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宋朝政治家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这一历史功绩出现在下图(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全世界公认的明君,在位期间大有作为。他的主要功绩是( )
A. 创立科举制 B. 开通运河 C. 统一全国 D. 创立殿试
3.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发挥了农业灌溉作用 B. 起到防洪减灾作用 C.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4. 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5. 唐代科举制是自由竞选,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说明科举制的特点是( )
A 公平竞争 B. 以文治国 C. 分科考试 D. 学而优则仕
6. 学者薛明扬认为,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材料反映了科举制( )
A. 降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D. 消除藩镇割据局面
7. 唐太宗在位23年间,共任用宰相28人,除高祖时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由此可知,唐太宗( )
A. 重用贤人 B. 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C.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完善科举制度
8. 《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材料描述的局面出现在( )
A. 汉景帝统治时期 B. 光武帝统治时期
C. 唐太宗统治时期 D. 唐玄宗统治时期
9. 传统上,中国历史学者把……最初10年视为唐朝统治的一个高峰,一个可与贞观时期相提并论的新黄金时代。下列出现在“新黄金时代”的名相是( )
A. 房玄龄、杜如晦 B. 魏征、狄仁杰 C. 姚崇、宋璟 D. 杜如晦、魏征
10.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唐人打马球图 唐代前期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万)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A. 文学艺术辉煌灿烂 B. 对外关系开放包容
C. 民族关系和睦友好 D.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11. 下表是唐朝某一时期的人口变化。这一变化说明此时( )
年份 户数 人口
754 约907万户 约5288万人
764 约293万户 约1692万人
A. 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B. 北方局势更为动荡
C. 民众生活环境恶化 D. 唐朝统治基本瓦解
12.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B. 形成崇尚奢侈的风气
C 说明当时社会较稳定 D. 政局动荡不安
13. “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材料体现了唐朝( )
A. 重视发展农业 B.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重视海外贸易 D.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14. 有学者提出,在处理边疆关系的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战略。下列符合唐朝处理边疆关系描述的是( )
A. 北防匈奴 B. 南融吐蕃 C. 西开丝路 D. 西联回纥
15. 唐太宗认为,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惟有二策,一则选徒十万,击而虏之,二则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下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是( )
A. 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B. 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册封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二、辨析改错(12分)
16. 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地位重要,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洛阳,李渊就是唐高祖。( )
改正:
(2)唐朝后期,统治腐朽,爆发了黄巢起义,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
改正:
(3)唐高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
改正:
(4)贞观年间,金城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隋朝走向统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隋开运河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动机。门阀士族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朝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原因。
材料三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3)材料三说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隋朝统治的主要特征。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隋唐)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
——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编著《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
材料二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写出材料二中两种农具的名称。
材料三 胡服服饰盛行,与初唐、盛唐时期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关,各种穿着的服饰必然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氛围中,男人们由于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率先使用胡服服饰,使胡服服饰在唐代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两京、大都市中的皇亲国戚无不竞相模仿,上行下效,胡服、胡妆便成为时世风尚,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特有现象。
——摘编自程旭《唐韵胡风》
(3)依据材料三,归纳唐朝胡服服饰成为时世风尚的因素。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怀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改革决心,励精图治,致力于整顿吏治。他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清除了官场中的积弊,营造了一个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同时,他大力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产、促进商业繁荣的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使得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但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逐渐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还重用杨国忠等奸臣,任由他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这种巨变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和混乱之中。
——摘编自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唐玄宗前后期统治变化造成的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君主行为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D
二、辨析改错(12分)
【16题答案】
【答案】(1)错误 改正:洛阳改为长安
(2)正确 (3)错误 改正:唐高宗改为唐太宗
(4)错误 改正:金城公主改文成公主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题答案】
【答案】(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人民渴望统一;(任意两点)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地区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任意一点)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任意一点)
(3)原因:根本: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任意一点)
(4)特征:繁荣而短暂(言之有理即可)
【18题答案】
【答案】(1)贡献: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
(2)名称:曲辕犁;筒车
(3)因素:少数民族的涌入或定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皇亲国戚的竞相模仿。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题答案】
【答案】(1)背景: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打击贪官腐败现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徭役赋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
(2)政治:前期:打击贪污腐败,有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后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前期:发展经济,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财政困难
社会:前期: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和藩镇割据。
(3)关系:君主的决策和行为对国家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贤明的君主能够制定合理的政策,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家治理需要君主具有长远的目光、坚定地决心和卓越的领导力,同时需要君主不断约束自我,保持勤勉和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