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综合训练题2(教师卷)
第I卷
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4.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指出“记识”的器官是“脑”而并非“心”,但嘉道年间士人俞正燮不以为然,说中国人与西洋人“藏府不同,故立教不同,洋人巧器......盖为人穷工极巧,可见心窍不开”。这种现象反映了
A.传统社会转型任重道远B.中国传统文化优于西方
C.西学东渐受到士人阻碍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5.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6.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7.194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对于中央工委总结报告有关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予以肯定,同时责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对于人口五万以上的占领城市,逐一作出工作总结并限三至四个月内电告中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注意工作效率的提升B.谋划城市经济的发展
C.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D.明确城市管理的职责
8.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9.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
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
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10.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11.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2.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A.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B.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
C.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D.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
13.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选择题11: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5.下表内容深刻反映出
18-20世纪引发战争的部分焦点问题
1715-1814年 1815-1914年 1918-1941年
焦点问题 频率 焦点问题 频率 焦点问题 频率
领土(包括疆界) 24 维护国家或帝国完整 17 领土 14
贸易或航海争议 13 领土 13 国家或主权生存 11
王权或王位继承要求 8 民族解放或创建国家 9 执行合约条款 9
国家或政权生存 8 民族统一或合并 9 战略领土 9
A.生产方式变革决定国际体系更迭B.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影响国际秩序
C.领土问题始终是国际争端的热点D.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变为两极对峙
第11卷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都城东京通过汴河与江淮相连,水运优势明显,但东京地势平坦,不易防守,且时刻面临着黄河决溢的威胁。为此,北宋政府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汴河等河道畅通,确保漕运顺利至京,并将东京城内的诸运河与护城河连接起来,形成水道纵横的交通网;另一方面,运用引黄淤灌、修造遥堤、束埽护岸等技术治理河患,并按照边城战斗式样修筑外城,同时深挖外城濠河,达到“高城深池”的效果,确保都城安全。
-据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为保障都城安全所采取的措施。(6分)
材料二抗战时期,中共将便于开展游击战的山地作为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首选,但也不放弃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为丰富的平原地区。在山地根据地政权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灵活性,降低敌军武器效力;在平原,则以挖道沟、平毁敌方封锁沟和开展地道战等方式,限制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根据地政权一方面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土产原料,创办日用品替代工业,开发矿藏和发展重工业,并自制弹药等,保证军需民用。
-摘编自李金铮:《中共抗战的生态环境解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营建与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在利用改造生态环境上的共通之处,并分析利用改造生态环境对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作用。(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对待生态环境应有的态度。(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
材料二 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6分)
材料三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10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 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 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商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宋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西周 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元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春秋战国 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明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秦 统一使用小篆 清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汉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民国 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魏晋 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唐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5届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综合训练题2(教师卷)》参考答案
1.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真题 2.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3.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4.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2022年新高考福建历史真题 6.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
7.2024年江西高考历史真题 8.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9.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 10.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11.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12.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13.2023年高考山东历史真题 14.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
15.2024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
16.2024年福建高考历史真题
(1)畅通河道,保障供应;串联河道;治理河患;修城开濠,加强防御。(6分/3点)
(2)共通之处:扬长补短;因地制宜;服务于政权建设。(6分)
作用:促进根据地形成;自给自足;发展壮大。(6分)
(3)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分/1点)
17.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真题
(1)主张: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4分/2点)国民党:准备应战敌军反抗;敌军必须蒋介石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2分/1点)
(2)措施: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4分/2点)
(3)评价:中共:中共是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4分)国民党:国民党提出准备应战敌军反抗,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其要求敌军必须其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都体现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维护国民政府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美国: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6分)
18.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
信息;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论题:汉字与书法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述:南宋时期,程朱理学逐渐被确立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故南宋时期书法信奉“心正则笔正”,而南宋书法反过来又传达了引人向上的高尚的审美趣味,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晚明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了个性解放意识,尤其是董其昌把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很好地结合起来。晚明书法发扬了传统文化中优秀遗产的精髓,这也使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开始走向真性情化;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入侵和救亡图存的需要,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总之,中国汉字、书法表现出的美韵、气度、风格、精神等,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也丰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