具:在一间屋子里有两张床,一张夫妇两人自己睡,另一张给孩子们睡。房子里有四张椅子,一张桌子。几只存放衣服的箱子,没有衣柜。另有两只平锅和一个烧水的茶壶,一个带烤架的煎盘,半打大盘和小盘,四副刀叉, 几把白镴汤匙。这一家人每周的消费如下:食物(星期天吃一次鲜肉)、房租、煤、蜡烛花费共 18 先令 1 便士,余下的钱积攒起来用于做衣服以及一家七口的医药费、学费,等等。
——摘编自英国议会文件《考埃尔先生在兰开夏所作的调查以及工厂调查委员会报告》
(1833 年 5 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8 世纪英国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并分析1800 年后手工业者“不得不带着全家移居城镇”的原因。(6 分)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 19 世纪英国工人生活状况发生的变化,并从劳作方式以及生产关系的角度予以解释。(8 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 13 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繁盛的经济以及最为博学的文明。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就不再那般灵动了,以致于在 500 年后直到 1800 年,整个国家都没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海港似乎总是自由的摇篮,深刻的思考、新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都随大海而来。中国领土的三条边都是陆地,并且大多数人远离海洋。15 世纪初,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 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文明的比较》根据材料,归纳该学者对 14—18 世纪中国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D C D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B B A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12 分)
【答案】
特点:休假名目繁多;总体假期较多;融合了自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种因素;常假与私假兼顾;具有灵活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体现人文关怀等。(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思想:注重维系纲常伦理秩序;注重维系君主权威;发挥宗族的社会作用;注重礼乐教化,倡导孝道;体现开放包容的思想(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8.(14 分)
【答案】
(1)国家重视,都成立了专门的翻译机构;都重视中外优秀文化互译;适应国家的政治、文化发展需求;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等。(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翻译领域和数量急剧扩张;重视翻译理论研究且成果丰富;形成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外翻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深;成为政府决策重要依据。(8 分,答出四点即可)
19.(14 分)
【答案】
(1)特点:分散式经营,规模较小(或家庭式经营);机械化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采用订购、包销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结合(或自给自足);工人生活境遇相对较好。(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共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原因:工业革命发展,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家庭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取代。(2 分)
(2)变化:收入降低;居住条件差;生活消费负担重;不再自给自足(城市生活方式);儿童进入工厂做工等。(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共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原因:生产关系角度:资本主义发展,雇佣劳动日益普遍,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沦为无产阶级,资本家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劳作方式角度:工厂制度出现,大批工人被集聚在工厂,从事专门化机器生产, 改变了分散的生产状态,劳动者由自由劳动转变为强制劳动,劳动强度增大, 生产生活境况恶化。(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0.(12 分)
【答案】示例
该学者认为,南宋以后的中国发展停滞,海外贸易的衰落导致了发展的落后。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总体上是不恰当的。
南宋以后直到清朝,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和科技发展没有出现根本的突破,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一定的停滞性。但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边疆管理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不断发展,市镇经济日益繁荣。农业产量提高,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以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和程朱理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该学者还认为中国是陆地国家,海外贸易止步不前,导致了社会落后。这过分突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明清时期,私人海外贸易虽受到严格管理和限制,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经欧亚商路大量流入欧洲,还经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广泛销往美洲,由此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南宋以后的中国依然有长足发展。对于明清时期的逐渐落后,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而不仅是归因于远离海洋和海外贸易的衰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5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