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考查秦朝教化。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多次巡游天下,并在重要地点刻石立碑,主要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宣杨秦朝的
统一和威德,同时也包含了对民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要求,如倡导忠君、守法、诚信、幸悌等观念,以达到教化民
众的目的,让民众在观瞻刻石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皇权至上”的信息,故排除B项;虽
然石刻中提到了“礼”,但并未明确提及“法”的具体贯彻实施,且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石刻内容并不足以证明秦朝贯
彻了“礼法结合”,故排除C项:“推崇儒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2.C考查北魏俸禄制。根据材料可知,赵翼明确指出当时北魏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只能依赖商贾的利润来维持生计,
且这种陋习已经根深蒂固,暗示了要改变这种现状(即进行俸禄制度变革)具有一定的艰巨性,故选C项。赵翼提到了
孝文帝试图改革(罢诸商人),但主要强调的是官员俸禄制度的问题,而非官员任用机制,故排除A项:赵翼指出商贾与
官员之间的利益纠葛,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故排除D项。
3.B考查中国古代防疫。根据材料可知,宋徽宗诏书已注意到采用隔离的办法来防治传染病,而明清时期设立漏泽园和
掩骼会等机构和组织,用于处置和安葬染疫病的无主尸体,以防传染病,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故
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伦理观念对疫病防治的直接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民间参与设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但
社会治理涉及多个方面和层级,不能仅凭民间组织的参与就断定其主导地位,且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社会优抚制度通常指的是政府或社会对特定群体(如军人、烈士家属等)提供的优待和抚恤制度,而材料主要涉及疫病
防治的相关举措,故排除D项。
4.D考查明朝户籍制度。根据材料可知,户帖制度通过详细记录民众信息并限制农民活动范围,同时鼓励邻里间相互监
督,增强了基层的治安和管理能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户部的管理权限是否扩大,且户帖制度的主要目的并非扩
大管理权限,而是加强基层管理,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使赋税征收向人丁倾斜的有唐朝的租庸调制以及明朝之前的部
分赋税制度,材料并未涉及赋税征收标准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户帖制度依托于保甲制度的推行,故
排除C项。
5.D考查清潮借贷。材料中提到新城县烟家借债屯肥、大庾县农民种甘蔗借贷奸贾、农民种植木棉因前期费用和生活所
需而借贷或典质衣物,这些都表明在衣业生产过程中,借贷资本参与其中,故选D项。材料描述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
易活动,但并未体现商品经济的整体活力,而且农民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商人的剥削,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具
有较强活力,故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商人,但并未特指某一地域的商人群体是否壮大,且商人的存在和活动是
商品经济中的常见现象,故排除B项:新型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等资本主义萌芽的
相关内容,故排除C顶
6.A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在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向500多名工人称赞俄国苏维埃政
府成就、宜传八小时工作制等,这是面向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念和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进一步
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体中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故选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年国共
第一次合作时建立的,1920年还没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意图,故排除B项: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1920年并未明
确,故排除C项:中国无产阶级政党
一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1920年还不存在无产阶级政党,故排除D项。
7.B考查国民政府法币政策。根据材料可知,1942年12月至1945年6月,国民政府法币的增发数额和累计数额在不断
增加,同时其指数也在上升。法币的大量增发通常会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进而增加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的不确定性,这对民族工商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或依赖进口原材料的行业)来说是不利的,此外,通货膨胀会进一步压
缩企业的利润空间,故选B项。法币发行数额大幅增加主要是国民政府为应对战争等多种因素主动采取的货币政策,
并非主要源于外债负担加剧,故排除A项:法币过度发行易引发通货膨胀等问题,没有摆脱抗战时期的经济困境,反而
使经济状况恶化,故排除C项:法币大量发行,官僚资木可以利用其特殊地位从中获利,促进官僚资木扩张,而不是抑
制,故排除D项
8.C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党创办专门民族学院,为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培养干部,“一五”期间将众多苏联援建大型
项目安排在民族地区,这些做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彰显了我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
繁荣等)的优越性,故选C项。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但在当时并设有实现民族地区均衡发展,“实现了”
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民族自治区是逐步建立的,1952年并非民族自治区普遍建立时期,且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等民族政策,并非基于民族自治区全而建立,故排除B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补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故排除D项。
9B考查中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铁路、公路、民航等方面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取得了成果,多种
交通方式共同发展,体现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故选B项。材料展示的是全国铁路、公路里程以及民用机场数
量的总体增长情况,没有涉及地区之间分工合作,故排除A项:虽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利技进步相关,但材料主要
呈现的是交通领域运输服务体系的变化,并非直接休现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故排除C项: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
问题,仅从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数据不能得出“城市交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结论,故排除D项。
10.A考查古希腊史学。希罗多德强调事实真实性,摆脱神话对历史的过多干扰,这是理性思维的初步体现。修背底德
则进一步发展,他去除神谕等超自然因素,深入分析事件因果关系、权力关系和人类活动动机,这些都是运用理性去探
究历史本质的行为,表明古希腊史学渗透了一定的理性精神,故选A项。普世主义通常指的是一种认为某些观念、价
值或实践是普遍有效或适用的观点,材料中并未提及古希腊史学具有这种情怀,故排除B项:史书编纂体裁一般指纪
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等,但材料未提及史书编纂体裁的创新,故排除C项:唯物主义原则是近代才有的哲学理念,古希
腊时期不可能恪守,故排除D项。
11.A考查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古代日本学校的必修课程和教科书,都是中国古典文化和儒家经典,
这表明日本数育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主婴体现的是日本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没有涉及文明的
“多元”,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在互鉴中得到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日本,无法反映中华文明圈形成,
故排除D项
12.D考查美洲文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第安人将玉米视为神圣作物,玉米神被奉为生命之源,且其神
【高二3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HN高二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战内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2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秦始皇在巡行过程中,在泰山、碣石等处竖立石碑,并刻上“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地法天,下象上”等语句,屡屡提及“义”“理”“德”“仁”与“礼”。这表明秦始皇
A.重视社会教化
B.宣扬皇权至上
C.贯彻礼法结合
D.推祟儒家德治
2.秦时尚书属内官,地位低。至东汉有史书记载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尚
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天人合一政治观念强化
B.中枢行政权力体系发生嬗变
C.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D.统治阶层建构政权的正统性
3.清朝赵翼曾言:“(北魏)按文成诏中所谓商贾邀利,刺史分润,孝文诏中所谓罢诸商人,以简人事,盖是
时官未有禄,椎藉商贾取利而抽分之,至见于诏书,则陋例已习为常矣。”赵翼意在说明当时
A.地方官员任用机制的无效性
B.维持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性
C,社会变革暗含一定的艰巨性
D.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紧迫性
4.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下诏各路设立“安济坊”,要求“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自
宋朝起,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地官府和民间普遍设立漏泽园和掩骼会等机构和组织,用于处置和安葬染
疫病的无主尸体。这体现出北宋以来
A.伦理观念影响了疫病防治
B.公共卫生意识的凸显
C.民间组织主导了社会治理
D.社会优抚制度的完善
5.明初户部制户帖,“各书其户之乡贯、丁口、名、岁,合籍与帖,以字号编为勘合,识以部印。籍藏于部,帖
给之民”,并规定持帖之民,如“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据此可推知,明朝
实施户帖制度
【高二3月质量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