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答案)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1951年出版的扫盲教材《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内容是“工人”和“做工”,随着课程的深入,出现了“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内容。1956年出版的《市民识字课本》,内容有认日历、认钟表、买菜、坐车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
A. 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民 B. 促成了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C. 注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 D.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2.1955年初,中央决定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人员至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955年4月,中央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到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述举措的实施(  )
A. 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的面貌 B. 是响应“三线建设”的需要
C. 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D. 反映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  )
A. 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 B. 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C. 外交布局实现了全面拓展 D. 侧重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4.20世纪初创刊于北京的《启蒙画报》,创作了很多或长或短的歌谣,再配上或精或粗的图像,以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如图是其中的一幅——《渔儿乐》。这表明当时中国知识界(  )
A. 初步意识到海洋开发的重要性 B. 极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C. 注重引导少儿认识探索世界 D. 开始加大寓教于乐宣传力度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大幅增加,从建国时的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科研机构也从30多个增长到1700多个,核能发电、卫星发射、基因工程以及高产作物培育等方面都有突破性成就,这主要得益于(  )
A.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扩大 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D. .科教兴国的战略性举措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特别是同周边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日益深厚,中国周边经济体对中国依赖度加深,域外大国(主要是美国)对该地区的操纵程度逐步削弱。据此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A.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B.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
C. 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D. 在地缘战略中的主动性增强
7.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  )
A. 促成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B. 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 D. 突出我国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8.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接受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的建议,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  )
A. 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 B. 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C. 促进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D. 培养了李四光等一批优秀科研人才
9.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拨款制度、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改革管理体制、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尊重科技人才等。该决定有利于(  )
A.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B.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改变科技领域按劳分配原则 D. 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10.1912年,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推向市场,风行一时。在其《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南京国民政府主张教育革命 B. 教育救国思想有一定社会基础
C. 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改变 D. 科举制废除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11.1950年至1953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全军参加文化学习的人数达150多万人,其中干部32万人。全军共抽调14万干部担任文化教员和其他教学工作,每个连队配备3~4名文化教员。这一运动(  )
A. 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B. 为抗美援朝奠定了胜利基础
C. 初步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 提高了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
12.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1985年,政府提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就业政策的转变(  )
A. 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B.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 D. 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3.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②“……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③“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
④“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④① D. ④②③①
14.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系列对非洲政策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2015年和2018年两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升格为峰会。双方于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将中非关系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述外交活动(  )
A. 表明新型区域合作有待发展 B. 是中国重视睦邻关系的生动体现
C. 凸显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旋律 D. 反映了我国外交立场的重大调整
15.自 2008年以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以“和谐使命”任务为主要载体,多次远赴海外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先后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服务25万余人次,实施手术1500多例,总航程26万余海里。“和平方舟”行动的开展(  )
A. 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B. 反映了.我国医疗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 体现了新型大国外交关系战略布局 D. 推进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
16.1995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关于面向21世纪的100所重点高校与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史称“211工程”,成为今天全国116所211大学的历史由来。据此可知,“211工程”旨在(  )
A. 优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 B. 实现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
C. 提高国民的基本文化素质 D. 服务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
17.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内,政府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活动,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同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大幅度提高了工科的比重。这些措施(  )
A.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B. 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
C.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D. 全面优化了我国的教育布局
18.如图所示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额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中国(  )
中国一东盟贸易额(2007~2014)中国自东南亚国家联盟进出口总值(2015~2021)
A. 积极开创互利共赢经贸新局面 B. 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进程
C. 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D. 积极融入区域集团化潮流
19.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货币,28个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亚投行的成员数达到87个,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据此可知(  )
A.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 B. 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主导力量
C. 新时代中国为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基本形成
20.自1987年我国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以来,我国已经先后30多次通过返回式卫星或载人航天器把上千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自中国空间站任务开展以来,神舟十三号等载人飞船先后从太空带回千余份作物种子等航天育种材料,其中“出差”时间最长种子在轨飞行达11个月。这表明我国(  )
A. 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 B. 科技自强助推新发展格局
C. 政府高度重视航天技术革新 D. 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惟交涉之事日繁,彼族恃强要挟,在皆可生衅。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至本年日本兴兵台湾一事,屡饬各疆臣严密筹防,调兵集船,购利器,筑炮台,一时并举,虽未即有把握,而虚声究已稍壮。该酋外怵公论,内慑兵威,乃渐帖耳就款,於国体民情尚无窒碍,未必非在事诸臣挽救之力……夫临事筹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拆》
材料二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筹办海防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防建设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资本主义是超越其国界发展的。 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同时也在生产过剩危机的驱策下,英国资产阶级把眼光转向未来的新市场,转向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转向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亚洲殖民地印度、统一封闭的中国,并采取了战争、签订不平等商约、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四种不同的方式。
——摘编自郭曦晓《鸦片战争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使英国的威胁成为历史的陈迹。苏联成为惟一可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并展开了对美国石油霸权的核心区域中东的渗透。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新的威胁”和中东民族主义的高潮,此前为各自的石油资本在中东频频斗争的美英两国,迅速联合起来。中东石油支配权之争,是赤裸裸的霸权角逐,是美国进行冷战并最终搞垮苏联的战略工具。阿拉伯人民“石油武器”的使用,石油输出国组织 1973年提高油价的决定,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石油霸权,冲击了旧国际经济秩序,从而引爆了战后西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
——摘编自舒先林《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材料三中国在外交领域“已经成为多极世界的伟大构建者”,英国学者马丁 雅克如是评价。“和平学”之父约翰 加尔通认为,“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情怀打量这个世界,正是中国的大国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观’。”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人民日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共同奋斗》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资本主义能够“超越国界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世界格局发展的基本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构建“多极世界”的理念与实践谈谈你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和主权安全,新中国对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采取抵制态度,冷战对峙格局也在客观上使中国处于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改革开放后,中国调整了对世界形势的整体研判,对全球治理的态度转向跟随融入,成为全球治理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1999年二十国集团成立,其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有效维护了欧亚地区的安全;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首次召开,以及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2013年3月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亚投行”,2019年7月,亚投行已有100个成员国。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摘编自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等
材料二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并归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A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小题1】列强侵华,被迫开放大量通商口岸,中国门户被打开;列强不断挑起事端,边疆出现危机;加强海防,有利于抵制日本对台湾的侵略;筹办海防,可以防患于未然。
【小题2】不同结果:晚清,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新中国成立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等,巩固了国防。
原因:晚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工业落后。(任答一点)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自力更生的精神;教育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经济的优势。
22.【答案】【小题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与扩张性;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英国的海外殖民与贸易;工业革命的推动。(任答2点)
影响:加速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世界霸主地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激起亚非拉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与生产方式。(任答2点)
【小题2】特点: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冷战兴起发展;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加紧控制亚非拉中间地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两极格局。(任答3点)
【小题3】认识:建立在改革开放增强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基础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赢得国际认同;助力伟大民族复兴;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任答3点)
23.【答案】【小题1】特点:由疏离到积极参与引领;关注领域由经济到全方位治理;为全球治理贡献新智慧。背景: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实力;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需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需要;旧的全球治理体系失灵,西方反全球化浪潮亟须中国做出回应。
【小题2】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蕴;新中国外交思想。意义:为国内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国际环境;有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意识;有利于推动世界繁荣与发展。
第3页,共8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